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已经灭亡了两千多年,却启示了当今中国人如何生存

周亦见 2022-03-18 15:51:08

《资治通鉴》的现代应用·战国篇·19

周朝,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国家,由周武王姬发建国,到公元前256年姬延死亡,立国879年。

它的灭亡,让我们对生存之道提出了思考。

先来看看这段历史。

周朝的岁月:

长平大战后,秦国统一的大势便无可阻挡。

在大战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56年,反射弧较长的周天子姬延恐慌了,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末路。

恰巧此时楚王劝说伐秦,姬延觉得可行,便以天子名义联系山东六国,打算再次组织南北合纵对付秦国。

计划的很好,然而,六国被秦国打怕了,只有楚国跟燕国派出了少许人马,其他国家,丝毫没有出兵的消息。

在约定之日,人马迟迟不齐,士气必然受到很大影响。

姬延无可奈何,这场讨伐便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然而,秦国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你想打就打,不想打就不打?

秦国派大将率军直抵周天子的王城洛阳,将姬延生擒。

结果是,秦国被受一点伤害,而周天子仅剩的36个城池,总计三万人口,都属于了秦国。

自此,周朝灭亡。

回顾周朝的历史,我们不由得十分感慨。

最初,周人定居在陕西一带,数百年后,受到游牧民族犬戎的侵害,不得不离开故土,翻山越岭到了渭河流域。

渭河流域是商朝的地盘,所以周人向商臣服,并在商的保护下生存。

到了后来,周人发展起来,其首领季历(周文王姬昌的父亲)也积极的与商联络,双方还经常联姻。

然而,随着周人实力的壮大,殷商也十分提防。

为了保证政权的安全,殷商将不听话的季历处死,但为了缓和双方关系,还是保留了周的封号。

姬昌继位,想复仇,但国力不足以与殷商抗衡,为了生存,只好先继续臣服。

然而,商纣王对周人还是不放心,将姬昌囚禁,并将他儿子杀死,逼迫姬昌喝下儿子的肉汤。

羞辱人家,还没有任何防备,历史上很多权倾一世的大人物都是这么没的,例如后世欺负赵魏韩的智襄子,被三家联合消灭,连带着智氏家族两百多人也惨遭杀戮。

如今,商纣王对待姬昌,也是同样的处理,羞辱了他,却认为他不敢反抗,没进行防备。

首领被囚禁,周人积极的展开营救,用美女,宝马贿赂纣王,终于将姬昌赎了回来。

受到如此对待,姬昌回家自然要发愤图强。

由此,周人开始了扩张,一方面,收服周围部落,另一方面,武力攻伐其他小国,以扩张周人领土。

逐渐,天下三分,周人已有其二。

等到姬发继位,率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与商朝十七万军队大战于牧野。

虽然人少,但周军大胜,纣王背着珠宝在鹿台自焚。

商朝亡,周朝兴。

之后,周公为巩固政权,实行了分封制度,将皇族、功臣分到了各地。

但结果,我们也看到了,虽然在某些时候,分封的诸侯帮了忙,但最终灭亡周朝的,也是他们。

周朝自公元前1134年姬发继位,到公元前256年姬延死亡,立国879年。

周朝虽然灭亡了,但这其中的道理,却可以跨越千年而持续发光。

对生存之道的启示:

启示来自于分封制。

分封制的底层逻辑是将力量分散到各处,天子掌握号召权,一旦有事,诸侯快来帮忙。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号召权,是精神层面的,是依靠道德束缚来实现的,需要对方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但作为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生存工具是什么?

是军队。

军队应该由中央控制,而不是地方。

毛主席曾有句著名的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这个道理。

在党建立之初,党没有自己的武装,结果处处碰壁,任人宰割,这是血淋淋的历史。

对国家而言,由中央掌握军队,这是政权能生存的必备条件,也是政权安稳的条件。

那对我们个人呢?

要想有好的生存条件,必须要掌握核心技能,也就是立身之本。

最常见的场景是在公司,我们总会发现一些没有过硬技能,每天做零碎工作的人。

当然,我们可以说他们人源好,大家都喜欢找ta帮忙。

但实际上,从他们的工资待遇上可以反应,公司对其并不看重。

而且,如果要裁员,首先被裁掉的,就是他们。

再者,在家庭中,没能力也不被重视。

一个实际的例子是,一个女人,如果工作水平非常一般,工资水平低,平时在家又喜欢玩手机,追剧,那么大概率,她在家里没有话语权。

她说的话,家人不一定愿意听,并且很容易被孩子瞧不起。

所以说,掌握一门核心技能,不仅可以在工作上无法被取代,还会赢得大家的尊重。

因为说到底,我们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还没有极大丰富,有些事情还是需要看实力。

最后是企业。

这个不用说,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了,生存需要掌握核心的科技。

过去几年,我们的一些科技企业很难,被制裁后,业务几乎都无法进行。

实力较弱的公司,会选择认错,乖乖交出罚款,赔礼道歉,以期望对方继续支持。

实力较强的公司,则会转变业务重点,但影响自然是少不了的,其份额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直显示没货,而且新产品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更新。

由此可见,无论什么角度,我们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要想更好的生存,都需要掌握住自己的立身之本。

这些道理,其实历史上一直就有,跨越了千年,仍彰显着真理的光芒。

各位朋友,你们是否找到并掌握了自己的立身之本呢?

欢迎评论。

我是一分,是历史应用派。

近期在写《资治通鉴》的应用系列,如果想通过阅读历史故事,指导当今生活,欢迎关注我。

3 阅读:338

周亦见

简介:一个喜欢专注分享历史故事的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