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陆奥宗光提出的《媾和预定条约》草稿文字比较粗糙,只勾画了媾和条件的大体框架,还是一份尚须进一步整理和充实的手稿,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日本政府深知,要确定适宜的媾和条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方面固然要尽量满足国内各方面的贪欲和愿望,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列强的态度和动向。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相当复杂微妙的。
陆奥宗光说:
“此时,欧洲列强为欲获悉我国政府对中国要求的条件内容,皆在飞耳张目,百方探索,甚至间或发出揣摩臆测之说,对于我国往往怀有不正确的疑惧,危机何时爆发难于逆料。”
确实,欧洲几个主要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千方百计地探听日本的媾和条件。在这一点上,英、俄两国的利益有其一致性,所以一度出现了暂时的联合。
英国驻日公使梦恩迟俄国驻日公使希特罗渥都曾奉到本国政府的指示,共同向日本政府提出:
如果日本不能接受中国的讲和提议,应当阐明自己的要求。并希望日中两国通过谈判迅速缔结和约。只是他们考虑到采取联合署名的照会形式会引起日本的恐慌,显得不够策略,所以才决定改用口头的方式向日本提出。
其后,法国驻日公使哈尔曼也接到本国政府的指示,同意三位公使“分别向日本政府口头转达各自政府的愿望”。
不仅如此,欧洲各国也显露出了准备干涉的苗头。10月9日,日本驻意大利公使高平小五郎致电陆奥宗光,告知“目前欧洲各国试图对日清两国交战进行干涉之传言”。开始引起了日本政府的警惕。
1、日本国内的窘境11 月 7日,驻美公使栗野慎一郎致电陆奥:
“国务卿密告本使,驻清美公使来电称,欧洲诸国愈益开始干涉。”
翌日,又发一快函报告美国国务卿格莱星姆密告的详细内容:
“英、法、俄、德四国已联合一致,决定干涉日清交涉事件。并且英国政府还催促该三国政府与之结盟。……此日(11月7日),法国大使至国务院谋求合众国与之结盟。余问:欧洲诸国虽联合干涉日清事件,若日本不容纳该联合提议时,将如何处理?彼答:在此种场合只有诉诸武力。”
12日,驻英临时代理公使内田康哉又电陆奥:
“众议院议员巴特利特来访本官曰:列强、尤其俄国之举渐露危险之兆,日本舰队并不完备,故不应使军队靠近北京,日本应迅速采取直接同清国媾和之策。”
日本驻外使节的这些情报,不能不引起日本政府的警惕。
何况日本国内的情况并不美妙。由于日本当局的穷兵黩武,日本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发动战争之前,日本大藏省计存现洋仅3000万日元。战争爆发后发行公债1.5亿日元,而几经动员实际认购不足8000万日元。可见其财力匮乏之一斑。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的财政困难更为突出。
据楚恩迟报告,日本政府在11、12月两次共发行带利息的特种钞票400万日元,并决定下两个月人民必须向政府缴纳大约3000万日元的土地税和第二次战争贷款。
“虽然日本人装着若无其事,但该国的战争形势确乎日益严峻。所有情况都可以证明,今后几个月内这种压力将变得更加严重。问题不在于管理方面,而在于是否有可能满足海外如此庞大的军队的巨额开支。…关于如果中国不尽快地同意媾和条件,预计年底前日本就会陷于严重财政困难的说法,似乎不为过份。”
在另一份材料中,他还向金伯利报告说:
“日本看到在敌国广大地区进行持久作战的危险性和不利因素,意识到持久作战将给它在资源供给上造成极大负担,因此在获得最近的胜利之后,声称自己完全有权宜布战争果实归已所有。”
此外,日本社会还存在其他不稳定因素。
希特罗渥指出:
“日本人由于蕉乱和水灾严重妨碍其在中国的军事行动,正处在极端的窘困中,并且盼望着缔结和约。"
嗣后,怪不得连陆奥宗光也发出了:“内外形势,早已不许继续交战”的哀叹。
但是,日本为把握住这次对中国实行最大限度的掠夺的机会,必须瞅准媾和的时机。
2、再次修改条约内容陆奥宗光反复地同伊藤博文商议中日媾和的原则。陆奥提出“在中国诚意求和之前,我国绝不泄露要求的条件,将问题严格局限在中日两国之间,使第三国在事前绝无插足的余地”,伊藤对此表示同意这条原则,但又补充了一条:“今日我国向中国要求的条件”,最好能在毫不顾虑其他国家的情况下提出。
换句话说,我国应该取得对中国的全部战果,如果事后其他强国有异议时,再经内阁会议采取适当的对策较为妥当。”
这两条成为日本政府指导议和进程的根本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陆奥宗光着手将《媾和预定条约》加以具体化并进行修改。
看来,他在进行此项工作时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
关于第一条朝鲜独立问题:当时日本有的舆论鼓吹兼并朝鲜,也有人建议要朝鲜割让釜山一带给日本,日本政府早就视朝鲜为囊中之物,必欲纳入口中而甘心。其驻俄公使西德二郎曾多次电告陆奥宗光,对待朝鲜宜取慎重的态度。日本政府也很重视对付俄国的策略。
10月16日,伊藤博文即致电陆奥:
“俄国坚信战后日本将占领朝鲜的部分领土,因此怀有不满。俄国正试图接近英国,以共同反对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宣传,最好的办法是,对俄国发出正式声明以消除误解,使俄国站在我们一边。”11 月 12日,西德二郎致电陆奥提出警告:“俄国政府所悬念者,乃日本是否永久占领朝鲜。尤其武人阶层,对此大为反对。据真如此,将会引起麻烦。”
16日,又发一快函给陆奥,报传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关于俄国利益亦有一二”之谈话,并加以解释说:
“其所谓,一二之说者,当然知其为解决朝鲜之事,此地自外交部开始,目前所忧虑之事,乃惟恐日本之于朝鲜,犹如英国对埃及所采取之手段,终于兼并之,于是物议纷纷,陆军中有人提出与英国联合,以保证朝鲜内政之整顿,并迫使日军自朝鲜撤出;海军中则有人提出尽快占领元山港。总之,勿使日本占领朝鲜,且不能堵塞俄国开辟将来东方利益之路一说,几成为该国之公论。”
鉴于俄国国内这种剑拔弩张的气势,西德二郎于12月1日向陆奥郑重建议:
“即令我有使朝鲜归我所属之意,但切勿骤现其形迹,不能不考虑回避俄国干涉之策略。”
西的建议深中肯綮,不容陆奥迁延不决,便在同伊藤博文商量后,于23日给驻朝公使井上馨发出了电训:
“根据秘密听到的最可靠消息,只要我们象一开始声明那样,不损害朝鲜的独立,俄国政府的态度将会对日本有利。….…俄国好象以疑虑的眼睛,一直注视着我们在朝鲜的所作所为。……为了使形势转变为对我们有利,我们在朝鲜的最基本的政策,是应该采取一种不使任何一个列强、特别是俄国产生疑虑的作法。尽管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这方面仍要多加小心。在此关键时刻,我们希望提请特别注意,近期赢得俄国之友善,对于缔结和约将证明是核为有用的。”
这样,陆奥在修改《媾和预定条约》草稿时,便对第一条仍保持不动。
关于第三条赔偿军费及割占台湾问题:
要中国赔偿多少军费,日本政府内部尚未有统一的意见。据陆奥宗光自述,起初有两种意见:一是对外强硬派,主张赔偿军费至少为3亿日元以上,约合白银3亿两;一是驻英公使青木周藏,主张赔偿军费1亿英镑,约合6亿多两。由于对赔款数目的意见一时未能取得一致,所以修改稿仍然暂时空起来。
至于割占台湾作为赔偿军费问题;日本政府通过驻外公使探悉,俄、英等国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12日,西德二郎向陆奥宗光报告说:
“本使认为,俄国政府对台湾之让与必不持异议。”“若俄国不加反对,恐英国亦必不强争之。”
西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美国国务卿格莱星姆即密告栗野慎一郎:
“探知俄国与英国果然结盟失败,而英国亦必不单独断然行动。”
日本各界本来就坚持永占台湾,国际形势又对日本有利,所以第三条“将台湾全岛及……岛之主权”字样在修改稿中仍保持不动。其中的删节号显然是暗指澎湖列岛,但一时尚摸不准法国的态度,也暂时空了起来。
关于第二、五、七、八条,是陆奥宗光考虑趋于成熟并变动较大的部分。
修改稿与草稿相比,有着若干实质性的变动。
其一,修改稿第二条内容大为充实并具体化了,不仅指明了要割占的中国东北领土的范围,而且还具体规定了划定疆界的程序;其二,修改稿第五条除补充了“陆路通商贸易条约”的内容外,还新增了三项要求:
一是规定日本臣民交纳进口税为“每百抽二”,其他一切诸费“均当豁除”,二是在中国暂行存栈“勿庸输纳税钞",三是得以日本官铸银圆核算关税。其三,修改稿第七条增添了由中国支付日军占领费用的内容;其四,修改稿第八条增加了中国释放日本间谍的要求。
这份《媾和预定条约》修改稿约草成于12月间。因为修改稿中明确地提出要割取辽东半岛,而陆奥宗光致函伊藤博文开始要求割占辽东半岛是11月26日的事。这虽然是一份不成熟的文稿,其后又进行过多次修改,陆奥自称:
“这个媾和条约因战局的发展,内容轻重和宽严程度自然也随着有所不同,因而后来对该案斟酌实际情况又屡有修改”,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3、第三次、第四次重大修改继《媾和预定条约》修改稿之后,到广岛大本营御前会议召开以前,对和约条款又作了两次重大的调整和修改。
第一次,是在征询在京阁员意见期间。
陆奥宗光说:“我从前草拟的媾和条约方案也深藏未露,在时机未成熟时决不轻易示人。但是,当中国媾和使节前来我国的日期已经迫近,并将携带该条约方案前往广岛时,特在内阁总理大臣官邸将该案请在京阁员审阅,并征求其意见。由于阁员一致同意,我便于(1895年) 1月11日随同伊藤总理由东京前赴广岛。”
可见,这次修改的时间应在1月上旬。
经在京阁员审议后的修改稿,是在伊藤博文主持下斟酌而写定的。
其新添的内容主要有四:
其一,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不是分列于第二条和第三条中,也不是或作为赔偿军费而提出的,而是都列为中国应割领土的第二条之内。
其二,第二条规定中国应永远让与的领土中,明确写明包括:“澎湖群岛,即东经119°乃至120°、北纬23°乃至24°之间的诸岛的。”
其三,第二条对割占盛京省的地域范围提出了高、中、低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最高方案规定的分界线是,“从鸭绿江口起,溯该江流以抵荡子沟口,从此向迤北划一直线,抵通化县,从此向西划一直线,以抵辽河。从该线与辽河交会之限起,顺该河流而下,以抵北纬41°之线。再从辽河上划线起,顺此纬度,以抵东经 122°之线。再从北纬 41°东经122°两线交会之限,顺此纬度,以至辽东湾北岸;在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属盛京省诸岛屿。
折中方案规定的分界线是,“从鸭绿江口起,溯该江流以抵三叉子,从此向迤北划一直线,抵榆树底下,从此向正西划一直线,以抵辽河。从该线与辽河交会之限起,顺该河流而下,以抵北纬41°之线。再从辽河上划线起,顺此纬度,以抵东经122°之线。再从北纬41°东经122°两线交会之限,顺此经度,以至辽东湾北岸;在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属盛京省诸岛屿”。
最低方案规定的分界线是,“从鸭绿江口起,溯该江流以抵安平河口,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
其四,第四条明确提出中国赔偿军费3亿两;第一次交付1亿两。其后四年每年交付5000万两,年息5%。
第二次,是在广岛大本营就日清媾和问题举行御前会议之前,约在1月的中下旬。
这次修改,主要是吸收了小村寿太郎的建议,在第六条中增加新开北京、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通商口岸及宜昌至重庆、扬子江至湘潭、广东至梧州、上海至苏杭二州四条内河航线的内容。
这次最新修改稿,显然就是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提交给广岛大本营御前会议的条约方案。
1月27日,明治天皇在广岛大本营召集御前会议讨论日清媾和问题。出席的文武重臣完命赞同伊藤的意见,决定以《媾和预定条约》的最新修改稿作为讲和条约的基础,并任命伊藤、陆奥二人为议和全权大臣,得以根据形势的发展而便宜行事。
4、俄国的影响日本内阁通过的《媾和预定条约》最新修改稿,对外一直严格保密。当时,西方国家都在千方百计地探听日本的媾和条件。英、俄等国驻日公使也纷纷到日本外务省询问,而得到的答复都是“无可奉告”,尽管如此,列强通过各种渠道不难猜到日本媾和条件的大致内容,因此也在考虑采取适当的对策。
当时欧洲列强与日本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点上:
一是日本的媾和条件是否包括割占中国的大陆领土;二是日本的媾和条件以及军事行动是否会影响各国的利益。
欧洲大陆国家、特别是俄国,是坚决反对日本割占中国大陆领土的。
为了确实摸清俄国政府的态度,陆奥宗光于2月14日亲自会见了俄国公使希特罗渥。
事实上,日本政府之所以对俄国作出了判断上的失误,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俄国对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东北领土的野心缺乏足够的认识。2月1日俄国政府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所讨论的主题只是朝鲜问题。
到会的所有军政首脑竟无一人提及日本可能会要求割让中国大陆领土的问题。种种情况表明,在俄国当局看来,只要日本确实保证朝鲜的独立,它一般不会越过朝鲜半岛而割占大陆领土的。正由于此,俄国政府才感到不必顾虑日本染指大陆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俄国才与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着手进行一场交易。
2月22日,俄国外交部亚洲司长克卜尼斯特密告西德二郎说:
“如果日本以朝鲜独立作为讲和条件之一,则俄国将劝告中国迅速派遣和谈使节。”
24日,俄国公使希特罗渥正式将此事通知了日本政府。
2月27日,日本政府将准备好的备忘录送交俄国驻日公使馆,内称:
“因得俄国公使阁下之通知,帝国政府特毫不踌躇地声明:“日本对朝鲜之政略方针不再改变,帝国政府将名实相副地承认朝鲜国之独立。
此后,日本政府陆续得到一些不利于日本割占中国大陆领土的消息:
3月8日,德国驻日公使哥屈米德来外务省口头通报:据德国政府所获报告,日本要求中国割让大陆领土必将引起列强干涉。
3月18日,驻英公使加藤高明来电:据路透社消息,中国政府已指示其驻英、法和德、俄公使,请四强在日本坚持割取中国大陆事件中予以干涉,以卫护中国大陆领土之完整。《泰晤士报》俄国通讯员报导,俄国舰队(中队)已决定派往太平洋驻泊。
3月20日,驻美公使栗野慎一郎来电:美国国务卿格莱星姆面告,俄国并非怀有好意,而是急切地想抓住一切可利用之机,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国务卿之谈话,给人以似乎不甚赞成日本永久占有大陆领土之感。
但是,陆奥宗光认为,尽管对俄国有种种传闻和猜测,俄国政府不会轻易地改变2月24日提议的精神。
恰巧3月21日接到了西德二郎关于会见俄国新任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并同亚洲司长克卜尼斯特谈话后所得印象的电报:
“据对该大臣所谈及亚洲司长之谈话进行全面观察,俄国政府之意向近来似无改变。如我国之领土要求仅限于台湾及金州半岛,确信俄国政府将不提出特别异议。该政府之唯一热望,在于此次谈判即缔结和约结束战争。”
这样,陆奥更加坚信俄国不会干涉日本割占金州半岛了。日本所说的金州半岛,或称旅顺半岛,即通称的辽东半岛。割占金州半岛,应该是相当于阁议《媾和预定条约》关于割占盛京省的最低方案。这不难理解,因为日本政府也确实想避免刺激俄国政府。但为了多得一点是一点,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决定端出折中的方案,也就是:
“从鸭绿江口起,溯该江流以抵三叉子,从此向迤北划一直线,抵榆树底下,从此向正西划一直线,以抵辽河。从该线与辽河交会之限起,顺该河流而下,以抵北纬41°之线。再从辽河上划线起,顺此纬度,以抵东经122°之线。再从北纬41°东经122°两线交会之限,顺此经度,以至辽东湾北岸;在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属盛京省诸岛屿”。
出于同样的原因:这时,日军已经攻占威海卫,并全歼了北洋舰队。日本暂时占领威海卫作为战争赔款的担保,本不会引起什么异议。但伊藤、陆奥决定对奉天府也要暂时占领,以作为战争赔款的担保。
这样,日方于4月1日提交给李鸿章的《和约底稿》便屡经修改而终于形成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