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传授的宝贵腹诊经验:常见的六大经方腹诊要点
腹诊,即通过观察腹部症状反应进行辨证,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早在《内经》与《难经》中已有相关论述,至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腹诊已成为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伤寒论》398条条文中有114条涉及腹诊,而《金匮要略》25篇中,近一半篇章也讨论了腹诊。
一、腹诊的临床意义
1. 提示病位
《伤寒论》第340条指出:“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即“小腹满,按之痛”表明寒气结滞在膀胱关元。
2. 辨别病性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中提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通过腹部按之痛与不痛来区分病性的虚实。
3. 审查病因
《伤寒论》第241条描述:“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结合腹满痛,判断燥屎内结。
4. 阐述病机
《伤寒论》第150条和第151条分别结合症状说明了结胸证和泻心汤证的病机。前者描述表邪内陷后水热互结成实的结胸证;后者则以心下部位按之不痛不硬,说明表邪内陷后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气机痞塞不通。
5. 鉴别证候类型
《伤寒论》第138条和第135条分别描述了小结胸病和大陷胸证的腹诊特点。前者范围局限在心下,按之痛;后者范围广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近。
6. 确定治则治法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指出:“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依据腹诊按之痛否辨虚实证,明确治疗原则。
7. 判断预后转归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中提到:“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女劳疸出现腹如水状,预后不良。
二、腹诊内容与操作
腹诊依据症状反应进行辨证,内容可分为胸腹部的望诊、闻诊、问诊与切诊。望诊观察腹部形态与色泽;闻诊诊察腹部声音与嗅气味;问诊了解患者自我感觉的腹部症状及全身症状;切诊检查腹壁出汗、皮肤温度、紧张度、腹主动脉搏动、局部抵抗和压痛等。进行压痛检查时,应放在最后进行;叩击腹壁诊察心窝部拍水音也应在最后进行。
腹部区划通常划分为心下、胸胁、胁下、脐旁及小腹等部位。在进行腹诊时,患者需仰卧,双腿伸直,两手置于大腿两侧,放松腹部肌肉,保持心情平静。医者则坐或立于患者右侧进行操作。首先,观察患者腹壁是否存在异常,随后使用指腹或手掌,按照从上到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轻柔触按,以了解各部位的情况。触按手法应徐缓,由轻至重,由浅入深。
3. 典型腹诊表现举例
以下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相关条文,简要介绍典型腹诊证候。
3.1 心下痞
患者自觉心下部位有痞塞感。
《伤寒论》相关条文:
第153条:“太阳病,因误治导致发热、恶寒,又复下之,出现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若再烧针,则胸烦,面色青黄,肌肤松弛者难治;若面色微黄,手足温暖者,易愈。”
第158条:“伤寒中风,误用下法,导致患者下利频繁,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医者见心下痞,以为病未尽,复下之,痞益甚。此非结热,而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宜用甘草泻心汤。”
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为误下所致。若不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转属阳明;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亦无所苦,渴欲饮水者,宜少少与之,依法救治。渴者,宜用五苓散。”
以上三条均提示,心下痞由误下伤及胃气所致。
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脉关上浮者,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宜用附子泻心汤。”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以上三条提示,经下或未经下形成的“心下痞”,为邪热结于心下所致。
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宜用五苓散。”
此条提示,下之后成心下痞,服泻心汤痞不除,说明非泻心汤证,又“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为外邪里饮之五苓散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此为下伤胃气,里虚寒的心下痞。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此为水停心下,致心下痞。
哇。中医好历害的六大。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日本人.收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六大。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竞然有连医者父母心指急病人之病痛都不知道。还能拿钱财为医者父母心,更有中医连药量如何来的前提是药有效都不知道,搞得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药量。在真是人间之极品.)
以前你显示推迟几天也没什么。 现在都10天了。还不让人看。你不想宣传中医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啦。中医需要你宣传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变...心理。 別放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