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牲畜感到疲惫时,他们还会选择休息,但当牛马感到疲惫时,他们往往会自掏腰包购买咖啡。
这是近期网络上关于打工人喝咖啡的流行讨论。咖啡豆在上个世纪被用作动物饲料和药物,这样可以减少牲畜的食量,但能让它们更加精力充沛。那么给蜘蛛来上一杯咖啡,它是否会如同牛马一般开启加班模式努力干活呢?
早在70多年前,德国生物学家威特开展了对蜘蛛的深入探究。他试图弄明白在那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之中,蜘蛛究竟是怎样精妙绝伦地织就一张错综复杂的网。但是每日凌晨2点就得爬起来观察蜘蛛的行径,这实在是一种煎熬与折磨。于是,威特萌生出一个新奇的想法,尝试给蜘蛛投喂各类药物,期望借此改变蜘蛛的作息规律。
德国生物学家威特
威特率先给蜘蛛投喂了自己日常所饮用的提神饮品——咖啡,令人遗憾的是,饮用完咖啡的蜘蛛并未即刻投身于织网工作,依旧坚守着原有的习性,熬到半夜时分才开始启动织网大业。随后,威特又给蜘蛛投喂了安眠药,可结果依旧未能如他所愿,蜘蛛的工作时间并未被推迟。
在试药的道路上,威特越走越远,投喂的药物种类不断增多,兴奋剂与迷幻剂等都被列入了他的试验清单。可惜的是,最终威特还是以失败告终。蜘蛛并未屈服于药物的种种折腾与折磨,始终如一地秉持着半夜织网的固有习性。
威特在观测
虽说药物未能改变蜘蛛的工作时间,却对蜘蛛的工作质量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在服用药物之后,蜘蛛再也无法织出一张堪称完美的蜘蛛网了。
如下图所示,能够清晰地看到蜘蛛在不同药物影响下所编织的蛛网形态各异。在摄入咖啡和安眠药后,蜘蛛仿佛变得愚笨不堪,织出的蛛网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模样;而在服用兴奋剂和大麻后,蜘蛛变傻的程度相对较轻,只是勉强织出一张形状不规则的蛛网。
最为奇特的当属服用了迷幻剂的蜘蛛,它竟然织出了一个宛如漂亮自行车轮轴般的蛛网,在所有蛛网之中,这张网显得最为规则且极具艺术美感。难道是迷幻剂成功激发了蜘蛛潜在的创造力?
服用不同药物后蜘蛛结成的蛛网
70年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答案。研究团队精心捕捉了6只在花园中常见的圆蛛,并将其带入实验室,运用红外摄像机详细记录下蜘蛛在黑暗环境中结网的全过程。蜘蛛织网的步骤与套路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更为复杂精细。
具体而言,织网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关键步骤:
其一,构建原始网。在暗夜之中,蜘蛛双眼难见一物,它通过搭建原始网,凭借着敏锐的触觉感知来探索周围的空间领地。
其二,搭建框架与半径。当蜘蛛完成初步探索之后,会精准地寻觅到一个中心位置,以此作为蛛网的锚点,进而搭建起蛛网的框架半径。绿色线条所代表的便是搭建好的半径框架,随后蜘蛛会拆除之前构建的原始网,恰似盖房子时在砌好墙体后拆除脚手架一般。
其三,搭建辅助同心圆,蓝色线条所示即为这一步骤。
其四,编织螺旋圆圈,此时蜘蛛会拆除之前搭建的辅助同心圆,从最外围开始编织紧密厚实的螺旋圆圈。
蜘蛛织网关键步骤
每至凌晨2点,蜘蛛的织网程序便会准时开启,它无需绞尽脑汁地思考,只需依照既定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便能自动编织出一张完整的蜘蛛网。
在将蜘蛛网的建造过程逐一分解剖析之后,让我们再次回归到迷幻剂是否激发蜘蛛创造力这一问题之上。答案已然清晰明了,服用了迷幻剂的蜘蛛并未完成整张蛛网的编织工作,仅仅停留在织网的第二个步骤,在编织出蛛网的半径之后便戛然而止,不再继续编织辅助同心圆以及螺旋圆圈。
我们之前所认为极具艺术感的蛛网,实际上不过是一份尚未完工的作品。事实的真相是,迷幻剂并未激发蜘蛛的创造力,反倒致使其变傻,甚至连固定的编织程序都无法顺利继续运行。精神类药物对大脑的影响总是神秘莫测,而生物学家借助蜘蛛试药的实验,成功戳破了笼罩在迷幻剂之上的那一层神秘面纱。
实验蛛
这一研究成果的出现,让科学界对生物习性与药物干扰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后,众多生物学家受此启发,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多生物在药物影响下的行为变化研究。他们试图探寻,在整个动物界的范畴内,是否存在某种共性的神经传导机制,会使得不同生物在面对相同药物时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或者是截然不同的反应差异。
随着这研究的逐步深入,科学家们意识到,生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行为改变,更涉及到复杂的生理、神经和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这些研究成果也为医学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通过研究动物在药物影响下的神经变化,来更好地理解人类大脑在疾病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反应机制,或许能为攻克一些疑难神经疾病带来新的曙光。未来,关于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仍将持续深入,不断揭开更多隐藏在生命奥秘背后的真相。
文本来源@法兰西is培根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