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某日,位于江西永修的贺彪夫妇收到了儿子贺平的来信。信中,贺平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并附上了一张自己的照片。
夫妇俩发现照片中有个浓眉大眼的姑娘,信中提及她是邓小平的女儿。起初,贺彪觉得男孩女孩相伴很正常,并未觉得有何异样。
陈凯望着照片,对贺彪说:“这是邓小平的女儿吧,他们啥关系?”她凭女性直觉感到不寻常,便问丈夫:“难道他们在谈恋爱?”
贺彪仔细阅读了儿子的信后,认真地对妻子说道:“看来,我们可能与邓小平同志结为亲家了。”
贺彪在给儿子的回信中叮嘱道:“她父亲为人很好,你是男孩,务必多关心照顾她。”
另一边,邓小平心爱的女儿邓榕向家人传达了一个信息:“告诉大家一个消息,贺平即将前往江西。”
毛毛的一句话,莫名地为家中沉闷的氛围添上一抹轻松。随即,有人好奇询问:“贺平究竟是何许人也?”
众人屏息以待,面对提问,邓榕爽快答道:“贺平,我男朋友,他是贺彪家的第三个孩子。”
听到这番话,邓小平原本严肃的脸庞绽放出了笑容:“贺彪,我认识。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而且很有骨气!”
贺彪究竟何人,竟能获得邓小平的高度赞扬?
【贺彪的入党经历】
1909年,贺彪在湖北省江陵县沙岗镇贺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诞生,时值家乡遭遇特大水灾,湖水肆虐。母亲在一条小船上生下他后,父亲为他取名为贺永年。
贺彪稍长,遵父命入乡间私塾求学。家境贫寒,学业时断时续,他还得兼顾喂猪、放牛及养蚕。生活的困苦磨砺出他自立自强、勤劳且倔强的品格。
1926年夏,北伐战争爆发,江陵县特别支部由中国共产党成立。受陈香波启发,贺彪投身放哨、站岗、贴标语、斗地主等,当选少年先锋队长,后成为中共地下交通员。
1927年,他正式成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并参与了著名的秋收暴动。期间,他化身为卖菜小贩,巧妙通过团房据点的岗哨盘查,成功避免了队伍遭受损失。
1928年5月,鄂西特委机关受损,贺彪家乡沙岗镇亦遭国民党洗劫。7月初,周逸群隐秘到访贺彪家,指示他设法联络陈香波。
贺彪伪装成渔夫混入人群,驾船沿江前行。凭借地下组织暗号,他成功会面陈香波,并从周逸群处接收了中共鄂西特委与湖北省委的指示。
另外,周逸群称赞贺彪头脑聪慧、行事果敢且心思缜密,并提议道:“我给你换个名,就叫贺彪,愿你成为革命队伍中的勇猛小老虎。”
自那以后,贺彪这个名字成为了他的永久标识,一直伴随着他,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年7月,红二军团宣告成立。贺彪向段德昌、周逸群请缨加入红军,周逸群遂任命他为医训队队长。自此,贺彪转入红军,致力于医疗与卫生事业。
当时环境极为困苦,红军医院药品器材匮乏。医生和院长既要诊治病患,还需为看护队和医训队授课,肩负双重职责。
贺彪既要研习医疗技术,又需兼任看护队与医训队队长之职,同时还管理共青团事务。很快,军团政治部全体同意吸纳贺彪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4年5月,红三军成功西渡乌江,踏入贵州。随后,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会议,决议重建党团组织,并着手开辟黔东苏区。
10月24日,红三军主力南行至黔东印江木黄,与从甘肃转战至此的红六军团会师。两军在四川举行庆祝大会,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并任命贺彪为卫生部部长。
1935年,国民党军队对湘鄂川黔苏区实施“围剿”,红二、红六军团军事压力骤增。鉴于此,组织决定采取运动游击战术,主动进入苏区以寻求转机。
11月19日下午,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分别从湖南的刘家坪和枫树塔启程,踏上了规模宏大的长征旅程。
部队强渡沅江之际,国民党军紧随至江边。枪声愈发密集,导致机关与直属队员一时陷入慌乱之中。
情急之中,贺彪奔至河边寻得一艘破船,忙用棉花和破布堵好漏洞,又拿起竹篙把船撑至岸边,随后安排伤员与卫生部人员安全渡河。
在即将成功渡河之时,大家发现贺龙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贺捷生不见了。贺彪心急如焚,立刻独自乘船返回对岸,去寻找失踪的孩子。
在竹林里,他隐约察觉有人影。奔近一看,是她们母女俩。贺彪左手抱娃,右手搂住大人,冲向岸边木船,强行带上她们,快速划向对岸。
此时,国民党军机向木船投掷炸弹并机枪扫射,同时追兵步步紧逼,四周枪炮声震耳欲聋,连绵不绝。
在对岸警卫部队的掩护下,木船安全抵岸。贺彪随即指挥卫生部与伤病员转移,安排挑夫运送药品器材,确认无人掉队后,下令警卫部队停止射击,沿河堤撤离以追赶主力。
【贺彪在长征期间】
12月11日,红二、红六军团自湘中分成两路,迅速向东南推进。至22日,他们抵达绥宁瓦屋塘区域,发现国民党军陶广纵队的3个师已在此地设下防线。
贺龙与任弼时商议后,决定先攻打国民党第六十二师,以打通西进道路。随后,第五师师长贺炳炎和政治委员谭友林率部,向瓦屋塘东侧的高地发起了冲锋。
贺炳炎在机枪射手旁指挥时,右臂不幸中弹,鲜血喷涌,随即昏厥于阵地。第十五团参谋长王尚荣见状,立刻下令将贺炳炎紧急送往军团卫生部进行救治。
贺彪在前线救治伤员时,得知贺炳炎受伤,随即策马奔至瓦屋塘,迅速在街北头设立了临时救护所。
不久,在第五师卫生部部长董家龙等人的陪同下,四名体格健壮的小伙合力将陷入昏迷的贺炳炎安全抬送至救护地点。
贺彪从老乡那里借来两条长木凳,架上一块门板随即开始手术。手术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期间枪炮声持续不断,主刀的贺彪已满头大汗。
此刻,贺龙匆忙进屋,急切询问:“手术还需多久?”贺彪答道:“大约半小时方能完成。”
贺龙听后吩咐随行人员:“告知各部队,准备转移。”手术顺利,经医护人员与贺彪悉心照料,贺炳炎迅速康复,不久重返第五师,成为著名的独臂将军。
12月,红军到达石阡,时值寒冬大雪,补给匮乏。部分伤病员因环境艰苦,情绪不稳,时常对医护人员表现出不满。
医务人员需抢救伤员,紧急时还需参战,面对伤病员的激动情绪往往难以忍受,这常引发医患间的矛盾和纠纷。
贺彪在石阡召集卫生部会议,讨论如何正确应对伤病员的情绪问题,要求医务人员自我反省,从阶级情感中汲取力量,强化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理念。
另外,贺彪努力争取供给部门和作战单位的协助,着力提升伤病员的医疗与饮食待遇。此举有效缓解了医患矛盾,加强了团结,推动了医疗工作的进展。
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南达铺后,首长与贺彪商讨卫生事宜。鉴于红军三大主力即将会师,新形势和任务要求方面军卫生部领导必须配备齐全。
贺龙告知他:“宜速离前部队,回归卫生部掌舵。中央红军同志提议侯友成任红二方面军卫生部长,兼顾中央意见,我们提议你转任卫生部政委并兼任副部长。”
贺彪沉思片刻后道:“我缺乏政治工作经验,且一直从医未变,政委之职宜另择贤能。我愿继续担任第四师卫生部部长。”
经方面军首长研究讨论,决定采纳其建议,并正式批准贺彪担任第四师卫生部部长的职务。
在此期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拟定了静宁至会宁的战役方案。然而,张国焘却故意延缓了红四方面军的行动步伐。
红二方面军主力为求脱困,主动出击,提前北上。第四师担任先头部队,急渡渭河,不料上游突降暴雨,河水迅速上涨。
为确保安全,贺彪亲自探寻宽阔且水浅的渡口,安排壮劳力用担架抬重伤员过河,轻伤员分批骑马过,而游泳高手则负责帮助不会水的人安全渡河。
他指挥沉着,安排周密,确保了方理明、郭鹏、朱辉照、杨秀山等师团干部伤员被顺利且安全地转移到了对岸。
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战员在甘肃会宁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第二师成功会师,标志着长征的圆满结束。随后,贺彪被任命为红二方面军及红二军团卫生部部长。
【贺彪和卫生工作】
1937年抗战开始后,红二军与红二十八军整编为第358旅,隶属于第120师,贺彪被任命为旅卫生处处长,并同时负责715团卫生队的领导工作。
9月下旬,第120师主力抵达晋西北地区,随即决定分派部分兵力组建雁北支队,以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贺彪则跟随师主力继续行动。
晋西北部队分散作战后,715团卫生队接收了友邻部队的伤员。在此期间,他救治了包括国民党团长黄国钧在内,以及甘泗淇、王尚荣等多位伤员。
1938年5月,贺彪接令前往延安深造。依中央组织部指示,他前往距延安200公里的张村驿军委卫生学校旁听,全面学习了外科、内科、急救及护理等知识。
在国民党与日军封锁之下,师生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自建房舍与窑洞,并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活动。
一年后,贺彪完成学业抵达延安杨家岭,受到老领导任弼时的热情款待。他随即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能进入中共中央党校继续深造。
任弼时思索后道:贺师长率120师主力在冀中,归晋西北尚需时日,借此赴党校进修甚好。随即致电中共中央组织部,安排贺彪插班至中央党校干部训练班学习。
1940年2月,第20师重返晋西北,贺龙随即致电八路军总政治部,请求让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贺彪提前返回,以领导师部卫生部的工作。
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告知贺彪,需提前终止其党校学业,即刻返回晋西北。次日清晨,贺彪即从延安启程,前往晋西北。
贺彪返回山西临县后,于5月起任120师卫生部副部长。8月,他参与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战斗时,卫生部长贺彪与大家并肩作战,亲自把伤员从前线救回,迅速实施手术与治疗,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圆满完成了组织赋予的任务。
1940年10月,经关向应和贺龙牵线,贺彪与120师战斗剧社的陈凯结为夫妻。次月,晋西北军区成立,贺彪兼任第120师及晋西北军区卫生部部长。
1941年,敌后抗战步入艰难时期。为满足战斗需求,贺彪指挥卫生部合并中心医院与手术医院,成立了和平医院分院。
晋西北军区经费拮据,药材供应不足,贺彪遂决定自制药材。这一举措在伤员病员的治疗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成效良好。
抗战胜利后,贺彪出任晋绥军区卫生部部长,并兼任野战军卫生部部长。他配合战事,带领团队救治众多伤员,确保了兵员补给及战斗核心力量的留存。
解放战争胜利推进中,部队规模持续扩大,药品需求激增。为此,贺彪频繁造访制药厂研讨对策,有效确保了战事进展及军民的药材充足供应。
1949年2月,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分别由西北野战军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更名而来,贺彪出任两机构卫生部长。同年9月,他又兼任西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根据中央军委与政务院的部署,贺彪负责整顿并发展西北地区卫生事业,成功接管并逐级建立起地方卫生机构。
11月,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整合成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整合后,贺彪被任命为后勤部部长,同时兼任卫生部长一职。
【贺彪与亲家邓小平】
1950年4月,毛泽东发布命令,任命贺彪为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成员及卫生部部长,负责相关事务。
1953年,贺彪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一职。1954年,经周恩来签发任命,贺彪又担任了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的职务。
贺彪自中央党校结业后,遵循卫生部党组决议及周总理指示,主管计划财务与药政。随后,其职责扩展至对外援助、医政管理以及国际医学交流领域。
1959年底,国务院办公会议结束后,周恩来邀请贺彪至中南海西花厅共餐并交谈。提及卫生部工作时,他称赞道:“你多年在卫生部勤勉尽责,大家都有目共睹。”
1970年,贺彪抵达江西永修,当时他饱受严重风湿病困扰,行走艰难。多亏周总理的关心与协助,贺彪最终得以返回北京接受治疗。
同时,在周总理和毛主席的关怀下,邓小平返回北京并主持国务院工作。这期间,贺平与贺榕结为连理,两家人也因此有了相聚的机会。
在北京宽街的一扇大红门前,贺彪轻扣门扉。门内,邓家闻讯是亲家到访,随即洋溢着阵阵欢声笑语。
邓小平与贺彪握手后,感慨道:“贺龙同志在西南时,曾推荐你任卫生部部长,我还听说彭老总也舍不得放你走!”
邓小平实际上是想告诉贺彪,两人早已心意相通。这句话一出,两家立刻变得欢声笑语,气氛融洽。
随后,邓小平对卓琳吩咐道:“家里来重要客人了,快准备饭菜。亲家是湖北人,偏爱鱼,记得做点鱼来招待。”
卓琳性格直爽,乐呵呵地提议:“得做鱼,一定要有鱼!”全家都沉浸在两家团聚的欢乐气氛里,满心喜悦。
两位老革命家坐下后,聊起战争时期几次难得的相聚。因都出席过七大且印象深刻,他们很快便陷入对那次会议的深深回忆之中。
陈凯回忆道:邓小平与贺彪相见时,多聊孩子的教育和过往经历,鲜少涉及政治话题,但他们交谈得非常投机。
1976年,贺彪获国务院委任为中华医学会会长。次年3月,经中共中央核准,他进入高级干部读书班学习,并于12月就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一职。
1979年9月,贺彪被中央军委免去卫生部部长之职,但仍负责总后勤部的卫生工作。至1982年12月,因身体状况及年龄因素,中央决定免去其总后勤部副部长职务。
1999年初,贺彪身体状况日渐衰弱,他多次恳请家人和医生停止药物治疗,并表明意愿:离世后不办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也不通知亲友同事。
1999年3月31日,贺彪在家中安然离世,终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