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上古社会的造物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而在东周时期,这一造物历史经历了重要的转型。这一转型源自殷商、西周造物传统的积淀,结构和层次的转型是在内部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的互动中实现的,从而实现了中国古代造物的第一次“突破”。


在殷商时期,造物设计以神为本,与宗教、政治合一。判断与选择形式多样,既以卜决疑,也有被动的选择,即祭祀宗教心理活动。
在这样的宗教环境下,造物设计具有特定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纹饰具有多重涵义,类比思维结合器物功能,社会风俗选择器物组合形式,政治权力下辨别造物设计资源,而祖先崇拜则是殷商造物设计的社会根源。

随着西周的出现,造物设计逐渐演变成了以神人并重的方式来维护宗法政治,西周早期的造物设计沿袭了殷商的历史沿袭,但也受到宗教伦理观念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造物设计观念强调“敬天孝祖”,而宗教伦理观念影响下,造物设计结构上也开始注重“以德配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周初期的民本思想开始萌芽,“敬德保民”成为西周造物设计的政治伦理化标志。
殷商时期,造物设计以神为本,与宗教、政治合一,但在西周时期,随着宗教伦理观念的影响,造物设计逐渐转向以神人并重的方式来维护宗法政治。

因为这一段时间的摸索与沉淀,西周初期的民本思想开始影响了造物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而就这种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造物设计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毕竟造物的历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是一个反映社会意识、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的综合性学科。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造物的历史和演变,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够为我们现代的设计创作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素材和设计灵感。

在造物设计的世界方面,春秋早期中原地区的造物设计延续了以“神”、“宗教伦理”为前提的造物传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礼器的造物设计开始分化,种类增多,内涵和实用功能妥协。
同时,楚国青铜礼器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功能由娱神向悦人转变。造物设计的目的也开始转向,从一己之物到以娱人为目的的宫室苑台设计。

在青铜礼器纹饰的变化方面,春秋中期青铜器纹饰主题由刻板转向清新,形式由神秘性转向图案化。同时,平民造物观念也开始转变,从实用陶器到陶礼器。
社会上层的普遍造物设计行为,使得平民也开始注重礼仪,将平民礼器进行组合,从而形成陶礼器。

在造物的批判和反思方面,春秋晚期出现了文质彬彬的造物设计,形式与功能开始统一。同时,“礼”与“仁”成为造物设计本质的回归,礼乐与人文的动态结构也开始形成。
理性精神的启蒙和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使得造物设计不再只是功能性的,更加注重形式和内涵的统一。
由此可以才可以说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是中国古代造物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造物结构发生转变的时期。在造物设计的世界、青铜礼器纹饰的变化、平民造物观念的转变以及造物的批判和反思四个方面。


造物设计结构的转向主要表现在服饰用玉、漆器和编钟三个方面。在服饰用玉方面,春秋晚期玉器装饰形式发生了转变,从简单的几何形式转变为更为复杂的动植物纹样式,使得玉器成为一种更为精美的艺术品。
在漆器方面,春秋晚期装饰设计风格与主题呈现自由倾向,设计风格也更为多元化。在编钟方面,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乐器组合也发生了变化,音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生活中造物设计层次的历史推进主要表现在短式深衣、铜带钩、金属铸币、铜镜、青铜短剑、建筑陶瓷和生产工具等方面。在短式深衣方面,平民服饰形制发生了变化,衣服的长度变短,样式变得更加简洁。

在铜带钩方面,实用与象征相结合,多元化身份得以展示。在金属铸币方面,商品交换的社会化需求促使铸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铜镜方面,世俗化和平民化的设计使得铜镜的普及程度得到提高。
在青铜短剑方面,平民百姓的佩戴成为了普遍现象。在建筑陶瓷和生产工具方面,实用主义的多元化设计形式使得日常生活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造物设计生态的差异与整合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商品经济、设计社会心理思想、民族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认同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造物设计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兼并战争使得自然地理环境受到直接的影响,而人口流动与激增则引发了自然地理环境危机。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不同区域的造物设计差异。

以三晋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例,山区地理环境使得当地造物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安全性,而平原地区则更加注重装饰性和审美性。
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造物设计结构因素之间的整合,日常用具的普遍化和专业化之间的博弈也不断演变。以物欲为中心的社会消费习尚和市场化的技术历史进程也对造物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城市中商品经济的整体涌现也使得造物设计更加多元化。
设计社会心理思想是造物设计的内驱力,与社会行为密切相关。战国时期的社会心理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大公无私”等思想以及儒家的“仁政”、“礼乐”等思想。造物设计心理与社会行为分析使得造物设计更加贴近社会,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民族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认同也对造物设计生态产生了影响,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转化。
除了以上所论述的种种内容,自我意识也是造物转型中设计价值的历史选择。战国早期的造物设计中,人物形象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设计元素,展现出人们对自我意识的追求。社会生活用器的“以人为本”的设计主导性,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实用主义和美学追求的平衡。

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天时和地利的观念被广泛应用于造物设计中。人们相信,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造物材料和风格。

同时,材美和工巧也是造物设计的重要自然审美观。人们注重利用天然材料,追求自然美和精细工艺。这些思想和观念,对于当时的造物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对于造物设计产生了影响。在造物设计中,人们会根据五行的属性来选择适合的材料。

同时,阴阳观也被广泛应用于造物设计中,人们相信在天地万物中,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这种哲学思想对于古代中国造物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典籍中的重要一部分。它不仅仅介绍了各种手工技术,更融合了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是古代中国技术文化的重要代表。《考工记》中详细记录了各种制造工具和工艺流程,为当时的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人的行为规范、功利和等级是人们价值观念的重要表现。在造物设计中,人们注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倡导做出对社会有益的器物。同时,人们注重等级和秩序,注重对人类社会的规范和约束。

东周时期的造物传统由人的创造性本能形成,它与东周时期社会礼制之间的张力集中表现在社会、政治中,而人文主义、民本思想又与造物传统形成互动,整合为造物的内部动态结构。
造物创造性本能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是东周时期造物转型的一个重要历史动力。由于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需求的不断改变,造物的内部动态结构也随之不断变化。

而东周造物系统的反馈机制是造物转型的另一个历史动力。反馈是指造物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响应,来自社会的需求是东周造物系统的反馈信号之一。
造物设计师通过接收社会的反馈信号来判断社会对造物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东周造物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是另一个重要的反馈机制,它是指造物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和修复机制,以保持造物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由这两者的比较可以说,东周时期的造物转型历史动力包括内部动态结构和反馈机制两个方面。东周时期的造物传统是由人的创造性本能形成的,它与东周时期社会礼制之间的张力集中表现在社会、政治中。
东周时期的造物系统通过反馈机制来调整和修复自身,以保持稳定性和适应性。这些历史动力共同作用,推动着东周时期的造物转型,并最终走向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湖北枣阳周台遗址J1、J2发掘简报[J]. 胡刚;方勤.江汉考古,2020(05)
[2] 谈谈商代考古学研究中的“泛祭祀倾向”[J]. 岳洪彬.南方文物,2020(04)[5]
[3] 大马各庄春秋遗存探析[J]. 洪猛;杨明.北方文物,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