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如何修复?2025最新指南揭秘两大“法宝”!

鸟儿评健康 2025-03-26 16:29:09

对于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最令人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胰岛β细胞功能会进行性下降,直到完全枯竭……

对此,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刚刚确诊的时候,胰岛β细胞功能就可能只剩不足50%了,并且,还会以每年2%的速度不断下降;而病程在10年以上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的速度则更快(超过4%/年)。

那么,临床上,到底怎么判断胰岛β细胞功能是好、是坏?

2型糖尿病又是如何一步步使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的?

以及最重要的,2025年1月最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明确提到了哪两项能够“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的治疗措施呢?

这篇文章,就一次把上述问题给大家说清楚。

评估胰岛功能 不能只看血糖值/空腹C肽

现实当中,虽然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非常担心自己的胰岛β细胞功能,但是,真正搞清楚了胰岛β细胞功能该如何去看的患者,却少之又少!

比方说,有人习惯于单从“血糖水平的高低”来评判胰岛β细胞功能,认为只要血糖水平很高,那就是胰岛β细胞功能很差。但其实,很多时候,即便血糖值看上去很高,也未必代表胰岛β细胞功能就一定很差……

再比如,还有人认为:只有当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水平下降时,才意味着胰岛β细胞功能不好了。可事实上,在不少患者体内,空腹胰岛素/C肽明明是正常的,但胰岛β细胞功能却已经存在受损了……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来看胰岛β细胞功能好不好呢?

客观来说,要想比较全面地掌握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最好的办法是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与“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这两项检查的结果给结合着一起看,一定要充分地了解在给予一定量的葡萄糖刺激以后(喝糖水或吃馒头)胰岛素/C肽的变化情况!

具体而言,在胰岛β细胞功能“尚可”的人群体内,喝糖水或吃馒头以后,胰岛素/C肽会在20-30分钟内快速上升,分泌峰值可达空腹值的5~10倍,并在3-4小时内迅速恢复至空腹水平。

而在一些胰岛β细胞功能“早期受损”(还不太严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仍可完全正常;喝糖水或吃馒头以后,胰岛素/C肽的分泌也会上升;只不过“20-30分钟的这一早期分泌相”明显消失了,整个胰岛素/C肽的爬升过程相对缓慢,达峰时间也有明显延迟;最终使得喝糖水或吃馒头3-4小时后胰岛素/C肽仍未降回到空腹水平。

随着病情的继续进展,在胰岛β细胞功能“中期受损”(比较严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喝糖水或吃馒头以后胰岛素/C肽的分泌速度则越来越缓慢、达峰时间不断向后推迟,并且胰岛素/C肽分泌的总量还开始明显减少。

最后,在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喝糖水或吃馒头几乎不再能够刺激胰岛素/C肽的明显上升;甚至,可以出现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的明显下降。

简言之,早期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可能并不伴随有血糖水平的明显上升,也不至于出现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的不足,而仅仅表现为餐后胰岛素/餐后C肽的分泌缓慢与延迟。

要想真正搞清楚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绝不能仅仅只看某一个时间点上的血糖或胰岛素/C肽水平,而是得更加全面地“从空腹到餐后”去看整个的分泌过程。

2型糖尿病 如何“破坏”胰岛β细胞功能?

要想了解如何“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我们就必须先弄清楚2型糖尿病究竟是怎么一步步“破坏”胰岛β细胞功能的。

首先,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肥胖/超重”。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肥胖/超重。而在剩下那30%多的患者当中,不少人虽然还没有达到超重的标准,但内脏里其实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脂肪沉积(脂肪肝、脂肪胰)。

一方面,肥胖/超重状态的持续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现象,使得胰岛β细胞往往需要分泌出更多的胰岛素才能把血糖水平给降下来,从而显著增添了胰岛β细胞的“工作负担”。

另一方面,脂肪胰、脂肪肝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胰岛β细胞的“工作状态”。

如此一来,在“工作负担不断加重”与“工作环境逐步恶化”的双重作用下,胰岛β细胞的功能就开始节节衰退。

而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的逐渐衰退,当机体自身所分泌的胰岛素不足以对抗“胰岛素抵抗效应”时,血糖水平就会开始明显上升了。

可血糖水平的上升又会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就是“高糖毒性”对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直接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本就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可胰岛β细胞却由于受到“高糖毒性”的打击而进入了“休眠状态”,导致能够分泌出来的胰岛素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少的胰岛素又会继续加重“高糖毒性”,让更多的胰岛β细胞进入“休眠状态”。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刚刚确诊2型糖尿病的患者,空腹或随机血糖可以高达11.1mmol/L以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超过9.0%!

在这样的患者体内,除了有肥胖/超重对于胰岛β细胞的不利影响以外,同时也多半存在着“高糖毒性”等因素对于胰岛β细胞的严重迫害。

但好在,只要不是拖得太久,医学上就还有机会把这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胰岛β细胞给“挽救”回来;也有办法“修复”由肥胖/超重所带来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

最新指南:两项措施“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

2025年1月,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权威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当中,明确提到了“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两项治疗措施。并且,它们正好分别对应了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的重要机制。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措施一:肥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减重】

在这份最新指南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这一章节当中,有明确提到:体重管理(也就是【有效减重】)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事实上,这一结论并不难想到!

对于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效减重】往往可以伴随内脏脂肪含量的明显下降。

而内脏脂肪的减少,一方面可以弱化“胰岛素抵抗效应”,从而为胰岛β细胞“减少工作负荷”;另一方面,还能够直接减轻脂肪胰、脂肪肝等等对胰岛β细胞带来的“不利影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有效减重】一般至少需要让体重在原有基础上下降至少5%。对于明显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将减重目标设定为10%-15%,可能会更有利于“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好在,如今临床上也有了不少“新手段”可以帮助大家达成减重的目标。

比方说,以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为代表的【肠促胰素类降糖药】,就在降糖的同时还具有非常强的减重效果。

再比如,药物难以解决的严重肥胖问题,还有可能通过【代谢手术】或某些其他【微创治疗手段】来实现。

措施二:利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解除“高糖毒性”

在最新指南有关“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这一章节当中,则是提到了另外一项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措施,这就是【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具体来说,指南认为:在空腹血糖≥11.1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的新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肯定存在着由“高糖毒性抑制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恶性循环。

而针对这类患者,只需要通过短期(2周-3个月左右)使用胰岛素来打破由“高糖毒性”所致的恶性循环,就可以让相当一部分处于“休眠状态”的胰岛β细胞再次“苏醒过来”。

甚至,部分患者在接受了【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以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可以直接“恢复”到无须降糖药就能维持血糖基本正常的程度(糖尿病缓解)。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不论是【有效减重】还是【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它们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

没有人可以保证,只要实现了【有效减重】又或是只要进行了【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就一定可以让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恢复!

毕竟,除了“肥胖/超重”以及“高糖毒性”以外,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进展还涉及到很多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比如遗传、免疫甚至线粒体、基因等层面的异常。

但可以确认的是,与目前已知的其他治疗措施相比,这两项措施的确是最有把握让一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修复”的!

因此,对于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大家一定要坚信:【努力减重】就是在帮助自己“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

而刚确诊2型糖尿病且血糖很高的患者,也不要轻易就被很高的血糖值给吓到!事实上,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那么,胰岛β细胞功能还是有希望得到大幅改善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2,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与保护临床专家共识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年6月 第14卷 第6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0 阅读:0
鸟儿评健康

鸟儿评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