“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是讥讽廖化无能,还是指责诸葛亮没有给国家培养人才呢?

廖化这个人物,在人才济济的三国时期绝对算不上名人,但是他被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后人所知晓。虽然不知道这句成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才流传的。但是意思却是很明确,意味着廖化这个人物的能力是很一般的。后来慢慢地这个成语的意思又从廖化转移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变成了诸葛亮没能有效地培养人才,导致自己死后蜀汉后继无人,人才匮乏,成为贬低诸葛亮的罪状之一。
那么,廖化是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其实这个廖化挺不简单的。
廖化的历史记载,都出现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和《华阳国志》中。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对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还是能有一个大致的概括。廖化(?-264年),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很早就投奔了刘备集团,应该是在刘备寄寓荆州的时候加入刘备阵营的。刘备西征益州的时候,廖化没有随之入川,而是留在了荆州,并作为荆州主簿辅佐关羽。
之后发生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与关羽败走麦城,他都是见证人之一。关羽兵败被杀,荆州也落入了孙权之手,廖化也就随之被俘。从《三国志·廖化传》中“(关)羽败,属吴”这个描述来看,他应该是随荆州守军一起投降了东吴而不是在战场上被俘投降的,而东吴方面显然也没有亏待廖化。

廖化投降了东吴之后,并没有像原关羽手下的从事潘浚从此改换门庭,一心向吴,而是思念远在益州的旧主刘备。为了能够回到刘备的身边,廖化想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办法,最后居然还获得了成功。
《三国志·廖化传》中对于这个事情记载只有二十二个字:“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分析当时的情况,廖化的这个举动显然困难很大。首先是诈死不被外人怀疑就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更何况在他逃往遥远益州的过程之中还要带上一个年迈的母亲呢?这无异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廖化居然做到了。
幸好在廖化逃亡的途中,刘备也率兵进攻东吴,双方在秭归地区意外地遇上了,廖化版的这个“千里走单骑”也总算是成功了。刘备见到廖化之后大为高兴,马上就任命廖化做了宜都太守。
通过这段历史记载可以发现这样的几个事实:
第一,廖化是一个文职官员出身。在当时人才济济的荆州能得到刘备、诸葛亮的赏识担任主簿这个职位,是要具备一定能力的。鼎鼎大名的庞统,在刚刚投靠刘备的时候,也只是个县令,经诸葛亮大力推荐后,才做了从事。这个从事的职务,比主簿也就高一级。
第二,廖化的投降,应该是迫不得已,否则他也就不会不顾危险逃跑了。另外,廖化的回归蜀汉的经历,比起《三国志·关羽传》中关羽逃离曹营,难度要大了很多。《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关羽能够顺利地离开曹操的属地,是得到了曹操的默许和关照的,一路顺风顺水。而廖化的“千里走单骑”则是“昼夜西行”,而且还带看自己的母亲,这种风险显然比关羽要大多了。可以说廖化的“千里走单骑”除了“忠义”,还多出了一个“孝”,境界超过了关羽。然而后世只知关云长,谁知廖化呢?
第三,关羽兵败的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刘备伐吴到达秭归则是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底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初,时间间隔长达两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廖化能够卧薪尝胆,矢志不渝,其忠义之心难能可贵。难怪刘备见到廖化会喜出望外,给了廖化一个宜都太守的高位。
廖化在回到蜀汉之后,正值刘备东征,廖化虽然被任命为宜都太守,但也立即被派到出征的军队中参与战斗。《三国志·陆逊传》载:“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各为别督。”夷陵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关键战役,虽然不见廖化在这场战争中的具体表现如何,但从他所担任的别督这一武官职务来看,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得到了刘备的肯定的。
刘备病逝之后,蜀汉政权进入了诸葛亮时代。《三国志·蒋琬传》载:“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椽。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此时廖化的职务是丞相参军,与诸葛亮的心腹马谬等同。参军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属于幕僚性质,参与军事行动的组织和策划。从这两段记载看,诸葛亮对廖化还是比较重视的,在当时的朝野上下对廖化的评价也是不错的。

后来,廖化又“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在蜀汉政权的地位一直在上升,说明他在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眼中是个有用之才。《华阳国志》中说:“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三国志·廖化传》说廖化在蜀汉任职期间“以果烈称”,这也说明了他当时还是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威望的。
除了在仕途上节节高升之外,廖化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是不错的。《三国志·明帝纪》注引《汉晋春秋》中说载;“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覃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奕军为惇所破;赞为流矢所中死。”
《三国志·后主传》中说:“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此时,蜀汉政权已经是江河日下,虽然廖化被派出迎,但是已经无法挡住邓艾的强大攻势。第二年,蜀汉政权就灭亡了。《三国志·廖化传》注引《汉晋春秋》中还有这样的一个记载: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最,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对于如何治理军队,廖化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通过以上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廖化,称得上是一位儒将,也是蜀汉政权从崛起、兴盛到最后灭亡的见证人。他有一定的能力,既有地方管理经验,又有率兵抗敌的武将生涯,加上能得到蜀汉两代帝王及诸葛亮的重用,也算得上是个人才。
————————————————————————————————
在《三国演义》中,廖化的形象比起历史记载中的要丰满得多。

廖化一出场,就帮了关羽一个大忙:在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途中,廖化杀了同伴杜远,救了刘备的二位夫人,只不过廖化的身份变成了山贼。后来他又成为了益州刘璋的部下,在刘备益州之战中投降了刘备;关羽威震华夏之时,廖化随之冲锋陷阵;关羽被围,廖化又是自告奋勇前往上庸求救;刘封、孟达拒不派兵,廖化当即“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忠肝义胆,跃然纸上。后主登位以后,廖化一直随诸葛亮出现在北伐的第一线,真可谓是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还差一点杀掉了司马懿;诸葛亮去世后,廖化又同姜维一起为完成诸葛亮的遗愿而继续征战在疆场上。蜀汉灭亡后,“廖化、董厥皆托病不起,后皆忧死”。罗贯中特别在此处加上了“忧死”二字,足见对廖化的赞赏。从小说中我们也找不到作者贬低廖化的描述。
从上面列举的证据看,似乎都找不到廖化能力不够的地方。“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三国志·后主传》中说“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
此时的廖化究竟有多大年纪了?《三国志·宗预传》记载:景耀元年,以疾征还成都。后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景耀元年,是公元262年。这时候廖化的年纪已经超过七十,可谓高龄了。廖化在历史上的表现是不错的。在蜀国亡国的前夕,后主刘禅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派上战场,并不能证明在蜀国没有什么人才。从廖化的年龄看,这还有点老骥伏枥的味道,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将廉颇有相似的地方,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

至于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指责诸葛亮,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廖化七十多岁还要被指派上阵杀敌,这是刘禅的决定,和诸葛亮也没什么关系,因为这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死了29年了,而且这时候的廖化只是年老,却并非无能。如果说这是由于诸葛亮对蜀汉人才的培养不够,造成后来老廖化作先锋的话,更是有点牵强。诸葛亮死后,还出现了蒋琬、费祎等几代领导集体,单纯把责任都推到诸葛亮身上,有欠公允。像廖化这样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领兵作战的经验,就算到了七十岁刘禅还会用他去作先锋,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没准还是这个忠臣孝子自己自告奋勇、主动请战的呢。

“蜀汉三老”中,黄忠立了大功,但闪光点只在汉中一战;严颜只是被张飞俘虏后投降,但是忠于刘璋,终生未给蜀汉效力。而廖化一生为了刘氏父子奋斗,其忠、其义、其孝,更值得后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