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刘秀打天下比刘邦更难?都不是一个层面的战局

嘉林读书的 2024-12-26 11:57:12

前言

真正的霸业,往往诞生在最绝望的时刻。西汉末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多方混战在中原大地上演。

11位野心家同时称帝,数百路诸侯割据一方,战火遍及九州。三十六岁的刘秀,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乱世:十八路诸侯、四十二个割据势力、八十万赤眉军、六十万公孙述部、三十万隗嚣军。

他的对手包括宗室、功臣、义军、地方豪强,甚至还有自己的族弟。他的地盘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军队数量还不及对手的十分之一。

在这场混战中,刘秀要同时应对赤眉军、隗嚣、彭宠等数十个强敌,仅他亲自参与的大小战役就超过200场。这是一场远比楚汉之争更残酷的天下争霸。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必败的局面,他用了十四年时间,打赢了一场"不可能赢的战争"。

为什么说刘秀打天下比刘邦难?为什么在更艰难的环境下,刘秀反而比刘邦做得更好?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帝王之术?

第一章:一州一帝,十一位皇帝的混战棋局

汉末天下,宛如一盘散落的棋子。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时,面对的是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割据版图:梁王刘永在睢阳称帝,真定王刘扬在河北蠢蠢欲动,彭宠在幽州自立,赤眉军拥立刘盆子在关中称帝,隗嚣在陇西割据,还有延岑、刘嘉等诸多势力虎视眈眈。

这哪里是楚汉争霸那样简单的两军对垒?分明是一盘错综复杂的多方混战。刘邦打天下时,眼前就一个项羽,打赢他就天下归一。可刘秀呢?光是称帝的就有十一路诸侯,更别提大大小小数百股割据势力。这就像下围棋,东南西北到处都要落子,一步走错,可能全盘皆输。

睢阳的刘永不是好对付的主。他是西汉梁王之子,根正苗红,手下更有董宪、张步、佼强等人结成联盟,把持着整个东方。刘秀刚在洛阳坐稳,就得面对这个近在咫尺的劲敌。

幽州的彭宠也不是善茬。这位当年跟随刘秀起义的老部下,眼看自己的三个手下吴汉、王梁、景丹都当上了三公,心里不平衡了。手握盐铁之利,率领突骑强兵,一转眼就占据了幽州东部。

关中的情况更是乱成一锅粥。赤眉军、邓禹、刘嘉、延岑四方势力在这块龙兴之地上反复争夺。赤眉军烧了长安,邓禹几次进攻都铩羽而归。刘秀派去的得力干将,在这个战场上一个个栽了跟头。

更让刘秀头疼的是,这些割据势力之间还经常勾连联合。你打这边,那边就趁虚而入;你去收拾那个,这个又蹦出来捣乱。这哪像当年刘邦和项羽,就是一对一的较量?分明是在下十几盘棋,每一盘都要兼顾,每一步都要思虑周全。

有意思的是,这些割据诸侯中,有不少还是刘氏宗亲。比如睢阳的刘永是梁王之后,真定的刘扬是刘秀的族弟,汉中的刘嘉更是从小和刘秀一起长大的族兄。这些血亲骨肉之间的争斗,比外人打仗更加棘手。你说狠下心来打吧,伤了宗族和气;心慈手软吧,又容易授人以柄。

看看刘邦当年多省事。他跟项羽打,那叫楚汉相争;他和韩信、彭越闹矛盾,那叫君臣之别。可刘秀呢?打来打去都是自家人,这才是最难处理的。

更别说各路诸侯的实力此消彼长,联盟此分此合。今天的朋友明天就可能成为敌人,昨天的敌人转眼又打着投降的旗号来了。这种局势,考验的不只是军事实力,更是一个统帅的全局眼光和权衡之术。

这么复杂的局面,难怪后人评价:"光武匹夫徒手而得天下,其难有甚于高祖。"这评价一点不夸张。面对这样的多方混战,刘秀能最终统一天下,靠的可不只是运气和武力,更是高超的统筹之术和过人的战略眼光。

论打天下难易,光是这个开局,刘秀就比刘邦难上十倍不止。这还只是开始,更艰难的挑战还在后头。刘秀将如何走出这个复杂的迷局?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二章:流民之祸:比项羽更可怕的赤眉军

项羽再凶残,也不过是烧了阿房宫,可赤眉军倒好,直接把整个长安城付之一炬。看着这座千年帝都化为灰烬,他们还在哈哈大笑:"反正带不走,干脆一把火烧了,免得想起来闹心!"

这帮流民军到底有多可怕?建武二年正月,他们像蝗虫过境一般,短短四个月就把长安城吃成了空城。宫女们在皇宫里挖草根、扒树皮充饥,饿死后就地掩埋,皇宫里到处是坟头。你说项羽军队再凶,好歹还知道维护秩序,可赤眉军完全就是一群不讲规矩的疯子。

更令人发指的是赤眉军挖皇陵的行径。他们不仅洗劫西汉诸帝陵墓中的珍宝,还对死去的皇后妃嫔进行羞辱。连死后六十多年的吕后尸体都不放过,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项羽听了都得直摇头。

赤眉军为何如此疯狂?他们多是来自徐州琅琊郡莒县的流民,信奉城阳景王刘章为神明。你说他们是替城阳景王报仇?可城阳景王都死了两百年了。他们打着替祖宗报仇的旗号,实际上不过是在泄私愤,发泄被压迫的怨恨。

这样的敌人最难对付。他们不要脸面,不讲规矩,不怕死亡,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抢。抢完这个地方抢那个地方,抢完这座城抢那座城。你跟他们讲道理?他们根本不听。你跟他们谈条件?他们压根不守信用。

刘秀的大将邓禹就在赤眉军手上吃尽了苦头。邓禹是个讲究人,带兵最重规矩,最重礼仪。可这种正规军的打法在赤眉军面前完全不管用。赤眉军就像一群野狼,今天在这里,明天就跑到那里,打不过就跑,有便宜就占,根本不按常理出牌。

更要命的是,这帮流民军战斗力还特别强。饿狼比膘肥的猎犬更凶猛,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赤眉军号称百万,虽然夸张,但至少也有几十万人。这些人不怕死,因为活着还不如死了好。他们战斗起来特别拼命,因为抢了才有饭吃。

刘秀很快看出了对付赤眉军的关键:不能跟他们硬碰硬,得用围棋的打法。什么意思?就是把他们困在一个地方,断绝他们的粮道,让他们无处可抢,自然就会不攻自破。

果然,赤眉军在长安吃光抢光后,不得不往陇西找出路。结果遇到隗嚣的阻击,损失惨重,又遇上大雪封山,冻死了一半人。这帮只知道抢金银珠宝的家伙,连保暖的衣服都没准备,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刘秀对付赤眉军的策略,跟刘邦对付项羽完全不同。刘邦是正面决战,以正规军对正规军。而刘秀是以正规军对付流寇,要的就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你抢你的,我守我的,看谁能耗得过谁。

这种打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邓禹就是输在这一点上,他总想着速战速决,结果每次都吃亏。刘秀多次告诫他:"赤眉军不是项羽军队,不能用对付项羽的办法对付他们。"

这就是为什么说刘秀比刘邦难。刘邦打仗有套路可循,大家都遵守某种"游戏规则"。可刘秀面对的是一群不讲规则的亡命徒,这才是最难对付的。就像下棋,对手不按规则走,你还怎么下?

最终,赤眉军在进退维谷中自行瓦解。这告诉我们,对付无序的敌人,有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有序,以不变应万变。这种智慧,恐怕是刘邦拍马也赶不上的。

第三章:家族纷争:刘氏宗亲的权力之争

打天下最难的,莫过于和自家人打仗。刘邦打项羽,那叫敌我分明;刘秀打宗亲,那叫骨肉相残。这滋味,只有老刘家的人才懂。

看看刘秀要面对的都是些什么人?真定王刘扬是他的族弟,汉中王刘嘉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睢阳的刘永是西汉梁王之后,赤眉军拥立的刘盆子是齐王一脉。这哪是打仗?分明是一场大型的刘氏家族内讧。

刘扬的事最让刘秀伤脑筋。这位族弟早年跟着刘秀起兵,出生入死,立下不少功劳。可是当刘秀当上皇帝后,刘扬觉得自己受了冷落,心里不是滋味。你说刘秀能怎么办?重用他吧,其他功臣有意见;不重用吧,他又要觉得寒心。

最后刘扬沉不住气,想要勾结盗贼谋反。刘秀派刘扬的外甥耿纯去请他吃饭,席间把刘扬兄弟全都拿下。可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最后刘秀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诛杀刘扬,但立他的儿子刘得为真定王。这就是对付宗亲的难处,杀一个要安抚一群。

再说汉中王刘嘉。这位可是刘秀的发小,从小一直在刘秀父亲膝下长大。更始政权时期,刘嘉在汉中聚众数十万,兵强马壮。按理说,这是刘秀最该拉拢的力量。可偏偏刘嘉的丞相李宝跋扈无礼,被邓禹一怒之下给杀了。

你看这事闹的。一个李宝,把刘氏两个宗亲给弄翻了。刘秀知道后,写信给刘嘉说:"孝孙(刘嘉字)素谨善,少且亲爱,当是长安轻薄儿误之耳。"这话说得多有水平?既给刘嘉台阶下,又点出问题在李宝,还顺带着批评了一下长安的风气。

可见刘秀对待宗亲,讲究的是恩威并施。杀刘扬是"威",立刘得是"恩";批评李宝是"威",体谅刘嘉是"恩"。这种平衡之术,刘邦就差远了。刘邦对待功臣是一刀切,该杀就杀;刘秀对待宗亲却是处处留情,能和则和。

最有意思的是赤眉军拥立的刘盆子。这位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人,算是齐王一脉。当年城阳景王和吕后有过节,结果赤眉军攻入长安后,连吕后的陵墓都不放过,说是替城阳景王报仇。你说这是造反?这分明是在演家族恩怨剧。

对付这样的宗室之争,刘秀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该争的争,该让的让,关键是要把握好火候。比如他不跟刘盆子计较正统问题,因为知道赤眉军才是真正的威胁;他给刘嘉体面,因为知道汉中军队的重要性;他杀刘扬立刘得,因为知道河北局势的复杂性。

这就跟刘邦不一样了。刘邦是得了天下就急着分封功臣,结果弄得功臣之间矛盾重重。刘秀是先稳住宗亲,让大家觉得有盼头,然后慢慢理顺关系。这需要多少耐心和智慧?

有意思的是,刘秀处理宗族矛盾的手法,跟他平定天下的策略如出一辙。不急于一时,不拘于一地,讲究的是以柔克刚,以和为贵。这种"家族式"的统治艺术,或许正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

当年项羽杀义帝,天下人都说他不仁不义。可刘秀在处理宗族矛盾时,却很少被人诟病。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在这一点上,他确实比刘邦高明得多。

这么看来,刘秀打天下比刘邦难,不仅是敌人多,更因为敌人里有太多自家人。打仗可以不讲情面,可打自家人,总得留几分余地。这份难处,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

第四章:谋臣良将:刘秀的人才困境

刘邦何其幸运,左有萧何、张良运筹帷幄,右有韩信、彭越冲锋陷阵。可刘秀呢?邓禹在关中畏首畏尾,吴汉在南阳烧杀抢掠,连最得力的岑彭对付邓奉时也一筹莫展。

你说这些人是庸才吗?那倒不是。邓禹精通礼制,是个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吴汉带着幽州突骑,横扫中原无敌手;岑彭更是南阳名士,治军有方,秋毫无犯。可问题就出在这里:他们都是专才,不是全才。

拿邓禹来说。他在洛阳主持礼仪政务,出类拔萃;可到了关中打仗,就成了个瞻前顾后的老夫子。赤眉军在长安肆虐,他不敢打;延岑势力来犯,他又避其锋芒。好不容易等到赤眉主力出击,他觉得机会来了,结果反被赤眉残兵打得落花流水。

这种情况搁在刘邦时期能想象吗?韩信带兵,从来都是要么不打,要么就打出一个漂亮仗。萧何治政,也是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可刘秀手下这些人,都是"差不多先生",谁都不是很差,但也谁都不是特别好。

吴汉就更有意思了。这位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在幽州作战所向披靡,可到了南阳却变了个人似的。他手下的幽州兵不懂约束,在南阳四处抢掠,把刘秀的老家给祸害惨了。搞得邓奉一怒之下揭竿而起,连朱祐这样的名将都被活捉了。

刘秀对这些将领的毛病,看得明白,却又不得不用。为什么?因为实在没得挑。这些人好歹还算忠心,起码不会背叛。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光是这一点就很难得了。

看看岑彭多纠结。他在南方打仗,讲究秋毫不犯,结果打起仗来束手束脚。对付邓奉这样的地方豪强,你太讲规矩反而吃亏。可你说他不对吗?他这么做确实赢得了百姓的支持。这就是人才的两难:有本事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可这一套未必适合所有场合。

刘秀怎么办?他想出了个绝妙的办法:因人制宜,人尽其才。邓禹不会打仗?那就让他搞政治。吴汉带兵太野?那就把他调去打流寇。岑彭太规矩?那就让他去收拾需要讲规矩的地方。

你看刘秀多高明。他不像刘邦,动不动就把能臣干掉。他是把每个人都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这叫什么?这叫"以其昏昏,使其昭昭"。你有这个毛病,我就让你去干不会犯这个毛病的事。

从这个角度看,邓禹在关中的失败,与其说是他的无能,不如说是用人不当。关中这个地方,需要的是冯异那样的将才,而不是邓禹这样的文官。刘秀后来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把冯异调去了关中,情况立刻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刘秀比刘邦难的地方。刘邦手下都是全才,用谁都行。刘秀手下都是专才,得费尽心思去摆布。你说刘邦用人,那是驾驭猛虎;刘秀用人,那是养护盆景,得细心伺候着。

更让人佩服的是,刘秀愣是用这些"不那么出色"的人才,打下了一个比刘邦还要大的江山。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用人之道,不在于用多厉害的人,而在于把人用到多对的地方。

这个道理,估计连刘邦也得服气。毕竟,成大事者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懂得扬长避短、因材施用的智慧。

第五章:多线作战:环形包围中的生死博弈

建武二年,这是刘秀最难熬的一年。南有公孙述称帝,北有彭宠作乱,东有刘永割据,西有赤眉军肆虐,中原腹地还有各路诸侯蠢蠢欲动。这就像是一盘围棋,黑子白子杂陈,哪边都可能被吃掉。

来看看这一年刘秀是怎么应付的。正月,赤眉军占领长安,邓禹在关中节节败退。二月,彭宠在幽州叛乱,控制了整个河北。三月,张步在东海起兵勤王,声称要替更始帝报仇。四月,隗嚣在陇西按兵不动,坐观其变。这仗怎么打?

刘邦打天下容易,就一个项羽,集中全力对付就是了。可刘秀呢?派兵去打赤眉军,彭宠就会乘虚而入;全力对付彭宠,关中就会丢失;想收拾张步,又怕隗嚣坐大。这就像是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最要命的是资源调配问题。刘秀手里就那么点兵力,要应付四面八方的威胁。派邓禹去打关中,结果力量不够,打不过赤眉军。调吴汉去打南阳,又把河北防线露出了破绽。这种资源的困局,是刘邦从未遇到过的。

刘秀想出了个绝妙的办法: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意思?就是把洛阳作为中心,像下围棋一样经营根本之地。你们爱怎么闹怎么闹,我先把自己的基本盘守住。这就是著名的"守株待兔"战略。

这个战略看似被动,实则高明。比如对付赤眉军,刘秀不跟他们硬拼,而是断绝他们的粮道,让他们自己内耗。对付彭宠,也是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等他军心涣散。这种以守为攻的打法,比刘邦的硬碰硬高明多了。

再看资源分配。刘秀把最精锐的部队留在洛阳周边,保证中央政权的稳定。其他地方就因地制宜:关中以收复长安为目标,河北以分化瓦解为主,东部以拉拢招降为要。每个战场都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不贪功冒进。

这种多线作战的艺术,体现在每个细节上。比如他让岑彭在南阳休养生息,等邓奉起兵时有充足的兵力;又让吴汉在幽州屯田,为将来收复河北做准备。这哪是在打仗?简直是在下一盘大棋。

最精彩的是刘秀处理各路诸侯的手法。对赤眉军,他采取隔离政策,不让他们和其他势力联合。对隗嚣,他则采取怀柔政策,表面上承认他的地位。对张步,更是以招降为主,避免过多消耗。这种因敌制宜的策略,刘邦是拍马也赶不上的。

建武二年的多线作战,最终以刘秀的全面胜利告终。赤眉军在长安自取灭亡,彭宠被部下杀死,张步主动投降,隗嚣也渐渐失去影响力。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统帅之才,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全局的把握。

这就是刘秀比刘邦高明的地方。刘邦打仗是直来直去,赢了就是赢,输了就是输。刘秀打仗是纵横捭阖,输了也能转化为胜,赢了还要考虑后续。这种战略眼光,才是真正的帝王之术。

从建武二年的多线作战来看,刘秀确实比刘邦强。不是因为他比刘邦勇猛,而是因为他比刘邦更懂得统筹全局。在这一点上,他不仅超越了刘邦,也超越了后世很多开国皇帝。

第六章:民心向背:一场比军事更重要的战争

南阳之变,给刘秀上了一堂沉痛的民心课。吴汉带着幽州骑兵长驱直入,本以为手到擒来,结果却闹出了大乱子。为什么?就因为这帮北方兵不懂规矩,在南阳四处抢掠,把刘秀的老家给祸害惨了。

这事比打败仗还要命。南阳是刘秀的根基所在,是他起兵的地方,老百姓都是看着他长大的。现在好了,他的军队反倒成了祸害,这让南阳父老怎么想?这跟刘邦时期完全不同。刘邦打仗,是楚汉之分,敌我分明。可刘秀这边,分的是乡亲之情。

邓奉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这位南阳豪强,平日里和刘秀家就有交情。他看不下去吴汉的所作所为,干脆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南阳父老纷纷响应。连朱祐这样的名将都在围剿中被活捉了,可见民心一失,军事优势就荡然无存。

刘邦打天下的时候,老百姓就两个选择:跟楚还是跟汉。可刘秀这边,选择太多了。你对百姓不好,人家可以投奔刘永,可以跟随邓奉,甚至可以加入赤眉军。这才是最要命的:不是敌人太强,而是民心太难把握。

刘秀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即调走了吴汉,派岑彭接管南阳战事。为什么选岑彭?因为这人最讲规矩,带兵秋毫不犯。你看他进驻南阳的第一件事,就是约束军纪,严禁扰民。

更高明的是刘秀的"以民制敌"之策。他不直接讨伐邓奉,而是先安抚百姓。让岑彭带着军队去修桥补路,帮助百姓耕种,甚至还派人探访伤残军人的家属。这一招绝妙:你邓奉不是靠民心起家的吗?我就从民心上把你的根基给挖了。

这种做法收效显著。南阳父老渐渐发现,刘秀的军队变了,不再是那支横行霸道的队伍了。岑彭更是以身作则,经常和百姓同吃同住,打成一片。这就跟刘邦时期不一样了。刘邦是靠"约法三章"收买民心,简单粗暴。刘秀这边,要的是细水长流的经营。

最有意思的是刘秀对待邓奉的态度。他不把邓奉当叛贼,而是说:"奉本是义士,只是被人误导了。"这话传到南阳,立即引起共鸣。是啊,邓奉起兵不就是因为看不惯吴汉的暴行吗?现在吴汉走了,岑彭又这么爱民,还有什么好打的?

这就看出刘秀的高明之处。他懂得,打赢了民心,就等于打赢了战争的一半。南阳之变后,他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爱民政策:减免赋税、救济灾民、约束军纪。这些措施,比任何军事胜利都管用。

跟刘邦比起来,刘秀在民心工作上下的功夫要深得多。刘邦靠的是推翻秦朝的大义名分,只要不比秦朝差就行。可刘秀面临的是群雄割据,每个诸侯都在争夺民心,容不得半点马虎。

从南阳之变可以看出,真正的统一不在于占领多少城池,而在于赢得多少民心。吴汉再勇猛,打下的地盘也不如岑彭用民心换来的稳固。这个道理,恐怕连刘邦也得甘拜下风。

这就是为什么说刘秀比刘邦难。刘邦只要打败项羽,天下就归心了。可刘秀要面对的是无数个"项羽",每一个都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争取民心。这种考验,不是单纯的军事实力能解决的。

南阳之变给后世留下的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个真理,在群雄割据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而刘秀,无疑是这个真理最好的践行者。

第七章:胜在谋略:刘秀的整体战略思维

如果说刘邦打天下像下象棋,那刘秀就是在下围棋。象棋讲究的是对决,一招制敌;围棋比的是大局,重在布势。这个比喻,最能说明刘秀和刘邦的不同。

看看刘秀是怎么布局的。他把洛阳当作中心点,像下围棋一样往外扩张势力。先是确保根据地的稳固,然后才考虑蚕食周边。这就跟下围棋一样,先占角、补眼,然后再图谋中腹。

最精彩的是他处理各方势力的手法。对待赤眉军,他不急于决战,而是让他们在长安自生自灭;对付公孙述,他也不贸然南下,而是等待时机;至于隗嚣、彭宠这些地方势力,更是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这哪像刘邦?刘邦见了项羽就想拼个你死我活。

刘秀的战略眼光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他在幽州屯田,为什么?因为知道河北迟早要打;在南阳休养生息,为什么?因为预见到邓奉可能会反;在关中部署冯异,为什么?因为料到隗嚣不会善终。这种未雨绸缪的本事,刘邦就差远了。

有意思的是刘秀处理敌我关系的方式。他不把敌人往死里打,而是给对手留条活路。降了的赤眉军,他安置在洛阳;投降的张步,他封为齐王;就连背叛过的刘永,他也给了体面。这就跟下围棋一样,不是非得吃子,有时候把对方围住也是好棋。

这种大局观在对待功臣上也很明显。刘邦是得了天下就开始削藩,结果弄得功臣人心惶惶。刘秀呢?他让邓禹、吴汉这些元勋各据一方,互相牵制,却又不失平衡。这就像围棋中的"双活",看似对立,实则和谐。

最高明的是刘秀处理战局的节奏感。他从不急于求成,而是讲究水到渠成。比如平定河北,他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就是要等彭宠自己出问题;收服关中,也是等隗嚣内部先乱起来。这种耐心,刘邦就完全没有。

这里面有个很深的道理:统一天下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整体的平衡。就像围棋,有时候为了大局可以舍弃一些棋子。刘秀深谙此道,所以他能在看似劣势的情况下,慢慢扭转局面。

再看刘秀对待民心的策略。他不是靠武力压服,而是通过政策感化。在南阳用岑彭安抚民心,在河北用屯田政策稳定局势,在关中用宽松政策笼络人心。这种"以柔克刚"的手法,比刘邦的简单粗暴高明多了。

最终,刘秀能够统一天下,关键就在于他的整体战略思维。他懂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与其强行统一,不如顺势而为。这种"顺势"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帝王之术。

比如他对待关中的态度。不急着收复长安,而是等赤眉军自己完蛋;不急着征服隗嚣,而是等他自己出问题。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刘邦是想都想不到的。

再看他平定河北的手法。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通过屯田政策、招抚政策,慢慢消化。这种"以柔克刚"的战略,才是真正高明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看,刘秀确实比刘邦强。不是因为他比刘邦能打,而是因为他比刘邦更懂得运筹帷幄。这种统筹全局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帝王之术。

所以说,刘秀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用围棋的思维统一了天下,这比刘邦的象棋战术高明得多。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更艰难的环境下,取得比刘邦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后汉书》,范晔著

2.《资治通鉴》,司马光著

3.《群雄割据与军阀混战:东汉建国之路》,阎步克著

4.《光武中兴研究》,吕思勉著

5.《东汉政治与文化》,余英时著

0 阅读:6
嘉林读书的

嘉林读书的

积极向上;爱学习;爱思考;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