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博导突发心梗离世!为何有的心梗救得过来,有的却救不过来?

鸟儿评健康 2024-09-10 14:39:07

就在2024年教师节的前夕,一位原本马上就该庆祝自己节日的34岁年轻博士生导师却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而不幸离世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一则令人非常悲痛和惋惜的消息,不少人都发出了“天妒英才”的感慨……

当然,在感慨之余,也有一些人表示不解:如今不是早就有了能够开通被堵血管的技术嘛,能在心梗之后马上把支架给放进血管。

听说有的人甚至发生过不只1次心梗,每次都是这样被抢救过来的,那又为何依然有人会在第一次发生心梗时就无法救过来呢?

或许只有在弄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以后,大家才能真正体会到“急性心梗”到底是一种多么凶险的疾病!

不典型症状 会让救治被延误

的确,目前针对急性心梗,医学上已经有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抢救流程与机制。

在设置有心导管室的大型医院,急性心梗的救治一般是围绕着如何尽快通过心导管技术(微创介入手术的一种)来开通被完全堵塞的“犯罪血管”。

为此,很多医院还专门为急性心梗患者设置了“绿色通道”,目的就是在确诊以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通被堵塞的血管。

毫无疑问,“犯罪血管”被开通得越早,急性心梗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小,后期抢救成功率就越高;而“犯罪血管”被开通得越晚,则急性心梗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后期死亡风险也就越高。

由此可见,急性心梗能否获救的第一要素是:能否及时识别出这可能是急性心梗,并尽快到具有抢救条件的医院就诊。但就是这一点,不少人其实都难以做到,原因在于:急性心梗有时候并不表现出很典型的症状。

对此,《胸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是这样描述的:

典型的【心绞痛】一般疼痛部位位于胸骨后方(正胸口的地方),呈憋闷、紧缩、烧灼或压榨感,可放射至颈部、颌面部、肩背部、双上肢或上腹部,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3~5 分钟可缓解。而典型的【心肌梗死性胸痛】则与【心绞痛】性质类似,但程度更加严重,持续时间可以超过30分钟,休息与含服硝酸甘油难以缓解,还可伴随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等。但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急性心梗患者都会表现出上述的典型症状!一部分急性心梗的首发症状甚至可以是胃痛、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胸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而在临床上实践当中,心内科医生更是见过不少更为奇特的案例,比如表现为牙疼、肩周疼痛的急性心梗。

试想一下,又有多少人会因为牙疼或胃疼而联想到自己可能是发生了急性心梗呢?

所以,当我们看到部分急性心梗患者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患者自身或其家人的疏忽所致。要知道,也有可能是不典型的临床症状造成了诊治时机的延误。

梗塞部位不同 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同样是发生了急性心梗,但不同患者之间的危险性可以相差巨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的患者血管被堵塞的部位“比较低”,相应受到影响的心肌组织面积就较小;而有的患者血管被堵塞的部位“比较高”,相应受到影响的心肌组织面积就大。

毫无疑问,后者就要比前者更加危险。

梗塞“位置低”,受影响的心肌组织范围相对较小

此外,还有一些心肌组织具有特殊的功能,比如维持心脏正常的电活动。

而一旦负责给这部分心肌组织供血的血管被堵塞了,那么,哪怕梗塞面积不算大,也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引发“心脏跳不动”又或是“心脏乱跳”等情况。

还有就是,在一些冠心病的老病号儿体内,由于长年存在冠状动脉的狭窄、心肌慢性缺血等情况,使得一些缺血区域的心肌组织衍生出了“侧支循环”。这些“侧支循环”可以为这些心肌组织提供额外的血液供应。

这就使得当原有的冠脉血管被突然堵塞时,这些“侧支循环”依然能够为下游的心肌组织提供血液供应,从而避免这些心肌组织的完全坏死。

而在一些比较年轻的、“侧支循环”尚未形成的患者体内,一旦发生急性心梗,梗死区域的心肌组织根本无法从额外的渠道获得血流供应。

这其实也部分解释了,为何在一些年轻心梗患者身上,反而更容易看到较为严重的临床结局。

客观来说,没有人能够预测到急性心梗究竟会在血管的哪个部位出现,是只会让较少的心肌组织受损,还是会让很大面积的心肌组织都坏死。

毫无疑问,若第一次发生急性心梗就有很大面积的心肌组织都受到影响,并且还没有“侧支循环”来提供支援的话,那往往发生死亡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血管开通后 依然有死亡风险

事实上,即便是第一时间把患者送到了医院,同样也用最快的速度开通了“犯罪血管”并植入支架,急性心梗的死亡威胁也并未因此而完全消散。

心血管介入医生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是,明明被堵塞的血管已经开通了,但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却并未明显恢复,又或是血液流动非常缓慢。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无复流”或“无再流”,其很有可能是因为一些微小的血栓堵塞了远端细小的末梢循环血管,从而使得血流运行不畅。

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看上去似乎成果开通了血管,但心肌组织的实际血流却并未真正恢复。

而哪怕是血流全部恢复了的患者,心肌组织在从极端缺血、缺氧状态到突然一下恢复血流供应的这一过程中,同样有可能受到再次伤害!医学上,非常形象地将这种损伤给命名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

这种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时候可以引起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等直接危及生命的情况。

所以,哪怕是已经成功开通血管、植入了支架的急性心梗患者,依然有可能在围手术期因为无复流或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原因而发生死亡。

综上所述,急性心梗本就是最常见、也最为致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

虽然,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通被堵塞的血管并植入支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

但其实,在急性心梗的整个救治过程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比方说,症状是否典型、能否及时发现;再比如,血管堵塞的部位“是高还是低”,存不存在“侧支循环”;还有就是,在植入支架以后,会不会出现“无复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其他情况。

应该说,那些被成功抢救过来的急性心梗患者都应该庆幸:一些特别糟糕的情况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又或是医生成功将其给化解了。而那些没有被抢救过来的急性心梗患者,则是多半遇到了更为棘手的困难。

这也很好地提示了,哪怕是年纪不大的中青年人群,平时也一定要通过维持好血压、血脂、血糖以及体重等指标并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来预防急性心梗的发生。

因为,急性心梗从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再是我们所能够“掌控”的了!

【参考文献】

1,胸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 年10月 第18卷 第10期

2,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 《临床急诊杂志》 2019年 第20卷 第4期

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年12月 第19卷 第12期

4,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年5月 第44卷 第5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3 阅读:824
评论列表

鸟儿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