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战争史中,不乏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中大多数都是因为总指挥的愚蠢,导致手下将士战死沙场。
自唐朝建立后,面对北方外敌往往是连战连捷,可是在大非川之战中,华夏驰名将领薛仁贵却迎来了生涯滑铁卢。
10万虎贲军战死沙场,薛仁贵的指挥能力真的有问题?正所谓一将无能,拖累三军,谁应该为这场大唐战场悲剧负责?
(薛仁贵剧照)
一、大非川之战的战场因素10万虎贲军多嘛?若是真正看过古籍中,对于大非川之战的记载,便能得知,薛仁贵所率领的唐军,在人数方面是绝对的劣势。吐蕃方面,有着40万军队,虽然装备没有虎贲军那般精良,但这个人数比也是极为炸裂的。
这支军队也不光是吐蕃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吐谷浑军,也就是说,这是一支联军。因为战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吐蕃想要集结部队,也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故而距离主战场较近的吐谷浑国会是唐军遇到的第一批敌人,这场战争,两位总指挥对于时间差的把握格外重要。
(薛仁贵剧照)
从环境角度看,唐军从如今的青海省出发,海拔为2300米,主战场乌海的海拔则是4000米以上。这样大的落差,唐军到达主战场后,需要时间休息,恢复体力。很多士兵出现高原反应后,几乎等同于丧失了战斗力,所以尽量避免高海拔带来的危险是很有必要的。
从敌人能力的角度去看,吐蕃军的总指挥,乃是大名鼎鼎的论钦陵,他的父亲,是让无数中原将领都称赞的大人物,吐蕃名相禄东赞。这对父子在当时的吐蕃,是典型的“流量代表”,是吐蕃士兵和百姓崇拜的存在。
反观唐军,内部的矛盾成为了他们兵败的最重要原因,一将无能,拖累三军,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有的将领坑起来,那是让指挥一点办法都没有!
(薛仁贵剧照)
二、薛仁贵与郭侍封的矛盾在唐高宗李治的安排下,久经沙场的薛仁贵成为了这场战役的总指挥。薛仁贵在当时正在高句丽镇守,收到命令后便第一时间回到长安。他与李治进行了密谈,李治给到他10万虎贲军,装备精良,但是面对吐蕃40万大军,这场仗很显然并不容易拿下。
按照薛仁贵的猜测,40万大军需要的粮草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游牧民族而言,这场战争吐蕃方面是耗不起的。所以如何切断对方的补给,将会是重中之重。
李治同意了他的机会,并且给到了薛仁贵一个“帮手”——郭侍封。郭侍封的父亲乃是唐朝名将郭孝恪之子,在贞观十八年,那可是擒获了焉耆王的狠人。
(唐朝和吐蕃地图)
也因为自己父亲的影响,他认为这个主帅的位置,应该给到自己才是。郭侍封的指挥能力是什么水平,以及之前参加过什么战役,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没有立下过什么战功。若是真的立下战功,在当时政治体系稳定的唐朝应该会有记录。
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李治的想法应该是让这位武二代能够到战场上历练一下,说不定能够培养出下一个大唐名将。奈何郭侍封心比天高,那是一点不给薛仁贵面子,从军队进行整备的时候就开始对薛仁贵唱起了反调。
(李治剧照)
三、薛仁贵的战术和郭侍封的操作薛仁贵认为,吐蕃部所在区域地势险要,气候恶劣,应该采用先慢后快的方式,到了海拔较高的地方,先缓行,到了驻扎的险要关口,做好防御工事。在这些工事完成,士兵适应了高原反应,那就要加快进攻节奏。
没有人数优势,只有装备优势,对方40万大军想要联合进攻那是很难的事情。自己率领一部分队伍进行冲杀,在攻破了乌海之后,便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来切断吐蕃的补给线,这样自己之前设定的战略就能按照预设的方向进行。
(李治剧照)
这个战术的要点,第一在于薛仁贵要火速拿下乌海,这虽然有难度,但是在奇袭的战略,加上薛仁贵的指挥能力以及虎贲军的精良装备,快速拿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拿下乌海便能够夹击大非川。
第二个要点,薛仁贵奇袭乌海,速度极快,后防的粮草辎重如何跟上是一个问题。薛仁贵的安排时间,让郭侍封先带着辎重和5万虎贲军,据险而守,敌人不是傻瓜,自己想到切断粮草,对方肯定也能想到。
(乌海湖日落)
郭侍封只要占据有利地形守住了,那么当自己攻破敌军之后。郭侍封带着辎重前往乌海,若是遇到吐蕃派来切断补给线的军队,自己就能回头对此部队进行夹击。
这个战术对两人之间的配合和信任,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很多将军之间都存在战术意见方面的分歧,但是一旦上了战场,双方的配合就要按照之前商议好的进行。
可郭侍封是怎么做的?他内心对薛仁贵一直存在不满,认为队伍在最开始就要找敌人拼刺刀,忽略了高原气候给士兵们带来的身体压力。在得知自己要带着辎重据险而守的时候,认为薛仁贵就是把自己当成看管粮草的工具人,忽略了薛仁贵给他留下了5万也就是一半虎贲军。
(薛仁贵剧照)
因为内心不满,他违抗军令,没有据险而守,而是直接带着辎重部队走出防御工事,若只是如此,但凡行动快些,也许还能和薛仁贵汇合。但郭侍封却选择缓慢行军。
这直接导致吐蕃旗下的20万军队找到了他,在没有天险掩护,并且带着大量辎重的状况下,这5万虎贲军很快就被吐蕃骑兵冲散,随后逐步消灭。此时的薛仁贵已经拿下了乌海,敌人的支援部队已经赶来,听闻辎重部队出事,薛仁贵只能回头营救。
(虎贲军剧照)
他知道,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若是没有辎重,那整个军队等同于要去送死。郭侍封第一时间丢下了辎重,开启了逃跑计划,薛仁贵赶回与郭侍封回合后,内心深感无奈,薛仁贵知道,这一仗,无论如何都打不赢了。
10万虎贲军,几乎消耗殆尽,大非川之战也成为了薛仁贵从军历史上最大的滑铁卢事件。最终薛仁贵、郭侍封都被免死革职,郭侍封更是用自己愚蠢的思想和操作,将一将无能,拖累三军这句话,体现的淋漓尽致!
(薛仁贵剧照)
韦荣鹄
那薛仁贵没苏定方利害。人家一千人大破八万吐番军队,活捉对方主将。
历史的箴言
大将也怕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