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将领中,哪一位将领深受大家的喜爱,非陈赓大将莫属。
他的幽默诙谐,不仅仅与上级谈笑风生,也可以与下级打成一片,丝毫没有架子,非常有亲和力,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很称赞。
这样能与上打成一片的干部,在军中毕竟是少数,有些干部随着职务高了,脾气也大了,架子也有了,关系也不像以前那样亲密。
作为军事教育出身的王智涛,认为自己不讲究名利地位,认为一些过去学员职务高了,长脾气了,也有架子了,让他有些伤感。实际上,后来他也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过解剖。
他在抗战时期,在抗大与129师任职过,上级对他都提出过一个相同的情况,说好一些就是不随和,说严重一些就是太严格。
在抗大担任教育科长时,他的马驮粮食后,驭手没有给马喂饲料,被他批评一顿。认为马不能总干活不吃饭吧。按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没有体现出平等,上级得知后斥责他对下属严苛。他甚至有些不满,或许在他看来,马卖力气后,如果遇到紧急事情处理,需要用到时,没给他喂饱,怎么能跑快。
在129师担任385旅参谋长时,他对下级过于严厉,生硬,使得底下人对他敬而远之。对此,他并不以为然,认为对上级不吹捧,不逢迎,有自己的方式。工作之外很少与他人联络感情,部队是一个大家庭,需要相亲相爱,作为干部也需要帮助下属解决问题,这样能使得在工作上具有凝聚力。
他在工作上,认为自己能力强,对下级不放手,不放心。比如弄一些教材时,不满意时,不是教授教员们去改进,而是自己动手改,把他忙乎的不行,而其他人没有学到东西,对他还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在作战部队时,对参谋起草的文件,看着不合适就退回,修改时不提意见,多次修改没有通过后,他自己来改。
这样一来,他的严厉印象也就有了。
在当时,官兵一致的理念下,使得部下对他的意见不小,甚至反映到师首长那里,邓政委对他的情况表示,不随和。作为干部要与干部打成一片才行,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觉。
对于自己的个人主义,在后来的反思中也清楚意识到。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给过去学员当副手,心里是坦然的。毕竟人家在前线时间长,自己资历和职务过去不低,但缺乏实战经验,也不熟悉部队、敌情、人情、地形等。
实际上,作为一个干部,他敢于亮私,深刻剖析自己,已经是非常真诚了。作为个人而已,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而且在对待名誉地位上,也是有想法的。这是人之常情,对待底下人,经常在高处,时不时会有点儿高高在上,但他能说出来,就非常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