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崛起:丹东草莓引领,中国生鲜产业的“冻”态变革

嘉慧浏览趣事 2024-11-23 21:04:54
丹东草莓背后的冷链力量

在寒冷的冬天,当我们品尝着清甜可口的草莓时,你可曾想过它是如何跨越地域,从遥远的丹东来到我们身边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冷链物流的神奇力量。

丹东草莓最初是陆地种植,源于上世纪 90 年代东北震后出口创汇布局,主要面向加工厂出口日本和欧洲。然而,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曾因波兰草莓丰收,国内收购价一度跌至几毛钱。2009 年次贷危机后,出口遇阻,丹东草莓才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当时在沈阳以 15 元一斤销售,没想到大受欢迎。从此,东北草莓开启了在国内市场的 “内卷” 之旅。

东北大棚种植的 99 草莓苗每年 9 月移植暖棚,11 月末上市,恰好契合春节市场。如今,南方的我们能轻松买到丹东草莓,这都得益于冷链物流。它不仅让东北草莓走向全国,还使我们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如挪威三文鱼、法国生蚝、阿拉斯加鳕鱼、北海道帝王蟹、越南火龙果等。

我国冷链基建现状剖析

但实际上,我国的冷链基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冷链流通率和基础设施来看,我国蔬菜、水果等七大类食物每年平均损耗和浪费约 4.6 亿吨,生产流通环节损耗达 3 亿吨,占比超五分之一。

在人均冷库保有量方面,美国是 0.48 吨,我国仅 0.0375 吨;人均冷库面积美国也远超我国,美国平均每千人配有一辆冷藏车,而我国只有 0.2 辆。

产业腾飞

冷链对于丹东草莓产业至关重要,它是丹东草莓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拼图。种植户和企业积极采用智能温控系统,可远程控制采摘、运输、仓储等环境的温度、湿度与通风,还配备空气净化和杀菌消毒装置,确保草莓以最佳状态上架。

类似的故事也在西南地区上演。云南斗南花卉市场的花商们,凭借冷链卡车,将鲜花运往全球各地,其鲜切花交易指数甚至能影响全球市场走势与行业标准。当地重视冷链物流建设,如今冷库超 6000 座,库容 620 余万立方米,冷链车 1600 多辆,鲜花运输从超 50% 依赖空运转变为 80% 依靠冷链车,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损耗。

在乳业领域,冷链同样有着深远影响。过去,牛奶曾是多数国人的奢侈品,主要受生产与冷链能力限制。中国大部分牛奶产自北方草原,而消费主力在南方,因缺乏成熟冷链,北方鲜奶难以进入南方市场。上世纪 90 年代起,利乐包装解决了牛奶短保问题,催生出常温奶和低温奶两条路线。伊利、蒙牛主攻常温奶,借助利乐设备迅速扩张市场;光明、三元则以一线市场消费力为依托发展低温奶。

1997 年伊利率先引进利乐技术,常温奶无需冷链配送且保质期延长,得以畅销全国。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乳业危机促使规模化牧场兴起,2015 年后形成伊利、蒙牛双寡头格局,区域乳企退守低温奶市场。乳制品全程冷链需求促使多数品牌乳品企业自建冷链物流系统,如今随着国家冷链规模与体系提升,乳企纷纷引入数字技术保障冷链管控。

商业竞争中的冷链博弈

在商业竞争中,冷链也是重要一环。盒马与山姆的竞争背后,冷链是关键因素之一。盒马采用本地牌策略,物流仓储一体化,前店后仓模式;山姆依托沃尔玛全球供应链网络,集中采买并与中国本地物流企业合作。二者虽模式不同,但均依赖我国日益强大的冷链基建,冷链物流不仅为企业拓展市场,也为农民增收、创造就业与便利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冷链物流虽不是尖端科技,却是极为复杂的产业问题,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贯穿了从农产品采摘到加工、从医药生产到配送的众多环节,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安全风险增加。从田间新鲜采摘的果蔬,若在冷链运输中温度把控稍有差池,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可能已不再鲜美,甚至变质腐烂;而救命的疫苗等医药产品,倘若冷链中断,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将大打折扣,危及公众健康。

冷链物流的稳定运行,需要专业的设备制造商提供精准控温的冷藏车、冷库等设施,需要物流企业精心规划运输路线与时间,需要从业者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与标准。随着消费升级和科技进步,冷链物流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消费者对于生鲜食品品质和医药产品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促使冷链物流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拓展覆盖范围;另一方面,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为冷链物流的智能化管理、实时监控和精准调度提供了可能。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冷链物流将逐步克服现存的诸多难题,构建起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的冷链体系,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品质提升和社会健康发展持续保驾护航,成为保障民生福祉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让每一份需要特殊温度呵护的产品都能精准无误地抵达目的地,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完美温度传递之旅。

文章内容来源于:科工力量

0 阅读:0

嘉慧浏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