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诸多邻居里面,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关系一直挺不错。哪怕是在冷战时期,双方因为阵营不同而需要各为其主,但私底下依旧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阿富汗前总统还曾将两国关系形容为“双胞胎兄弟”。
然而亲兄弟也得明算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终究是两个国家,不能完全去像一家人那样处理关系。尤其在两国有着长达2560公里的漫长边界线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分歧,甚至有时候还会大打出手。
比如在9月6日,巴基斯坦边防部队就和阿富汗军队在多尔哈姆附近干了一架。根据俄罗斯卫星社的报道,这一次冲突已经导致了数千名平民被困。
目前对于双方交火的原因还不明确,但据老王估计,多半就是边境纠纷。因为多尔哈姆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一个主要边境口岸,两国的商品往来和人员跨境很多都要走这里。而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这些年的政治环境都不太稳定,对于边境的管理难免疏忽,最终就导致了多尔哈姆的混乱不堪,边境冲突时有发生。
比如在今年年初,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在多尔哈姆也发生过一次跨境交火,并造成了多尔哈姆边境口岸的暂时关闭。
当然对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而言,边境上的擦枪走火倒还不算什么大问题。毕竟两国当下的关系还行,不大可能会将冲突扩大化。而两国之间那理不清又扯不断的民族联系,才是一个大麻烦。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虽然是两个国家,但却拥有浓厚的民族和血缘联系,两国有一个共同的民族——普什图族。
普什图族是中亚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南部和巴基斯坦西部。其中在阿富汗,普什图族的人口占比超过了40%,妥妥的阿富汗第一大民族。而在巴基斯坦,人口占比仅有11%的普什图族尽管只是第三大民族,但由于巴基斯坦本身是一个人口超过两亿的巨无霸,巴基斯坦普什图族的人口其实超过了2000万,同样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
因为有着普什图族的存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形成了一种难分彼此的关系,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自然也就走的很近。但与此同时,普什图人同族不同国的“分离”现状,却又给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普什图人原本是一个整体,他们居住的地区被“普什图尼斯坦”,几乎包含了整个兴都库什地区,也就是当前的阿富汗南部和巴基斯坦西部。
18世纪末,南亚的锡克帝国崛起,并开始向北边的阿富汗扩张。在经历了多次的战争后,锡克帝国拿下了包括普什图族圣城白沙瓦在内的大片普什图尼斯坦疆域,由此开启了普什图族的“分裂”。
184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入侵锡克帝国,并成功接管了被锡克帝国占据的部分普什图尼斯坦地区。随后英国人继续向北扩张,企图将阿富汗纳入统治。然而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又岂非是浪得虚名?面对普什图人的坚决抗击和兴都库什严酷的地理环境,英国终究是没能把阿富汗彻底吞进肚子里。
为了拆散使其畏惧的普什图族,英国人在1893年划定了“杜兰德线”,在确定阿富汗和英属印度边界的同时,也把普什图尼斯坦彻底分成了两个地区。其中“杜兰德线”以北仍旧属于阿富汗,以南则是成为了英属印度的管辖区域。自此,原本是一个整体的普什图人变成了一个跨境民族,同族而不同国。
1947年,英国人撤离南亚,原英属印度被分割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而“杜兰德线”以南的普什图尼斯坦地区,也由巴基斯坦接管了下来,“杜兰德线”则成为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边界线。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由英国人划定的边界线其实并不合理,缺乏对地理、民族等情况的考虑。不仅原本统一的普什图人被一分为二,边界线上所常见的山隘、河流等天然地理分割也不存在。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两个国家又是忙得不行,一边是要和印度这个南亚扛把子长期搞领土纠纷,另一边则是在苏联和美国的互相拉扯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以至于他们对于边境地带缺乏应有管控,陷入了一种“有边无防”的状态。
民族血缘上的天然亲近,地理屏障的考虑欠缺,再加上官方的疏于管控,“杜兰德线”其实很难去扮演边界线的角色。尤其是对于那些被“杜兰德线”分开的普什图人而言,这条边界线更像是“形同虚设”。
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面,普什图人都可以轻松越过边界,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完成往来互通。比如居住在阿富汗的普什图人想去巴基斯坦的叔叔家里做客,他们往往不需要办护照,也不需要办签证,甚至都不需要经受海关检查,直接收拾东西上路就行了。
英国人留给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这个“漏洞”,尽管给普什图人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但却给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比如阿富汗的政局不稳,时常发生战乱,巴基斯坦便成为了阿富汗人躲避战火的最佳选择。那些在阿富汗无处可逃的难民,可以毫无阻碍的越过“杜兰德线”来到巴基斯坦避难。像在上世纪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时候,就有超过500万人的阿富汗难民逃亡到了巴基斯坦。
如此庞大数量的难民,光是张嘴吃饭都得花不少钱,这无疑是让巴基斯坦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当然相比于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巴基斯坦更头疼的还是安全上的隐患。
因为边界线的形同虚设,再加上两边又都是普什图人的聚居区。所以在阿富汗发生战乱的时候,巴基斯坦便理所当然成为了阿富汗武装人员的大后方。
比如当年的阿富汗战争,面对苏联军队的碾压,无法正面抵挡的阿富汗反苏武装选择了退进山区打游击。但是单靠贫瘠的兴都库什山区是无法养活这些反苏武装的,尤其是在武器弹药的供给上。真正让他们能和苏联军队周旋的,其实是来自隔壁巴基斯坦的后勤保障。
当年阿富汗的反苏武装在巴基斯坦境内设立了大量的补给站和训练场所,源源不断的为阿富汗前线送去人员和物资。而由于巴基斯坦的背后有美国撑腰,苏联方面对此尽管大为恼火,但却也是无可奈何,他们压根无法越过“杜兰德线”去打击那些反苏武装。
敌进我退,敌疲我扰,当年阿富汗人就是靠着巴基斯坦这么一个大外挂,用游击战术顶住了全球扛把子的压力,最终迫使苏联撤军。当然面对这种几乎无解的局面,不仅仅是苏联人搞不定,美国人来了照样是不行。
他们在阿富汗压着塔利班打了整整20年,但塔利班靠着来自巴基斯坦境内的输血,始终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甚至于到最后美国人也只能是踏上了苏联的老路,让塔利班成功夺取了阿富汗的政权。
总而言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巴基斯坦完美扮演了大后方的角色,为阿富汗的动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既然巴基斯坦能成为阿富汗动乱的策源地,阿富汗照样也能给巴基斯坦送去隐患。
21世纪初,美国因为“9·11”事件的爆发,对于控制着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强势出击。而在美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阿富汗塔利班(阿塔)只能是被迫逃往隔壁巴基斯坦。而为了日后能够卷土重来,阿富汗塔利班开始在巴基斯坦招兵买马。
2007年,出身于阿富汗塔利班的贝图拉·马哈苏德在巴基斯坦正式建立了“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巴塔),简称“TTP”。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巴塔”一直在搞反美和反巴基斯坦政府活动,不仅长期和巴基斯坦政府进行武装斗争,还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袭击事件。
比如今年年初造成了数百人伤亡的白沙瓦清真寺爆炸袭击案,就是“巴塔”的搞的事情。在有着“杜兰德线”存在的情况下,“巴塔”无疑成为巴基斯坦的梦魇。
就如同当年“阿塔”在面对美军时做的那样,“巴塔”在阿富汗设有大量的基地和训练营。每当巴基斯坦政府军大举围剿时,他们便退入阿富汗保存实力。而当巴基斯坦政府疏于防范时,他们便越过“杜兰德线”四处搞事情。
有力使不出的巴基斯坦政府对“巴塔”无可奈何,经常就会把气撒在“阿塔”身上。尽管如今的“阿塔”已经成为了阿富汗的执政,和被列为恐怖组织的“巴塔”早已经不是同路人。但“巴塔”毕竟是“阿塔”曾经的分支,总是会难以避免的被扯上联系。
比如日前巴基斯坦看守政府总理卡卡尔就公开指责阿富汗,认为当初美军从阿富汗撤离时遗留下来的多种武器装备,被流入到了“巴塔”武装分子的手中,从而间接威胁到了巴基斯坦的安全。
所以很明显,“巴塔”的存在已经成为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关系的一颗雷。如果不处理,迟早会爆炸的。那么到时候两国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只是在边境口岸擦枪走火,而是正儿八经的战争爆发了。而对于两个关系密切且饱受战争动乱袭扰的国家而言,走到那一步无疑是十分可惜的。
毕竟两个难兄难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何况造成这一切的源头并不是他们自己,而是当年英国埋下的伏笔。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杜兰德线”胡乱划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也不会出现如此复杂的边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