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降脂划【重点】:防心血管病+躲胰腺炎!这4项指标都得关注!

鸟儿评健康 2025-03-31 16:26:39

长久以来,一说起“血脂高”,很多人就只会联想到动脉斑块、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却忽略了另外一种同样具有致命风险的疾病---“急性胰腺炎”!

而即便是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控,不少人也只知道把注意力给全部放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一项指标上。但其实,除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外,还有另外的血脂指标也很值得关注!

对此,2025年3月,由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年)》就很好地用一张图表为大家划出了血脂管理的2大【防控重点】,及其分别对应的4项【重要指标】。

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一一做介绍。

《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年)》

甘油三酯高 小心胰腺炎风险

事实上,“血脂高”除了可以引起动脉斑块、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外,它同样也是急性胰腺炎这种凶险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只不过,导致急性胰腺炎风险上升的,并不是胆固醇相关的那几项血脂指标,而是大家也都比较熟悉的“甘油三酯(TG)”。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高甘油三酯血症(HTG)”相关急性胰腺炎占急性胰腺炎总体病例的4%-10%,是仅次于胆道疾病和酒精滥用的急性胰腺炎第三大病因!

并且,“高甘油三酯血症(HTG)”已经有了超过酒精滥用、成为急性胰腺炎第二大病因的趋势。

虽然,研究发现,当甘油三酯(TG)水平轻中度升高(TG≥1.7mmol/L)时,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就已经开始上升;但是,这种上升的幅度还不算太大。

可一旦甘油三酯(TG)水平达到严重升高(TG>5.6mmol/L)的程度时,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就会明显升高(增加至少8.7倍),从而远远超过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上升。

也正是基于这一主要认知,目前所有主流的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均非常一致地强调:当甘油三酯(TG)>5.6mmol/L时,应尽快使用专门降低甘油三酯(TG)的降脂药(比如贝特类药物、处方级高纯度Omega-3脂肪酸制剂以及烟酸类药物等),以减少急性胰腺炎的风险!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简言之,虽然“甘油三酯(TG)升高会引起急性胰腺炎”的这种说法听上去非常可怕,但其实,大多数轻中度的甘油三酯(TG)升高还不用过于担心;可一旦甘油三酯(TG)超过了5.6mmol/L,那就不得不重视起这个问题了。

《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年)》

防心血管病 不能只看LDL-C

根据比较主流的【脂质浸润学说】,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始动因素是所谓“坏胆固醇”向动脉血管壁内的渗透或浸润。

因此,降低“坏胆固醇”的水平,也就成为了控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一项核心措施。

而一说起“坏胆固醇”,绝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甚至,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就是唯一的“坏胆固醇”。

但其实,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

客观来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确代表了大多数的“坏胆固醇”,它也一直都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首要靶点】。但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很多时候,即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已经控制达标,可患者体内依然会存在一些“残余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意味着,单纯依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一项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所有“坏胆固醇”的情况!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之外,我们或许还需要通过其他的血脂指标来更全面地衡量心血管疾病风险。

对此,最新的《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年)》就明确提出:除了要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首要靶点】以外,我们还应该同时控制好“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与“载脂蛋白B(ApoB)”这两项【次要靶点】,以更为全面地降低心血管风险!

《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年)》

具体来说,所谓“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就是在“总胆固醇(TC)”当中去除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这种唯一的“好胆固醇”以后,所得到的全部剩余“坏胆固醇”。

因此,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的计算公式就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一般情况下,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的值会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大一些。这意味着,这项指标所能够代表的,也是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范围更大的“坏胆固醇”。

事实上,早在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当中就已经明确提到:有些时候,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则可以代表全部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颗粒中的“坏胆固醇”。并且,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往往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能准确地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事实上,关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是否“达标”的判断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上增加0.8mmol/L即可。

举例来说,一位只用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到“<3.4mmol/L”的患者,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的控制目标就是“<4.2mmol/L(3.4+0.8)”;而另一位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到“<1.8mmol/L”的患者,则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的控制目标为“<2.6mmol/L(1.8+0.8)”。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的意义类似,还有另一项血脂指标也可以更全面地代表“坏胆固醇”的水平,这项指标就是“载脂蛋白B(ApoB)”。

这是因为,医学研究发现,不论脂蛋白颗粒的大小如何,所有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颗粒当中均含有一个载脂蛋白B(ApoB)分子。

换言之,载脂蛋白B(ApoB)可以直接反映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颗粒的数量!

对此,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也提到:有研究认为,载脂蛋白B(ApoB)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能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当然,同样的,载脂蛋白B(ApoB)的控制目标也需要遵守分层管理的原则:

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只需要控制到“<3.4mmol/L”的患者来说,载脂蛋白B(ApoB)相应的控制目标为“<0.9g/L (90mg/dL)”;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需要控制到“<2.6mmol/L”的患者来说,载脂蛋白B(ApoB)相应的控制目标为“<0.8g/L (80mg/dL)”;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需要控制到“<1.8mmol/L”的患者来说,载脂蛋白B(ApoB)相应的控制目标为“<0.7g/L (70mg/dL)”;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需要控制到“<1.4mmol/L”的患者来说,载脂蛋白B(ApoB)相应的控制目标为“<0.6g/L (60mg/dL)”。

由DeepSeek整理汇总

好在,目前临床上,常用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他汀类降脂药、依折麦布/海博麦布以及“降脂针(PCSK9抑制剂)”等等,也都可以有效降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与载脂蛋白B(ApoB)的水平。

这意味着,即便增加了这两项【次要靶点】,也不至于对降脂用药带来过于复杂的影响。

综上所述,《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年)》这份最新的基层血脂管理指导文件用一张很简单的图表向我们直观展示了:“降血脂”不只是为了防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当甘油三酯(TG)严重升高时,还得小心急性胰腺炎!

而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管理,也不仅仅是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一项指标就够了,而是最好同时关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与载脂蛋白B(ApoB)这两项“次要靶点”。因为,有些时候,只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并不足以确保心血管疾病风险降到最低。但假如这三项指标全都达标了,那么,心血管疾病风险则大概率是控制到位了!

【参考文献】

1,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5年3月 第40卷 第3期

2,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6月 第38卷 第6期

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3月 第38卷 第3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0 阅读:1
鸟儿评健康

鸟儿评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