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蒸的馒头咋老像石头疙瘩?"我瞅着案板上那几块硬邦邦的面团直叹气。灶台前正熬小米粥的婆婆转过身,围裙上还沾着白面,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成了菊花:"傻闺女,蒸馒头可不光是发面的事,得请俩帮手呢!"
婆婆把木锅盖往灶台上一搁,从褪色的蓝布围裙兜里掏出个铁皮罐子。我认得这个生了锈的老物件,里头装着婆婆的"看家宝贝"。三十年前我刚嫁到王家那会儿,就是在这间飘着柴火香的土灶房里,跟着婆婆学会了这手蒸馒头的绝活。
"看好了,这罐子里的白糖和盐粒子,就是让馒头活起来的仙丹。"婆婆粗糙的手指捻起一撮白糖,阳光穿过糊着油纸的窗户,细碎的糖粒在她掌心闪着光。我忽然想起头回蒸馒头那天,新媳妇手忙脚乱地和面,结果蒸出半锅死面疙瘩的糗事。
婆婆往搪瓷盆里舀了三碗面,新麦的香气混着灶灰味钻进鼻子。"发面得讲究时辰,春捂秋冻。"她边说边往温水里兑酵母,突然扭头问我:"知道为啥要添糖不?"
见我摇头,婆婆把糖粒撒进面盆:"白糖是酵母的零嘴儿,能让它们欢实劲儿干活。盐粒子是面团的筋骨,没它馒头就软塌塌直不起腰。"说着又摸出个青花小盐罐,指尖沾了点盐花在舌尖试试咸淡。
揉面的木案板被岁月磨得发亮,婆婆揉面的架势像在给面团做推拿。她教我手腕要带劲儿,得把面团揉得比婴儿屁股还软和。"听见没?面团会唱歌哩!"果然,面团在婆婆掌心里发出轻微的咕叽声,像是麦子在说悄悄话。
二次发酵最考验耐性。婆婆把面团盖在印着红双喜的棉被下,神秘兮兮地说:"这是让馒头长记性呢。"我想起那年腊月二十九,全家等着蒸年馍,我急着掀锅盖,结果一锅馒头全成了皱巴巴的老太太脸。
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婆婆掀开竹蒸笼的瞬间,白茫茫的热气裹着麦香扑了满脸。刚出锅的馒头胖嘟嘟的,手指一按能弹回来,掰开时热乎气直往脸上扑。"尝尝,这才是正经粮食味。"婆婆掰了块馒头芯塞进我嘴里,甜津津的面香在舌尖化开,恍惚间像是回到了头回吃婆婆蒸的馒头那天。
如今城里买的馒头总带着股怪味,我才明白婆婆的馒头里藏着土地的魂。每次揉面时加的那撮糖盐,就像给面团注入了活气儿,让普普通通的白面在蒸汽里开出花来。这手艺传了三代人,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我依旧用着婆婆的老面盆,守着那罐生了锈的糖盐罐。
划重点:
1、糖盐配比:每斤面粉加5克白糖促进酵母活性,3克盐增强面团筋性,让馒头既松软又有嚼劲。
2、揉面到位:面团要揉到光滑如绸缎,切开无气孔才算合格,这样蒸出来才光滑不塌陷。
3、醒发火候:二次发酵要盖湿布保温,馒头胚拿起来轻飘飘再上锅,大火蒸15分钟关火焖3分钟,防回缩。
前些天儿子带着小孙女回来,小丫头捧着热馒头啃得满脸渣。"奶奶的馒头会跳舞!"童言童语逗得我直乐。蒸笼的白雾里,我仿佛又看见婆婆站在老灶台前,围裙上沾着永远拍不净的面粉。关于蒸馒头的小窍门就分享到这里,喜欢的朋友点赞收藏试做一下吧。感谢观看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