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个怎样的人?他一死,李世民立刻从明君神坛跌落为凡夫俗子

碧海蓝天逐梦者 2024-12-30 13:24:38

了解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包容的时代之一,这位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

而如此丰功伟绩的背后,也离不开背后肱骨之臣的扶持,其中有一位,我们也许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他就是魏征。

(魏征)

魏征经历过隋末唐初的战乱与动荡,曾几易其主,阅历丰富。他曾经担任过瓦岗起义军首领李密、夏王窦建德以及后来唐朝太子李建成的谋臣。

玄武门之变后,颇具经国治世之才的魏征被李世民看中,吸纳为自己的幕僚。此后多年他尽心尽力辅佐李世民,唐太宗对他几乎事事听从。

魏征究竟是有何等才能,能让所有人都对他礼遇有加?如果没有魏征,唐太宗所开创的贞观之治还能有如此多的功绩吗?

(唐太宗和魏征)

一、逝后君主生疑遭难,高丽兵败悔不当初

唐朝。在李世民与一众名臣的治理下,确实有过欣欣向荣的时期,但唐太宗在晚年时期并没有像贞观之初一样,能够从谏如流,看着自己开创的盛世,他难免有些自满,也开始闭目塞听,贪图享乐。

晚年的他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了仁寿宫、洛阳宫等十几座宫殿,面对大臣的劝谏,李世民甚至还说出“百姓无事则骄逸”的歪理,只有让他们进行劳役,才能够让他们没有心思乱想,才利于统治。

(魏征极言直谏)

他也开始迷恋财物,追求享受,甚至还开始亲小人,远贤臣,无事兴兵。谏臣刘洎曾在自己病重时,背地里说了太宗可能活不了的话,唐太宗便给他安上了想要操纵朝廷大权的罪名,逼迫他自杀了。

一向直言直语的魏征,写了《十渐不克终疏》来直接批评太宗不能像以前那样理政,还多次提醒他要善始善终。但晚年的太宗也颇为固执,尽管他每次都会表示虚心听从,但也只是稍稍收敛。

魏征死时,唐太宗对魏征极尽哀荣,还将其列为二十四功臣之一,画像入凌烟阁。

(魏征)

但在太子李承乾谋反后,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过的人才也被卷入其中,李世民非常恼火,怀疑他结党营私,他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取消了自己女儿与魏征儿子的婚约。李世民对待已死之人都是如此态度,此后进谏的人也不敢随意开口了。

之后,李世民决定亲征高丽,尽管还有房玄龄等老臣劝谏,说此举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但一心想要扬威立名的唐太宗不愿听从建议,执意亲征,还因此大发雷霆,群臣只得作罢。

因为高句丽进入冬季,粮草不足,唐太宗无奈班师回朝,十分懊悔地叹道:“魏征如果还在,一定不会让我去亲征。”重新为魏征树起了墓碑。此后太宗长病不起,郁郁而终。

(唐太宗)

由此可见,魏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重要,如果唐太宗能够从一而终地采纳魏征的建议,也许贞观之治能延续更久。那么,魏征是如何与太宗相处,让太宗还要对其敬畏三分的?

二、为官清正敢于直谏,贞观之治功不可没

其实,李世民与魏征能够谱写千古流芳的君臣佳话,离不开双方的彼此配合与互相理解。。

据《贞观政要》的记载,魏征一生的谏言多达数十余万条,连皇帝本人都敢直接批评。

(《贞观政要》)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女儿长乐公主备受宠爱,在为她操办婚事的时候,李世民为她安排的规格甚至打算高过她的姑姑。

群臣为了讨好李世民,纷纷出言支持,只有魏征力排众议,说此举不合礼数,会招致后世的非议。李世民怒气冲冲地回到寝宫,长孙皇后听闻此事后,却祝贺李世民能有这样一位真正为他着想的社稷之臣,随后,李世民听从了魏征的建议,依言照办。

(长孙皇后)

李世民东巡洛阳的时候,因官吏安排的食宿不合心意,便对他们大加斥责。魏征直言不讳,将李世民与当初来到此地强制百姓上贡的隋炀帝杨广类比,让李世民十分惭愧。

李世民有时甚至会对魏征有些惧怕,一次,有人向太宗进献了一只鹞鹰,太宗十分喜爱,捧在手中赏玩。恰好魏征有事前来,太宗慌忙将其揣入袖中。

这一幕被魏征看到,魏征不动声色,硬是禀报了数个时辰,太宗也不敢拿出鹞鹰来,等到魏征离开后。太宗慌忙再看,袖中的鹞鹰早已断了气。由此可见,太宗对魏征可谓是敬畏三分。

而魏征本人的品行,谁也挑不出毛病来。在李世民即位之初,有些人上书要求人主必须威权独运,有些人还说要调兵扬武,威震四夷,只有魏征上书,要求与民生息。

一生节俭的他去世后,李世民打算为他按一品官员的规格进行厚葬,却被魏征妻子裴氏说有违背魏征意愿,仅用白布和小车将其送入昭陵。

明君与良臣之间的彼此信任,才是魏征能够助力唐朝有了贞观之治的原因。尽管李世民有时也对言辞激烈的魏征难以接受,但他毕竟能够意识到魏征所说都是肺腑之言,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多数采纳,而魏征本人也说,自己敢于“数犯龙鳞”,也是因为太宗的开明政治。

三、不做忠臣只做良臣,恰是太宗所需之人

而晚年失去了魏征的李世民,放纵自我,险些落得了昏庸的名声,而这也恰恰说明,魏征本人并不是决定唐朝兴衰的关键,在封建社会,一个时代是否兴盛取决于统治者的决策。

(魏征与唐太宗)

魏征曾对李世民说,自己希望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李世民询问其中有何分别,魏征以龙逢比干为例,说忠臣只是一个虚名,不仅自身被杀,也没能使残暴愚昧的君主回到正轨,落得国破家亡的地步。

而良臣不仅能够让自身千古流芳,还能让君主成就大业,此话深深打动了李世民。

(唐太宗与魏征)

而魏征也正是如此做的,在旁人都担心得罪李世民招致杀身之祸的时候,魏征却能始终将生死置之度外,屡次在早朝让李世民下不来台,让他怒言“会须杀此田舍翁!”,却又让李世民不得不承认魏征说得对,即使晚年的太宗不比从前,也始终对其敬畏有加。

李世民失去了自己最初从谏如流,知人善任的品质,不再听取忠臣的建议,偏听偏信,使得自己险些晚节不保,有负于魏征等肱股之臣为其呕心沥血打造的贞观之治,这恰恰印证了魏征所说的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介休龙头寺赋诗亭的魏征像)

如果唐太宗能够善始善终,始终保持纳言的风范,那么即使魏征不在人世,只要听从魏征从前的建议,唐朝的历史,或许会是另一番辉煌景象。

0 阅读:3
碧海蓝天逐梦者

碧海蓝天逐梦者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