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必看!2025新标准:“低密度”至少<2.6,部分人<1.8

鸟儿评健康 2025-03-29 16:26:55

临床上,正在使用降脂药(比如“他汀”)来控制颈动脉斑块的,大有人在。

不过,关于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究竟应该降到多少,不同的人却可能存在着完全不一样的理解……

有人认为:颈动脉斑块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大问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与普通人相同的“<3.4mmol/L”足矣。

但也有人提出:只要“长出了”颈动脉斑块,就意味着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因此,需要相应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给降到更低的水平上去,比如“<2.6mmol/L”甚至“<1.8mmol/L”。

那么,上述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符合当下最新的医学理念呢?

2025年3月,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牵头发布了《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 年)》,其中就恰好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 年)》

有颈动脉斑块 LDL-C至少<2.6

这份最新的医学指导文件创新性地使用一张表格来帮助各类不同情况的人群快速找到自己所对应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目标,其中就明确且直接地提到:只要体检发现了颈动脉斑块,哪怕不合并任何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都至少应该设定为“<2.6mmol/L”!

《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 年)》

这里,为什么要特意加上“至少”这两个字呢?

因为,大家如果仔细去看这张表格下方的说明就会发现它还特别提到:当出现≥两种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2.6mmol/L”的情况时,就应该进一步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设定为“<1.8mmol/L”。

《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 年)》

举例来说,一位三十多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了存在颈动脉斑块。

很明显,在这位患者身上就同时存在着两种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2.6mmol/L”的情况:其一,糖尿病(<40岁);其二:颈动脉斑块。

那么,按照表格当中所提到的标准,这位患者就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给进一步设定为“<1.8mmol/L”。

《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 年)》

再比如,一位50岁的男性,平时有吸烟的习惯,同时存在明显的肥胖---体重指数 BMI为29kg/m²,也发现了颈动脉斑块。

应该说,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而事实上,在这位男性身上也同时存在着两种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2.6mmol/L”的情况:其一,心血管危险因素≥3个(“男性>45岁”、“吸烟”以及“肥胖”);其二:颈动脉斑块。

因此,同样需要将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目标给进一步设定为“<1.8mmol/L”。

《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 年)》

由此可见,我国最新的医学指导文件是明确支持“只要发现了颈动脉斑块就应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2.6mmol/L”这种观念的!

并且,同时存在着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甚至有可能需要进一步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1.8mmol/L。

而这也意味着,对于发现了颈动脉斑块的朋友们来说,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就需要针对这项指标进行管理了。

当然,这里的“管理手段”并不只限于降脂药!

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但<3.4mmol/L,原则上可以先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进行控制。

但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已经≥3.4mmol/L又或是仅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难以达标,则应该在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之上增加降脂药。

斑块“稳定性” 需要考虑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注意到了:在这份最新的表格当中,并没有专门针对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去做区分!

简言之,不论颈动脉上“长出”的是低回声/无回声/混合回声的“不稳定斑块”,还是等回声/强回声的“稳定斑块”,都会被一视同仁地要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给降到“<2.6mmol/L”。

对此,必然会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的做法可能过于“武断”或“一刀切”了。

那么,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是否真的能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起决定性作用呢?

这就要从过往的相关医学指导文件当中去寻找答案了。

比方说,2022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就曾专门用一张图片来总结对于颈动脉斑块的管理。并且,其中很好地体现了“斑块稳定性”这一要素。

2022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

具体而言,这份医学共识认为:

对于无症状且心血管风险“中/低危”的人群来说,如果颈动脉斑块的厚度(IMT)<2.5mm并且不合并任何一项“高危特征”(指溃疡斑块、无/低回声斑块、管腔旁暗区面积、新生血管、斑块内出血及微栓子等),确实可以只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到“<3.4mmol/L”;但假如颈动脉斑块的厚度(IMT)≥2.5mm又或是合并任何1项“高危特征”的话,则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至少降到“<2.6mmol/L”。

而心血管风险已经达到“高危”的人群,则不论颈动脉斑块性质如何,都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至少降到“<2.6mmol/L”!

2022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

客观来说,在如今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当中,所能发现的不合并任何“高危特征”的颈动脉斑块其实相对较少,而具有低回声/无回声/混合回声等“不稳定”特征的斑块才占多数。

与此同时,总体心血管风险仍处于“低/中危”的中老年人也越来越少。从心血管风险分层的角度来说,年龄≥45岁的男性高血压患者以及年龄≥55岁的女性高血压患者,全都属于心血管“高危”……

因此,虽然理论而言,确实存在着“只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3.4mmol/L的颈动脉斑块患者”。但真实情况其实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并且,很多时候容易产生误判(不少心血管风险因素可能被遗漏)!

简言之,我们必须承认,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的确是一项可以影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目标的因素,但是,在现实当中,其所具有的实施意义并没有很多人所以为的那么大!

何况,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给降到“<2.6mmol/L”都完全不是坏事!

因为,非常权威的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有明确指出:“<3.4mmol/L”只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合适水平”,而“<2.6mmol/L”才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理想水平”!

而让所有存在颈动脉斑块的人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给降到“理想水平”,无疑对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会更有好处,却并不会明显增加什么健康风险。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综上所述,现实当中有很多正在使用降脂药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但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究竟应该控制到多少。

2025年3月最新发布的《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 年)》用一张表格清晰地告诉大家:只要发现了颈动脉斑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就应该至少控制到“<2.6mmol/L”。

虽然,这种提法在某种程度上看似忽视了“斑块稳定性”所具有的影响。但客观来说,这种影响在大多数人身上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简化以后的表达方式,反而让颈动脉斑块人群更容易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治疗目标。毫无疑问,这对于帮助大家控制好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会更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5年3月 第40卷 第3期

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2,5:e1000123(2022‐08‐13)

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3月 第38卷 第3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0 阅读:1
鸟儿评健康

鸟儿评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