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字香涛,被世人称为张香帅,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运动后期领袖。
历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被慈禧授予其顾命大臣辅佐溥仪,可谓出将入相,位极人臣。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既无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挽救大厦将倾之功勋,也无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领土主权之战绩,更无李鸿章领导洋务,开启同光中兴之威名。
但这样低调朴实的张之洞却能跻身四大名臣之一,在于他支撑起清末近代化进程,他所引领的工业、科教和思想成果并未因清朝的灭亡而人亡政息,反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都在受用。
从出身官宦到清流派得力干将公元1837年,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的书香之家,祖上世代为官,父亲张锳任兴义府知府。
据传张之洞幼年禀赋聪慧,加之家庭文化熏陶,从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十三岁前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据史料记载:
“张之洞尝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
由于张之洞日夜刻苦钻研,学业上自然超人一等,1850年,十三岁的张之洞应县试,得中第一名秀才,两年后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中举。
也许是上天对他有意磨砺,在此后的十年里,张之洞在学业上未有进步,时间都花在帮父亲办理军务,结婚生子以及为父亲治丧守制等事情上。
直到1863年张之洞才考中进士,以一甲第三名的成绩夺取探花,不久进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衔编修,正式步入仕途,这一年张之洞年仅二十六岁。
从学识上来说,张之洞是四大名臣中最优秀的,曾国藩光是秀才就考了七次,左宗棠中举后,毕生未得进士,后来凭军功被慈禧赐了个“同进士出身”,李鸿章考了两次进士,最终不过是个二甲。
从1866年起的十年里,张之洞一直在教育系统任职,先后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等。
在此期间他大力改革教育机构,反对与现实需求相脱节的考课,为此张之洞先后在湖北创办经心书院,在四川创尊经书院,标榜实学,注重经世致用。
在他的影响下,湖北、四川等地科场学风为之一振,获得士人普遍好评。
1876年张之洞回京,供职文渊阁、国子监等,并投身于清流派领袖、军机大臣李鸿藻门下,成为一名清流派分子。
真正让张之洞人生出现转折的是1879年收复伊犁事件。
当时清廷因俄国侵占新疆伊犁,派钦差大臣崇厚赴俄国交涉。结果崇厚与俄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除了伊犁城,将伊犁西境、南境全部割让,致使伊犁处于俄国包围的危险境地。
消息传来,舆论大哗,张之洞闻听奋笔疾书,慷慨上奏:
“若尽如新约,所得者伊犁二字之空名,所失者新疆又万里之实际。”
此后又连续上疏19份,力陈修武备,缓立约,并提出筹兵筹饷、筹防边备等积极建议,张之洞的奏疏得到慈禧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
1880年张之洞被授翰林院侍读,次年擢内阁学士、山西巡抚。
在任山西巡抚期间,张之洞对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尤其是鸦片毒害深感痛心,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有嗜好者四乡十人而六,城市十人而,吏役兵三种几乎十人而十矣。人人枯瘠,家家晏起。堂堂晋阳,一派阴惨败落景象,有如鬼国。”
为了扭转颓势,张之洞大力整顿吏治、革除积弊、严厉禁绝鸦片。
在当时世风日下、官僚腐败的晚清政坛,张之洞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以至于在人人趋之若鹜的官场,张之洞竟发出为官苦、白发生的感叹。
从清流骨干到洋务领袖,近代钢铁工业之父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上疏力主抗争,并提出整治边防,严厉督战,一年后张之洞调任广东,被授署理两广总督之职。
张之洞到任后先后启用刘永福、冯子材等优秀将领,严重挫败法国侵略军。
但由于朝廷黑暗腐败,战略误判,导致出现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荒诞结局,中南半岛和云贵广西沦为法国殖民势力范围。
通过中法战争,张之洞深刻意识到中国富强任重道远,从此下决心筹办洋务,推动中国走向工业化、现代化。
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口号其实早在张之洞时期就已实践。
1889年张之洞上奏,建议修筑一条自芦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以贯通南北,并明确指出铁路对民生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
“铁路为自强第一要端,铁路不成,他端更无论矣,西洋富强,尤根于此。”
不久清廷调张之洞为湖广总督,主持芦汉铁路南段建设,经过六年时间,芦汉铁路终于于1905年三月建成,并被命名为京汉铁路。
不过最让张之洞引以为傲的还是汉阳铁厂的建设。
汉阳铁厂兴建于1890年,耗时三年建成,虽然张之洞自幼学习儒学,但却主动钻研炼钢机炉、煤铁等化学原理。
同时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张之洞除了向银行借款,还把修建铁路的资金腾挪至铁厂。
到1893年,汉阳铁厂终于建成,铁厂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等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工人3000人,采煤工人1000人。
汉阳铁厂不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联合企业,也是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厂,比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早几年,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到1903年,汉阳铁厂已拥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年产生铁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 ,汉阳铁厂部分设备内迁重庆,演变为现在的重庆钢铁集团,而留下的部分被日本占据,新中国建立后改造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同时张之洞还兴办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等,形成蔚为壮观的十里“制造工业长廊”,为近代中国工业觉醒奠定基础。
改革教育,创建新学,现代教育强国的先驱除了钢铁工业,张之洞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也发挥重要影响。
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张之洞大规模兴办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等新式教育。
为培养精通外文的外交人才,张之洞于1893年在武汉建立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中国人自行创办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自强学堂,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此后增设化学、矿学等学科。
民国时期历经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最终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并延续至今。
当然,按照张之洞实业兴国的思想,其创办的教育也以经世致用为指导,较有成效的是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
其中农务学堂就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
1903年,张之洞出任两江总督,设立三江师范学堂,使之成为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
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和几经更名,到1950年正式被确定为南京大学,到1952年全国院系拆分调整。
到今天已发展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十多所高校。
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立武备学堂、商务学堂、储才学堂、铁路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等新式学堂,并选派大量学生赴日本留学,为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做出巨大贡献。
入主中枢,抱憾辞世1896年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19世纪末的清朝已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尤其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是动摇了清朝专制统治的根基。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此时的张之洞已取代李鸿章,成为后期洋务派领袖。
面对日益动荡的局势,张之洞刊发《劝学篇》,继续主张中体西用,维护满清皇权封建专制,受到守旧派的大力赞扬。
1907年慈禧把张之洞调到北京,授其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之职,赞襄政务,慈禧的目的是借助其资历老、声望高,推动清末宪政改革以及维持大局,维护中央专制。
然而已过古稀之年的张之洞心有余而力不足,1908年光绪、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溥仪继位,改年号宣统,醇亲王载沣被封监国摄政王。
在载沣的授意下,满族亲贵乘机集权,排斥汉官,当时袁世凯和张之洞作为汉人官僚两大首领首当其冲。
1909年初,袁世凯被罢官回家,张之洞作为四朝元老,虽然载沣有所顾忌,但剥夺其实权,取消其秉政的权力。
此时的张之洞历经官场沉浮几十年,早已心力交瘁,不久病重不起,但临死之时还是念念不忘天下安危,对来看望他的载沣提出要善抚民众。
然而载沣却扬扬得意说道:
“不怕,有兵在。”
至此张之洞再未献有关国计民生的大计。当晚,张之洞在哀叹“国运尽矣”声中憾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