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把血压降到<130/80?最新研究:“任何时候”均有好处!

鸟儿评健康 2024-08-10 14:00:53

关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究竟应该降到多少,翻开任何一份我国的权威高血压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大家都会看到这样的描述:一般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mmHg”,能够耐受者或部分高危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修订版)》

然而,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人都只记住了前面所提到的“<140/90mmHg”,却忽略了后面的“<130/80mmHg”。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应该把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给降到“<130/80mmHg”呢?相信这是大家都很想搞清楚的。

2024年7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团队在全球高血压领域知名医学期刊《Hypertension》上刊发了一篇最新的医学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就很有针对性地回答了上面这个问题!

任何时候【强化降压】 均能获益!

事实上,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团队所发表的这份最新研究,其实是对STEP(老年高血压降压靶目标的干预策略)研究的后期分析。

而STEP研究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国42个不同的临床中心同时开展,纳入了八千多名年龄在60-80岁的高血压患者,在我国的高血压治疗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最新发表的这个部分里面,试验设计者按照患上高血压病程的长短将这八千多位患者分为了4组:“病程<5年的”、“病程在5-10年的”、“病程在10-15年的”以及“病程>15年的”。

然后,将不同病程的每组高血压患者再随机分为【标准降压组】与【强化降压组】。其中,【标准降压组】患者的收缩压(“高压”)被降至130-150mmHg;而【强化降压组】患者的收缩压(“高压”)则被降到了110-130mmHg。

最终,研究所想要对比的就是:【标准降压】与【强化降压】对于不同病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结局究竟会不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不出所料,研究结果确实发现【标准降压】与【强化降压】给高血压患者所带来的影响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具体来说:

在【标准降压组】当中,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明显上升。其中,高血压病程>15年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比高血压病程<5年的患者增加了68%。而在【强化降压组】当中,各病程长短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标准降压组】;并且,病程较长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与短病程患者的差异不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用通俗一点儿的语言来描述这项研究的最新发现就是:

如果只要求高血压患者将收缩压(“高压”)给降到140mmHg左右,那么,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不断增加。

但假如让高血压患者将收缩压(“高压”)给降至130mmHg以下,则这种现象会消失。哪怕高血压的病程较长,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会被进一步降到与病程较短患者相似的水平!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项最新研究其实很好地阐述了:不论病程是长还是短,任何时候启动【强化降压】都能比【标准降压】给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大的心血管获益。

【强化降压】已获临床推荐

事实上,并不是只有前面这一项研究证明了【强化降压】可以给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包括SPRINT研究、BPLTTC最新荟萃分析在内的众多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也正是基于众多强有力的医学证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的专家才早在2022年就发表了《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

《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

这份非常权威的医学指导文件旗帜鲜明地提出:在不需要太多种药物、太大剂量和太复杂治疗方案的前提下,“血压<130/80mmHg”应该作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目标。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甚至让“血压降至120/70mmHg”都是合理的,可能为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

而更早发表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当中,其实也有明确提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强化降压】的治疗策略,以取得最大的心血管获益!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也就是说,在我国,【强化降压】的理念早已得到了很多高血压治疗领域权威专家的认可,并且,也形成了相应的医学指导文件。

要知道,在世界上,甚至已经有部分国家直接先一步下调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将其由“≥140/90mmHg”给下调到了“≥130/80mmHg”。这样做自然也会相应使得这部分国家的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时,至少需要达到“<130/80mmHg”的水平。

虽然,在我国,目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尚未更改,但是,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却一直都在不断探讨。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140/90mmHg”之后,特别加上“如能耐受,建议进一步降至<130/80mmHg”这样的描述。

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学证据都开始将高血压的控制目标指向比“<140/90mmHg”更低的水平!

人类对于血压的认识 是一个“动态”过程

虽然,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大家似乎已经对“<140/90mmHg”的这一血压控制目标习以为常了。甚至,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好像血压的控制标准一向如此……

但其实,只要把历史再往前给倒推几十年,大家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人类对于血压的认识与此大不相同!

比方说,在1931年的时候,就有医生在全球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刊文表示:“对于高血压人群来说,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发现血压升高’,因为,这会使得一些愚蠢的人想要去试图降低血压!”

当时,甚至连时任美国心脏病学会的会长、世界著名心血管病学学者Paul White都认为:“高血压可能是我们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代偿机制’,即便我们有能力去对血压进行控制,但也并不提倡这样去做!”

也就是说,就在不到100年以前,人类医学界对于高血压的认知还停留在:这是一种没有必要进行干预的“身体代偿机制”。但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种观点无疑是明显错误的。

事实上,直到1977年,受Farmingham心脏研究结果的影响,美国JNC 1指南才正式提出“血压超过160/95mmHg”应该被视为“血压升高”。也就是说,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才算是真正进入到“积极对抗高血压”的时代。

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160/95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无疑也是“错得离谱”。但在当时,这已经算得上是“伟大的进步”,并且,让很多人的生命因此而得到了挽救。

再换个角度来想,当今“≥140/90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就是完全正确、能够持之以恒的呢?答案其实是“不太确定的”!

至少,目前已经有国家将这一标准给下调到了“≥130/80mmHg”。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高血压这种疾病的认知,依然处于不断变化、继续进步的历史长流之中。因此,大家也完全没有必要“固守”一些观念,比如“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就只用降到140/90mmHg就够了”。

虽然,在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尚未发生改变。但是,众多高质量的医学研究至少证明了:高血压患者最理想的“血压控制目标”应该不仅仅是“<140/90mmHg”,而更有可能是“<130/80mmHg”。

所以,在能够耐受的前提之下,建议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除外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都尽量把血压给降到“<130/80mmHg”的水平。并且,不需要过多的观察和犹豫,在高血压病程的任何阶段这样去做,理论上都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心血管获益。

【参考文献】

1,Impact of Hypertension Duration on the Cardiovascular Benefit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Hypertension》 2024 Jul 17.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24.23439.

2,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2年2月 第30卷 第2期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年2月 第24卷 第1期

4,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3年6月第31卷第6期

5,The significance of a raised blood pressure. 《BMJ》 1931;2:43-47.

6,The Story of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From the 1930s. Greenwich, CT: Le Jacq Communications. Inc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0 阅读:2

鸟儿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