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使出吃奶的劲,布什和戈尔为何还难分胜负?

雪莲果说历史 2024-11-09 04:34:09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2000年的大选尤其精彩,堪称真正的“世纪大选”。

无论是在总统选举还是国会选举中两党“比分”都如此接近:

国会选举中,共和党在两院中以微弱的优势居于主导地位;总统选举中小布什(以下称布什)和戈尔各得50%的选民票(戈尔比布什多50万张),布什以271张选举人票的微弱多数获得总统宝座(戈尔获得266张选举人票),真是世纪罕见。

更有趣味的是,总统选举中,受欢迎的候选人没有获得多数选民票,而不太受欢迎的候选人却获得了多数选民票。

1、2000年大选之最

开创历史纪录的则要数参议员选举:

时任第一夫人的希拉里·克林顿因在激烈竞争的纽约州参议员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里克·拉齐奥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赢得选举公职的第一夫人。

在同样竞争激烈的密苏里州的参议员选举中则创造了“死人战胜活人”的神话——密苏里州长、民主党候选人梅尔·卡纳汉在离投票还差3个星期的时候因飞机失事而遇难,据该州的法律,他的名字无法从选票上去掉,而代州长罗杰·威尔逊出于党派利益的考虑允诺:假如卡纳汉获胜,他将任命卡纳汉的遗孀简·卡纳汉为参议员,投票结果是卡纳汉以很小的优势战胜在职的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阿什克拉夫特。

在新泽西州的参议员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亿万富翁约翰·科兹尼以3400万美元赢得预选、并最终以5700万美元的高额花销击败囊中羞涩的共和党候选人鲍勃·弗兰克斯,破了迈克尔·赫芬顿在1994年不成功地角逐加州参议员的花销纪录(3000万美元),最发人深思的是美国选举制度中的问题:

一是获得选民多数票的人不一定就能当上总统;二是投票日各州甚至各县的选票各不相同,投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到投票区投票或邮寄投票),甚至投票的具体办法也都不同(填图、打孔或点击);三是美国人不直接选举总统,而只是选举总统的选举人。

与1996年大选相比,由于没有在职总统竞选,此次的总统选举对抗性增强,两党的候选人各有优势和劣势:一个聪明过人却没有幽默才能;一个平易近人却不时答非所问。

而在争夺控制国会领导权的选举中,在25个众议院选区及5个州的参议员选举中,两党的竞争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原被认为民主党有可能夺回多数的众议院结果还是掌握在共和党手中;而原以为民主党没有希望夺魁的参议院则两党平分议席(民主党净得5席);而原被专家认为从形势上看稳操胜券的戈尔却与白官无缘。

2000年的竞选主题仍然是上一次的继续,只不过共和党候选人潜入民主党的领域一教育和社会保障,并提出有别于民主党候选人的具体计划,2000年的选战空前激烈,竞选费用又创历史新高。

据估计,全部竞选费用可达30亿美元。金钱在选举中的流动为人瞩目。

2、风云变幻的党内初选

2000年的大选提名程序的基本规则仍然保持了1976年以来的当代模式:

党代表的产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且党代表在表示当党代表的愿望时必须表明他/她投哪位候选人的票,有的州甚至将候选人的名字列在选票上,因而当选民选举代表时,实际上他/她是在投候选人的票。这就是在当代的提名程序中,候选人的提名不用等待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即可确定的原因。

由于党代表名额是由全国性的政党分配到各州的,因而候选人的得票(党代表的票)是逐州累计起来的。当得票数超过一半(此时候选人提名已基本确定)后,其余各州的预选结果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但许多不了解游戏规则的选民仍天真地以为他们的投票会使结果不同,因而仍去投票。

由于预选日期和预选方式是由各州的法律规定的,在最近的两次预选中有一种趋势,各州都把预选日期提前(历史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地处美国中西部的小州爱荷华州首开党员核心会议,然后是新英格兰的小州新罕布什尔州首先举行预选)以使该州的预选对提名有一定的影响,这样提名结果早在全国党代表大会(一般是7月或8月)召开前四个月(3月或4月)就已有归属了。

2000年预选日期提前又创纪录,爱荷华州(两大党)和阿拉斯加州(共和党)党员核心会议提前到1月24日,而新罕布什尔州则将预选提前到2月1日,其他各州也竞相提前,许多州或地区均将预选安排在3月底以前(并且有16州在3月7日星期二投票,人称“泰坦尼克星斯二”;另外还有5个州预选在3月14日这一天投票,人称“超级星期二”);而此后进行预选的只有20个州或地区,至6月6日预选全部鸣锣收兵。预选过程就是一个筛选过程,随着预选的展开,不少候选人因预选的失败或缺少资金而中途退出。

规则的改变、各州预选日程的提前、选举费用的增长使总统选举战线越拉越长。

怀有政治野心的政治家们在两次选举政治之间没有喘息之机。

此次有机会“出线”的两大党主要候选人无不是提前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开始做准备:

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1996年大选落幕后就开始设想他2000年的选举(根据美国宪法修正案,总统任期限制在两届8年,因而克林顿显然不会再有第三次角逐总统职位的机会);而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则在竞选连任德州州长并以69%的高票当选后,旋即开始筹划2000年的总统选举。

其他参与预选的候选人莫不是提前做准备,如戈尔的主要对手参议员布拉德利、布什的最强的竞争对手麦凯因都提前一年筹款。

正式预选拉开序幕后,戈尔因隐形预选阶段及早地发现了布拉德利的势力并在资源配置及竞选策略上及时作出调整,并在引人注目的爱荷华州的党员核心会议及新罕布什尔州的预选中旗开得胜,因而保住了他在提名中战无不胜。

布拉德利是以传统自由派的面目来竞争提名的,他在校园的年轻学生中、在新英格兰地区有一些支持者,但现在的政治气候已不是林登·约翰逊-休伯特·汉弗莱的时代,布拉德利付出了很多,结果却毫无所获(他没有在任何一个州的预选中获胜)。

布什因为近半年来在民意测验中的支持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大意轻敌,在新罕布什尔州败于麦凯因后,这才从飘飘然的状态中猛醒,不惜一切代价在关键的南卡罗来纳州获胜,从而遏制住麦凯因的势头。

麦凯因后来虽然又赢得其他六州,但他在“泰坦尼克星斯二”的选举中没有获得对他的提名必不可少的加州或纽约州,而他在弗吉尼亚州的失利则被媒体看做是“惨败”,因为弗州独立选民较多,而保守的宗教选民相对较少;媒体认为如果他连这一势在必得的州都输掉,那么出线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在3月底,两大党的候选人提名已是名花有主了。

对于戈尔和布什来说,预选过程有惊无险。对于大多数观察家来说,预选结果乃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这次预选似乎不是展示议题,而是展现风格。从议题上似乎可称之为“无主题变奏”,没有一个明确的被选民认可的主题被候选人认真看待,候选人谈得最热火朝天的是“竞选经费改革”,而此议题在多次民意调查中均不在选民认为最重要的十个问题之列。

从风格上,布拉德利和麦凯因都展现出被称之为“领袖魅力”的特征,而戈尔和布什与他们比较起来在这一方面似乎稍逊一筹;幸而预选中的选民基本上是党的忠实选民,他们不太根据候选人的个性投票,而是按照候选人的历史记录(就其所知的或如媒体所报道的)来投票。

于是,麦凯因在独立选民或民主党的选民(有些州是半开门预选或开门预选)中获得的选票明显比布什多,而布什则在共和党的选民中表现优于麦凯因。在此情况下,有人打趣说:戈尔缺乏克林顿的亲和力,而布什却没有克林顿的智力。

此外,预选的选民与前几届的选民一样,是党内意识形态比较强的选民。

如果一位候选人不能在党内基础选民中得到承认,那么他的命运就不会太好。麦凯因不能保持住开始的势头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以独立派自居,口口声声喊变革,这与共和党的主流一保守倾向格格不入;更严重的是他公开称基督教保守派的两位领导人帕特·罗伯逊和杰里尔·福韦尔为“不宽容的代理人”,一时激起共和党保守派选民的愤怒。

而布什尽管是温和派,但为了拿下南卡罗来纳州,甚至亲赴最保守的原教旨主义大学鲍勃·琼斯大学(当然他的这一行动也被对手和媒体大加攻击,因这所大学有种族主义倾向,反天主教)。

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主要的任务不是提名候选人而是“展览”候选人,逐州的点票不过是走过场而已,总的看来,这一次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开得都很成功。

共和党在7月31日至8月4日的费城代表大会上,竭力体现布什“新共和党人”的特色,让少数族裔、妇女等作基调发言,并成功地阻止了党内因堕胎问题而引起的分裂,因而从表面上看,共和党非常团结。

在政纲方面,经过预选阶段的摸索、提名前的试探,布什最终找到竞选主题:改革教育、全面减税、加强国防、改革社会保障;减税和加强国防是共和党的传统偏好,而教育、社会保障改革则一直是民主党的领域。

这一切试图表明,2000年的共和党不同于以前的共和党,2000年的共和党也是主张多元文化、关心平民百姓的党,而不只是富人的党;2000年的共和党人是“新的共和党人”,布什在提名演说中显示出一副能当大任的国家领导人相,并强调如果他上台,他要恢复总统职位的荣誉和尊严。

民主党也在两周后的洛杉矶代表大会上采用大帐篷战略,将不同利益、不同派别的代表凝聚在一起,戈尔将此次代表大会与1960年民主党的代表大会相提并论,一再向代表重申民主党是穷人的党,他的提名演说中散发出更多的传统自由主义的气味(强调社会公正、增加最低工资、注重环境保护、保护少数族群的权利、妇女的选择权、同性恋的平等权等),并反复声称他要为低收人家庭而战。

两个代表大会开得成功的一个表现是:

在大会后,两个候选人的民意支持率都创新高,布什的民意支持率一度领先戈尔18个百分点;而戈尔的支持率在代表大会后首次赶上布什。两党的代表大会不仅是提名大会,更是两党竞选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3、胶着的选情

9月4日,劳工节后,两党候选人正式展开竞选。其实双方的较量早在预选形势明朗后即开始。首先,双方都争取本党预选中失败的候选人的支持。

为了在正式选举中赢得麦凯因预选中的支持者——独立选民及民主党选民,布什的竞选组织在麦凯因宜布退出预选后不久即精心设计以获得麦凯因的支持;麦凯因一开始“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要求布什承诺改革竞选经费,禁止“软钱”,但没多久就不再提了。毕竟,“败军之将,岂敢言勇?”

麦凯因终于公开表示支持布什了。

而民主党方面,布拉德利的支持三心二意;又由于他在预选中一败涂地,因而他支持与否对戈尔关系就不大了。

基于各州以前在大选中的投票记录(各州在过去五次的总统选举中投哪一个党的候选人的票)和简单的数学计算(如何才能赢得选举人团中的270票),两个候选人的竞选组织各有一套基于地理的选举战略。

戈尔方面推断,加州、纽约州及新英格兰的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佛蒙特州、罗德岛、新泽西州是万无一失的;而布什方面推断,南部诸州(除田纳西州、阿肯色州外)、中西部大部分州应该归于他的账下。

最初,双方都把主战场定为游移不定的9个州:威斯康星、密歇根、伊利诺伊、明尼苏达、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密苏里、西弗吉尼亚。

待犹太裔参议员乔·利伯曼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所带来的种族效应发生后,戈尔阵营在佛罗里达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力争把佛罗里达争取过来。

戈尔的算计是:

(1)挖掉布什关键的佛罗里达州,布什就凑不齐获胜所必需的270张选举人票,即便布什有可能获得多数选民票,最后胜利还是归戈尔(因为布什赢取的州都是选举人票较少的小州);

(2)即便拿不下佛罗里达,戈尔的行动会促使布什将资金和时间从关键性的几个州撤到佛罗里达,这样就会使戈尔在关键性的州获得较大的胜利,从而帮助戈尔取胜。

如果情况真如戈尔所预料,那么这一“声东击西”的战略对布什来说,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

10月中旬,佛州的形势发展有利于戈尔,佛州的犹太裔选民、老年选民支持戈尔,布什阵营原以为稳拿的佛罗里达(布什的弟弟杰布·布什是该州州长)选情告急,布什被迫在佛州花钱做广告,也被迫在佛州作较长时间或较频繁的停留。

但布什阵营并未乱了阵脚,布什在戈尔认为是稳固的、不用花时间和金钱的加州(在9月份以前,戈尔在加州领先布什两位数的百分点)继续投入资金和时间,自他宣布竞选以后,先后17次访问加州,并且在10月底将他与戈尔在该州的差距缩小到只有5个百分点的程度。

此外,他在戈尔的家乡田纳西和克林顿的家乡阿肯色的支持率接近甚至略微超过戈尔;在关键州的较量中,稳住了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俄亥俄和密苏里州。

布什阵营的战略是:靠着共和党占优势的财力,广泛出击,不放过可能获胜的任何一州(当然他放弃了明显不可能获胜的纽约州及其他几个新英格兰州)。

在选举战术上,布什阵营采取以退为进的战术。

8月底9月上旬,戈尔由于选择了利伯曼(在莱温斯基事件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克林顿的民主党人),从而降低了布什对克林顿-戈尔政府给白宫带来的耻辱的攻击的影响,并且在支持率方面一度超过布什;而布什挑选的副总统候选人老布什政府的国防部长切尼最初不但未给他带来选举上的好处,反而给他带来消极影响(戈尔阵营攻击布什-切尼代表大石油公司的利益;此外攻击切尼在代表怀俄明州担任国会众议员时在一些敏感的问题上的保守的投票记录,如堕胎问题等)。

布什认真竞选,通过几个“脱口秀”重新获得了选民的喜爱。9月中旬,他的支持率在全国几个民意测验中又一次超过戈尔并一直保持领先直到投票日,虽然领先的幅度不断在变,领先的差距大多在误差范围之内(3至5个百分点)。

在10月份的总统辩论之前,布什的竞选班子用“捧杀”的方式对待戈尔,故意赞扬戈尔的辩论才能(从而抬高公众心理上对戈尔的期望值);低调评价布什,说他缺乏辩论经验(从而降低观众对布什的期望值)。

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因为从戈尔过去的记录看,他确实擅长辩论,如他在1992年智胜罗斯·佩罗、在1996年轻取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杰克·肯普,更不用说他在此次预选的辩论中大胜布拉德利;相比之下,布什由于在竞选演说中常常出现口误,不仅说错一些话、且有些词发音也不准确,观众自然不会对他的表现抱有太多的期望。

这种心理预期的结果是,人们评价他们俩人使用的是双重标准:

对布什来说,不输就是赢(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挺过90分钟,就算赢);而戈尔则不仅需要技高一筹(辩论技巧上更上一层楼),而且风度上要求也要高一些。

辩论后的民调显示,在波士顿的第一场辩论并未出现专家、记者“幸灾乐祸”地期望看到的有人出丑、有人犯大错的景象,两人的表现都不错,一般认为戈尔在辩论技术上略占上风、但戈尔的风度逊于布什;戈尔在布什讲话时摇头晃脑、唉声叹气、抢着发表意见,这些镜头被剪辑在一起,显出了戈尔的傲慢,对对手缺少起码的尊重;相反,布什虽然在辩论中有点笨拙、无知,但他对对手、对主持人的彬彬有礼使他赢得选民的喜爱。

布什的支持率比辩论前赢得了一两个百分点(盖洛普的测验则说布什赢得了5个百分点)。戈尔“赢得了辩论,失掉了支持”。也许是为了纠正第一场辩论的傲慢,在南卡罗来纳州的第二场辩论中,戈尔显得萎缩不堪(事后有人在网上讽刺说戈尔在辩论前吸了大麻,满脑子各种鲸鱼的叫声,因而心不在焉),与他平时咄咄逼人的风格迥然不同;而布什气定神闲、泰然自若、应答自如,俨然一副总统相。

一般认为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举行的第三场辩论中两人不分伯仲。

在投票前一天,选举形势仍然不明朗。虽然从预选开始,不断有人预测:

2000年大选将十分激烈、双方的得票率十分接近;但在选举过程中的一些变化不断让人产生历史联想。

民主党代表大会后,由于利伯曼的加盟及民主党代表大会上戈尔的人民党主义的讲话,以及民主党对布什的“德州奇迹”及切尼的攻击,戈尔的民意支持率在民主党代表大会后一度赶上并超过布什,这种景象使人联想到1988年的大选:民主党候选人马萨诸塞州州长杜卡基斯一路领先共和党候选人副总统老布什,但由于老布什对杜卡基斯所谓的“麻州奇迹”的攻击,特别是攻击性的广告“威廉·霍顿”,老布什的支持率在共和党代表大会后首次超过杜卡基斯并一直保持着这种领先地位直到最,老布什最后击败马萨诸塞州州长杜卡基斯。

政治学家一度以为2000年大选将重演1988年的一幕。

而早些时候,有政治学家用数学模型也预测,戈尔将赢得2000年的总统选举。

理由是:

(1)与1988年相仿,在职总统的政策很受欢迎,对在职总统的支持率也比较高(与同期的里根总统相比);

(2)今年的经济形势很好,这也有利于执政党的候选人,而不利于在野党的挑战者;

(3)作为副总统的戈尔参与了克林顿政府的不少决策,如环境政策,美国对南斯拉夫的政策,并且论资历(戈尔当过国会众议员、两届参议员、两届副总统)、经验、学识、智力水平,戈尔都明显胜过布什;

(4)舆论调查显示,2000年选民最关心的议题主要是民主党的领域、如教育、医疗照顾、社会保障、环境问题,而共和党的长项即减税和防务、外交并不是最重要的议题。但这种联想很快就被事实证明是不合适的。

(5)布什在一个星期(10月初)的时间里“起死回生”,不仅将支持率扳平,且在第一场总统辩论后又恢复原来保持的领先地位,尽管是在误差范围内的领先。

于是人们又将2000年大选与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的选举相提并论,在那一场悬殊极小的选举中,肯尼迪的选民票得票率仅仅比尼克松多0.2个百分点。

(6)由于布什占优势的州大多是一些选举人票较少的小州,而戈尔占优势的州大多是一些选举人票多的大州;但布什笃定取胜的州有27个,而戈尔能够把握的才有12个。

这样,在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下,可能出现1888年大选的景象:

获得选民票最多的没有获得多数选举人票,而获得选举人票多数的候选人却没有获得多数的选民票,也就是一个候选人获得多数选民票,另一个候选人获得多数选举人票。

历史上这种情况共出现过3次(1824、1876、1888),只不过事前多数的设想是:戈尔会获得多数选举人票,而布什会获得多数的选民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0 阅读:3
雪莲果说历史

雪莲果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