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宁,这个年仅15岁便为扑灭山火英勇献身的少年,曾是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1988年,他在石棉县海子山扑火的壮举,感动了整个国家。
那时,赖宁被授予“英雄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他的事迹成为了青少年学习的楷模,激励了无数人。学校墙上挂着他的照片,街头巷尾竖立着他的雕像,赖宁成了青春和勇气的象征。
有一段时间,赖宁的雕像在一些学校被悄然“拆除”,他的照片也从校园墙上被摘下。这一切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原因?
赖宁的“金龙探险队”与课外探险赖宁上学后,和几个玩伴一起组成了“金龙探险队”。他们的目标很简单,那就是探险、寻宝,每次出去,都会带着一种发现未知的兴奋感。

赖宁是队伍的“头儿”,所有人都信任他。赖宁对这些探险活动充满热情,而他身上那股领导力也让队员们自然地跟随他。他的伙伴李林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仍然能清晰地记得赖宁在队里扮演的角色。
李林洲说:“赖宁课余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地质、生物、无线电、化学等各类书籍他都看,不像普通孩子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
他不仅了解山上的植物和动物,甚至对山里的石头都非常熟悉,看到山上的一些石头,他总能告诉我们那是什么,哪怕是从未见过的,他也能带回来给大家看。”赖宁对自然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探险活动中,他们的行动并不单纯是为了好奇心或游戏。由于石棉县地处火险区,山上经常发生火灾。而赖宁他们的“金龙探险队”也因此有了更重要的使命。

每当发生火灾时,赖宁和队员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火场,他们并不是去观望,而是主动参与灭火。尽管年纪小,他们毫不退缩,尽力帮助大人们扑灭大火。
在学校里,赖宁的表现同样出色。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课外活动也非常活跃。老师们常常表扬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也因此成为了同学们心中的榜样。
赖宁从小就立志长大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地质学家,像他崇拜的李四光那样,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对地质学的兴趣早早地就显现出来,虽然年纪还小,但他已经开始在各种书籍中汲取知识,试图从中寻找自己未来的方向。
赖宁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从小学开始,他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担任少先队小主席,还是优秀的少先队员。他不只是学业好,做人也谦和有礼,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尤其是在担任小主席时,他总是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关心班级的每一位同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大家。

小学毕业时,赖宁面临着选择是否接受保送进入中学的机会,但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机会。他认为自己需要经历更多的锻炼,才会有真正的成长。最终,他凭借着自己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在石棉县5264名小学毕业生中,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石棉中学。
勇敢面对火灾,赖宁与大火的较量1988年3月13日下午,石棉县海子山发生了由于电线短路引发的大规模山火。火势一开始并不显眼,但随着风势的加剧,火焰迅速蔓延。
吞噬了大片森林,并威胁到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火灾的蔓延速度非常快,周围的居民和工作人员也开始慌乱,紧急组织力量进行扑救。
那天下午,赖宁正坐在家里做作业,窗外的火光突然吸引了他的注意。他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朝窗外看去,只见一道红光冲天而起,火光弥漫。

赖宁没有一丝犹豫,立刻放下手中的书本,迅速跑出家门,朝火场奔去。他脑中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力去帮助扑灭那熊熊大火。
火场的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烟味,四周的热浪扑面而来,但赖宁丝毫不畏惧。他来到火线附近,看到熊熊燃烧的火焰,他毫不犹豫地从旁边捡起一根松枝,挥动着奋力扑打火焰。
火海中,赖宁的身影显得格外坚定。尽管火势越来越大,身边的空气变得越来越热,他依然一次又一次冲向火焰的中心,不停地扑打、用力控制火源。

当时,现场的指挥人员,包括县领导在内,已经注意到山上有学生参与救火。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指挥人员要求大家立即撤离。赖宁被强行拉下山,但他并不打算就此停止。趁着大人们忙着指挥其他人撤离,他悄悄溜回山上,再次朝火线走去。
赖宁的英雄壮举与牺牲火灾终于被扑灭,随着消防队员和其他救援人员的共同努力,火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大片森林得以保全。3500余亩的森林没有被完全烧毁,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也在关键时刻被保护了下来。
第二天早晨,救援人员和当地居民再次进入过火区域检查情况。在山坡的南侧,经过一片已经被烧焦的林带时,有人注意到在一棵小松树旁,静静地躺着一个人。
那是赖宁的遗体。人们仔细观察,他的右臂紧紧挽住那棵小松树,仿佛依然在与大火做着最后的抗争。他的额头贴着山坡,脸部微微俯下,眼镜早已不见踪影,左手撑着地面,右腿依然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仿佛还在奋力向上爬。

他的生命虽然在火场中戛然而止,但他在最后一刻仍然在拼尽全力,试图保护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物。赖宁为了扑灭这场大火,献出了年仅15岁的生命。
赖宁的牺牲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媒体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许多人表示,要向赖宁学习,学习他那种无畏的精神、学习他对社会的责任感。赖宁的名字迅速传遍大街小巷,很多人都在悼念这位年纪轻轻却如此坚定的少年。
赖宁的英勇行为迅速在全国引起了轰动。1988年5月,赖宁的事迹被广泛报道,中国共青团和国家教委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决定,授予赖宁“中国少年先锋队小主席”、“英雄少年”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
赖宁的名字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了每一个少年心中的英雄。他在最年轻的年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的精神成为了全国青少年的楷模,激励着无数青少年投身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

赖宁的勇敢事迹迅速在学校和社区中传开,他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无数家庭,也成为了教育系统里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们经常将赖宁作为一个榜样,激励学生们学习他敢于担当、热爱祖国、不畏困难的精神。
赖宁精神的时代变迁围绕赖宁精神是否过时、是否值得提倡的问题,教育界展开了广泛的争议。进入21世纪后,社会逐渐发生了变化,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赖宁那种见义勇为的行为,虽然曾被广泛推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度鼓励未成年人参与冒险行为的做法,开始被认为与现代社会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原则产生了矛盾。
赖宁的英勇事迹依然被记载,但他所代表的英雄主义开始被重新审视,尤其是“见义勇为”这一行为,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显得不再适应。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修订版中对这一变化进行了反映。修订后的版本删除了原本关于“见义勇为”的相关内容,改为强调学生应“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
这一变化,意味着不再强调未成年人直接参与危险的抢险行动,而是通过理智和及时的报告,来应对危机和不法行为。
同样,《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抢险活动。这一规定使得赖宁式的行为不再是教育中的标准,而是成为了一种带有争议的范例。
在过去,赖宁的行为是英雄的象征,很多人认为未成年人应该学习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随着法律和社会的进步,学校不再鼓励学生参与这类高风险的活动,转而加强了对学生安全的保障。

随着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益和保护措施。这种转变反映了对未成年人安全的进一步重视,逐步淡化了赖宁式的“英勇”行为。
而赖宁的照片也逐渐从许多学校的墙上撤下,他的雕像在一些地方被“拆除”,而更多学校则开始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鼓励他们关注自身安全,避免无谓的危险。
赖宁的英勇行为固然令人敬佩,但将这种过度强调见义勇为的行为作为教育的核心,未必符合现代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理念。

社会对赖宁精神的再评价,是对英雄标准的一次调整。在不鼓励过度英雄主义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承他那种无畏的精神与责任感,让青少年在理性和安全的框架下,继续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1]毛建国.“赖宁精神”应当延续下去[J].浙江经济,2011(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