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武将奋勇杀敌、建立功勋,为啥常常遭人忌惮呢?北宋的名将狄青,不想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可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文官算计,黯然出局的结局。
瞧着他好像在朝堂之上权势滔天,可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惶恐。为啥明明是战功卓著,却还是躲不过被文臣设计陷害的凄惨命运呢?现在,就让咱们一同去探寻这段既悲惨又感人的历史吧。
【身先士卒 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离世,他的儿子柴宗训登上皇位,那时柴宗训不过7岁。在武将手握军权的情况下,本是篡权夺位的绝佳时机。然而,当时负责统领禁卫军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并没有如众人所料去争夺皇位。直至赵匡胤的弟弟赵普发动了一场兵变,逼迫赵匡胤登基称帝,这才拉开了宋朝的序幕。
赵匡胤登基后,觉得武将存在很大的风险。为了提前做好防备,他施行了一连串的举措来削减武将的力量。这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任用众多文官来对武将进行牵制。就这样,在整个宋朝时期,文官的地位一路飙升,而武将却逐渐变得弱势。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狄青的人生充满了波折,最后还是没能逃脱被文官算计的凄惨结局。
狄青生于一个寻常的军户之家,因家中贫困,无奈放弃科举之途,转而选择以武力谋出身。哥哥犯了错要受惩处时,狄青毅然决然地站出来,替兄顶罪,从而让家人得以安然。西夏李元昊发动叛乱之际,狄青即刻响应应征入伍,在众多战役中冲锋在前,屡建奇功。他不惧劲敌,身中八箭却依旧顽强作战,最终赢得了大胜。
在战场上,狄青向来都是冲在最前面,带头奋勇杀敌。但凡开战,他必定最先冲入敌阵,与数人激战。就算是不幸中箭负伤,他也毫不畏惧,依旧英勇奋战。他的这般勇猛,给士兵们带来了巨大的激励,让他们纷纷争着跟在他身后冲锋陷阵。也正是因为狄青的带头冲锋,大宋才得以拿下这场胜利。
【得贤相赏识 高升为枢密使】
西夏之乱被平定后,狄青回到了京城。那时,经略判官尹洙很欣赏狄青的军事本领,把他举荐给了有权有势的韩琦和范仲淹。韩琦对狄青的才能打心眼里佩服,范仲淹还亲自指导他念书,说他是“奇才”。在这两位贤能的大臣的提携下,狄青渐渐得到晋升,最后坐上了枢密使的位子,变成了掌管禁卫军的最高长官。
皇祐年间,广源州那儿出现了蛮族闹事。狄青领了去讨伐的指令后,即刻带领军队出发,没过多长时间就把叛乱给搞定了。等他胜利回朝后,宋仁宗对狄青那是另眼相待,专门给他赏赐了京城当中最为奢华的府邸,以此来表示对他的表扬。这么一看,狄青已然变成了一个所向无敌的一代名将。
宋仁宗颇为信任的经略判官尹洙,觉得狄青乃是非同一般的军事奇才,于是极力把他推荐给韩琦和范仲淹这两位重臣。韩琦此人公正不阿,又善于发掘人才,当他见到狄青时,也是禁不住大为称赏。
范仲淹亲自对狄青加以教导,帮他拓宽知识领域,使他不光在军事方面有所长,还具备深厚的学问。在这两位贤明宰相的提携下,狄青的职位逐步提升,最后当上了禁军的最高长官——枢密使。
【文官忌惮 设计外调离间】
然而没多久,狄青就让文官们心生忌惮了。文官们的头儿文彦博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担忧狄青会凭着军功以及士兵们的拥护,跑到朝堂上去争权夺势。就这样,文彦博盘算着在宋仁宗跟前诋毁狄青,让皇帝对狄青的忠心起了疑心。
文彦博先是拿狄青颇受士兵拥护来说事,提议皇上把他调到藩镇去。而后,又把太祖赵匡胤曾凭借军功对皇位有所企图当作例子,更加让仁宗对狄青的信任产生了动摇。就这样,狄青无奈地离开了京城,被调到了边藩那里。
狄青让文彦博颇为忌惮,缘由在于他不但军功卓著,还深受士兵们的拥护。文彦博生怕他借此对皇权构成威胁,进而篡夺朝政大权。于是,他谋划着让皇帝对狄青产生猜疑,首先就安排狄青去外地镇守边疆。
接下来拿太祖的历史当作例子,让皇帝担忧狄青会学太祖那样,在外面凭借军功对皇位有非分之想。这样一来,皇帝对狄青过去的信任转变成了怀疑,只好按照文彦博的提议,把狄青从京城调走。
【狄青好言相劝 希望收回成命】
狄青晓得皇帝的决定后,心里那是相当不服气。他赶紧给皇帝上书,诉说自己的情况,表明自己压根儿就没有因为功劳而骄傲自满的念头,一心只想尽全力为皇帝效力。被调到边藩去,这跟无端被怀疑没啥两样,自己实在是太憋屈了。所以,他哀求皇帝改变主意,给自己一个清楚的说法。
然而文彦博早有盘算,又跑到皇帝跟前讲狄青的坏话。他言辞委婉地表示,想当年太祖曾是周世宗的亲近大臣,可后来却发动兵变夺了皇位。皇帝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对狄青的猜疑愈发严重,于是坚决要让他到外地去。狄青无奈,只得含着泪离开京城,去往边疆赴任。
【惶恐无助 最终病故】
狄青离开京城后,文彦博竟在狄青和皇帝之间搞起了小动作,造出猜疑来。他出了个主意,说每月派人去探望狄青,可实际上呢,这是派人去监视狄青。就这么着,狄青干啥都放不开手脚,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一位战功卓著的名将,却沦为皇帝猜疑的目标,成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性命不保。在这般精神重压之下,狄青的身体越来越差,结果还没到半年,便走向了败局。
一位一心为国的大将,竟遭文官算计,最终客死异乡。文彦博虽说如愿以偿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然而他又怎能不是这场阴谋的受害者呢?说到底,他也不过是权力的傀儡罢了。
在北宋时期,文官对武将的压制,使得强邻对其轻视,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动荡。不过,我们应当铭记像狄青这般的忠臣良将,不能因最终的结局而否定他们的付出。就如同历史的洪流总会将罪恶淘汰,让正义与光明得以最终彰显。
狄青去边藩任职以后,文彦博瞅准时机,又跑到皇帝跟前说狄青的坏话。他提议每个月派使者去“探望”狄青,实际上是要盯着狄青的所有行为。这样一来,皇帝派去的使者就成了狄青的监视人。每次这些使者一来,狄青就害怕他们带来的是要整治自己的命令。
狄青心里清楚,这是文彦博在背后捣的鬼,可他毫无办法。他当下唯一能做的事儿,就是对每一个来的使者都谨小慎微,就怕把他们给得罪了,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但老是这么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狄青的心情是越来越差,人也变得面容憔悴。最后,在长时间的精神重压之下,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就这么败下阵来了。
一位赤胆忠心、热爱国家的大将,竟被奸臣的阴谋诡计夺走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狄青想必会忆起自己征战时的英姿飒爽,士兵们对他的拥护,还有自己对国家的一片热忱。他定然认为,自己死而无憾,只是遗憾不能再为朝廷出力了。尽管他的结局令人悲痛,但他的忠心耿耿,历史必将永远铭记。
【结语】
北宋时期,文官对武将的压制,使得强邻产生轻视之心,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动荡。不过,我们应当怀念像狄青这般的忠臣良将,不能因为最终的结局就否定他们的付出。就如同历史的洪流总会将罪恶淘汰,让正义和光明得以最终显现。
在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政策施行后,武将的地位大不如前,朝政则被文官所掌控。如此一来,对外作战时就显得软弱无力,对敌人也没有足够的警惕之心。待到北方的强大敌人逼近时,文官们毫无办法,统治随即陷入了危难之中。
咱可不能因为狄青以及其他武将那悲惨的结局,就把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给抹掉了。正是靠着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忠心耿耿,北宋才拥有了难得的和平岁月。虽说他们最后都被人算计了,可那些文官的行径终归是逃不过历史的评判的。不管权力形势咋变,历史的正义肯定会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