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男妓鸭王”:感谢艾滋病毒选择了我,让我能拯救更多的人

若润看过去文化 2025-02-07 19:52:35

曼谷熙攘的街头,霓虹灯迷离,喧嚣的红灯区里隐藏着许多未被诉说的故事。

一个看似普通的中年男子,穿梭在人群中,眼角有着岁月的刻痕。

他不是游客,也不是随意路过的行人,而是以“鸭王”身份闻名的Bangbon。

这个称号曾在暗黑的世界里承载了他数不清的屈辱与痛苦。

他的外表早已不再年轻,但目光却坚定得令人难以忘却。

十几年前,他曾是少年的他被深深卷入肉体交易的漩涡,而今天,他却是泰国艾滋病公益领域的一面旗帜,拯救了无数感染者。

是什么让他从男妓到感染者,又从感染者变成了希望的燃灯者?

父亲的逮捕与家庭的破裂

Bangbon出生在曼谷一个表面风光却暗流涌动的家庭中。

他的父亲是当时曼谷郊区赫赫有名的黑社会大佬。

7岁那年,他亲历了一件彻底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事情。

那是一个昼夜分明的普通日子,嘹亮的警笛声划破空气,随即脚步声、呵斥声和撞门声传来,伴随着一群穿着制服的警察闯入了家门。

大喊中,父亲被按倒在地,双手粗暴地反扣在背后,接着被拖进了厕所,紧贴着冰冷的瓷砖地板压制住,脸朝下,再无挣扎余地。

Bangbon吓得躲到了门角,透过缝隙,他看到父亲的脸紧贴地面,嘴里似乎发出痛苦的低哼。

父亲被捕后,家中的支柱瞬间坍塌,母亲对此表现得异常冷漠,她并没有承担起家中的责任,而是迅速开始接触她的另一个"目标"。

几乎没过多久,一个长相体面的陌生男人突然频繁出现在家里,母亲对他的态度比以往对家里人更为热情。

这个男人衣着光鲜,开着高级轿车,一看便是生活富裕之人。

母亲的态度逐渐转变,从焦虑不安变成依赖与迷恋。她话里话外满是轻松和讨好,甚至带着笑对Bangbon提出新的"安排"。

母亲的重心完全放在这个新男人身上,Bangbon则被一再冷落。他常常被锁在早已失去生机的家中。

那个曾经因为父亲身份而引以为豪的宅子,此刻已经破败不堪。墙壁开裂,家具布满灰尘,灯泡昏暗地闪烁着,蟑螂在角落里时不时爬动。

母亲再也不愿意为他做饭,甚至连问候都变得稀少。

穿得破破烂烂的Bangbon,自顾自地解决一日三餐,有时候饿了就随便啃几块干硬的面包,有时候靠隔壁邻居偶尔送来的剩饭度日。

没人关心他的衣物是否穿得够暖,也没人在乎他的课本是否翻开过。

15岁那年,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这个毫无温度可言的家。

高薪陷阱

某天,Bangbon在街头漫无目的地徘徊。

就在这时,一名中年男子走近他。男子的外貌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的感觉,轮廓粗犷,皮肤纹理深厚,眼神却透着算计的光。他的举止显得过于自信,仿佛早已摸透了Bangbon的窘迫。

男子没有给Bangbon太多思考的余地。他聊起了“好生活”、高薪和机会,用似是而非的话语让Bangbon产生了希冀。

当“高薪工作”这个词被抛出时,Bangbon感受到了诱惑,这是一条看似清晰的路,一条能离开灰暗生活的路。他没有犹豫太久,便同意跟着男子走。

跟随男子步行了一段时间后,他们来到一处偏僻的地方。还没来得及多加思考,男子将他关在了一间封闭的房间里。

混凝土的墙体坚实厚重,空气沉闷,时不时流露出一股陈旧与压抑的气味。

男子向他剖析了他的自身处境:既没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没有体力上的竞争力,要生存只能“靠身体赚钱”。

Bangbon的工作地点被安排在红灯区的一间日用品仓库里,那里杂乱无章,布满了廉价的床垫、堆积的货物和低矮潮湿的天花板。

狭窄的空间被围成一格格区域,透着灰扑扑的灯光,整个地方充满了一种令人压抑的气息。

这里成为了Bangbon名义上的“家”,却没有一丝安全感。

男子逼迫Bangbon服务于外籍男性客户,这些人往往看中他稚嫩的面孔、年轻的身体和带有异域风情的外表特征。

他年纪小,骨架瘦小,却正因如此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每天从日落到深夜,他按照男子的安排完成“工作”。

很多客户会特别要求他迎合各种需求,甚至有时涉及过度的暴力。每当工作结束,他的身体总是布满伤痕,疼痛和疲累让他彻夜难眠。

艾滋病的诊断与社会的歧视

Bangbon的生活虽然得到了短暂的物质维持,但身体的透支和不断累积的健康问题很快显现出来。

他从最开始的皮肤容易出现感染,到逐渐频繁的发烧、疲惫,甚至偶尔在工作后感受到不可忽视的疼痛。

某一天,他按照要求前往一家医院,进行例行的体检。这次的体检看似与往常无异,但医生拿着报告单皱起了眉头。

随后,Bangbon被通知需要进一步留院检查。检测结果很快出来了。他被告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医生语气严厉,态度显得生硬而毫无商量余地,认为Bangbon不仅需要立刻接受抗病毒治疗,还必须通知监护人解决随后的治疗手续。

Bangbon的母亲被医院联系后赶到现场。

当她听清医生的诊断后,神色瞬间变了,变得焦躁和愤怒。她站在病房的一角,不再掩饰自己的情绪,言辞尖刻地指责Bangbon。

责备的内容连同埋怨一并抛出,她反复提及Bangbon已经让她感到羞耻。她甚至不加掩饰地叹气,直言不讳地认为这是一场连累了她的灾难。

母亲的到来和她的反应在场的其他患者面前形成了显著对比。不少人转头看着这一幕,他们的目光中带着复杂的审视和冷漠。

Bangbon安静地站着,低垂着头,他的母亲最终还是签下了需要签字的治疗文件,随后匆匆离开,整个过程看起来像是在摆脱自己不得不承担的麻烦。

医生对此没有任何表态,只交代了Bangbon接下来的治疗规划。他被安排留院观察,医院为他指定了一间病房,用于治疗期间的休养。

创建“曼谷艾滋病中心”

出院后,Bangbon的生活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他逐渐找到了新的方向,开始规划如何帮助和自己一样的感染者重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他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了几位志愿者和社会活动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现状,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随后不久,“曼谷艾滋病中心”成立了。

Bangbon带领着团队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他们印制传单,上面写满关于艾滋病预防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人们如何保护自己。

传单的分发地点选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一些低收入者或性工作者经常出没的区域。

这些人群鲜少接受教育,或受到文化背景的局限,很少接触到关乎艾滋病的可靠信息。

Bangbon亲自参与到街头活动中,他背着一个装满资料袋的帆布包,耐心地将传单递到每个人手中,同时用简单的语言讲解一些基本的常识。

曼谷艾滋病中心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帮助已经感染病毒的人们接受治疗,并重新适应生活。

他还与几家社区小型企业达成合作,为稳定病情的患者提供简单的就业机会,比如组装手工品或负责社区清洁工作。

每当有感染者情绪崩溃、无法承受疾病和歧视的双重压力时,Bangbon都会主动靠近,用实际行动给予安慰。

他会轻轻拥抱那些心如死灰的患者,平静地告诉对方,他也是一名艾滋病毒携带者。他从不回避自己的病情,也从未因为被感染而隐瞒过去。

在他的推动下,一些大型慈善机构开始加入进来,免费提供昂贵的抗病毒药物,以帮助感染者延长生命并控制病毒传播。

同时,这样的行动也极大缓解了一部分患者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的困局。

帕巴喃普寺——艾滋病患者的最后避风港

在泰国,除了Bangbon的努力之外,帕巴喃普寺同样为无数艾滋病患者提供了庇护。

这座佛教寺庙从1992年起开始接收艾滋病患者,如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寺庙的住持始终秉持“大悲为怀”的佛教精神,对每一位走投无路的患者提供不求回报的帮助。

寺庙早期的条件十分简陋,接收的艾滋病患者大多是从家人那里被遗弃、生活无以为继的人。他们带着衰弱的身体和复杂的经历来到这里。

住持和其他僧人会努力为患者安排一个可以躺下休息的地方,即使寺庙有限的建筑空间有时已经挤得水泄不通。

他们提供基本的食物与药物尽可能维持病人的健康,但更多的时候是陪伴这些患者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没有一人被寺庙拒之门外。

住持坚信,佛教信仰的核心在于接纳和同情,他总是竭尽所能接纳更多的生命,哪怕那些人已经处在生命的尽头。

为了减少社会对艾滋病的偏见,住持带领寺庙在教育宣传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

寺庙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关于艾滋病知识的讲座,邀请传染病专家以及志愿者参与。

他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帮助当地人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

每年,帕巴喃普寺都会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金额高达200万至300万铢。

这些资金大部分被用来购买药品和生活物资,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护理和看护设备。

有些捐款被用于建造寺庙用于安置病人的新设施,其中包括为病人提供隔离和复健的专用区域。

除了金钱支持,还有不少志愿者定期来到寺庙服务,他们为患者做饭、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甚至参与病房的清扫和简单的医疗护理。

帕巴喃普寺的园区内,有一些独特的设施用来提醒到访者如何面对艾滋病问题。

一走进寺庙的入口,最显眼的是两座雕塑,分别标有“HIV+”和“AIDS”的标志。

雕塑安静地矗立着,展现了感染者的存在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责任感。雕塑后方则是一座与感染者相关的建筑物,那是一座艾滋病患者遗体博物馆。

这些被展出的人在去世前,都会主动告知寺庙,表示可以将自己的遗体用于标本展示,这是他们对后人发出的警告。

遗体经过处理后被放置于展示柜中,有些遗体因为长期风干保存,皮肤紧贴骨骼,显得格外瘦削,有些还留有包扎时用的纱布以及医疗器械的痕迹。

每一具遗体都详细标明了生前的感染背景、年龄及感染后的生活情况。

参考资料:[1]吴尊友,刘康迈.泰国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非政府组织情况介绍[J].中国艾滋病性病,1996,8(3):44-46

0 阅读:1
若润看过去文化

若润看过去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