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出土1300多年金棺,被一蝴蝶结难住,专家打开后发现了啥

历史海大富 2024-11-17 04:48:11

龙泉寺蓄水池的意外惊喜

2008年5月,龙泉寺的院方开始着手在三大士殿东侧的山坡台地进行新蓄水池的建设工作,在初步的地面挖掘工作中,施工队意外发现了一些异常的石制构件。这些看似普通的石门和石条深埋在土中,部分石条上的蚀刻图案依稀可辨,显然这不是现代的材料。

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施工队长的注意,他们停止了进一步的挖掘,并报告了此情况。太山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接到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进行初步勘查。他们认为这些石制构件可能是重要文物,于是决定上报更高级别的文物保护部门。

消息很快传到了山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在对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之后,国家级文物保护部门批准了一项抢救性考古发掘计划。为此,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太山文物管理所组成了一个联合考古队,负责这次发掘任务。

考古队伍在夏季开始正式的挖掘工作。他们在现场搭建了临时的遮阳棚和工作区,确保能系统地进行挖掘和记录。队员们配备了专业的考古工具,如小铲、刷子、尺和相机等,每发现一件文物或文物碎片,都会进行编号、测量、拍照和详细记录。

随着挖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石制构件被发现。这些构件中不乏有精细的雕刻,似乎是某个古代建筑的一部分。考古队在清理土壤的同时,对发现的每一个部分进行了仔细的检查,以确定它们的用途和来历。

挖掘工作一直持续到深冬,气温的下降给考古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保护文物不受冻害和加快工作进度,考古队不得不采用更多的加热设备和保护措施。此外,由于挖掘深入到了更深的地层,考古队还发现了更多的遗迹,包括一个可能的塔座基础和隐约可见的建筑结构,这些都表明该地点可能曾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或文化场所。

在进一步挖掘塔座下方时,考古人员渐渐揭开了一个封闭的地宫。地宫入口狭窄,但在多日的精细清理和开掘后,地宫的轮廓逐渐显露。队员们进入地宫内部,发现其整体构造相当完整,尽管历经岁月,但其石壁和地砖依然保留了原始的纹理。大家在地宫中央的地面上发现了一座安置得十分稳妥的方形石函。

这座石函厚实古朴,外观简单却沉稳庄重。考古队员们缓慢而细致地清理石函周围的泥土,将积尘一点点抹去,逐步显现出石函的完整外形。打开石函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木椁的残片。这些木椁片虽然有些腐损,但仍清晰可辨,散落在石函内。

鎏金铜椁

考古团队在仔细处理了散落在石函中的木椁片之后,集中精力于一件非常特别的文物——鎏金铜椁。这件铜椁放置在精工雕琢的鎏金铜质须弥座上,座底圆滑,周围装饰有深意的宗教图案,如佛足以及东方神话中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与玄武。

铜椁的表面工艺精美,每一块鎏金铜片都经过了精细的打磨和嵌入。工艺师们在制作时必定花费了极大的心思与精力,以确保每个细节的完美呈现。铜椁壁上的每一块铜片都不厚于0.2毫米,它们精确地嵌入在设计好的槽口中,每一处镶嵌都无比精准,没有任何走样。

在确认周围环境稳定,且所有记录工具就绪后,考古队员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推开铜椁的盖子。盖子缓缓移开的一瞬间,铜椁内部的景象展现在众人眼前:原来在这鎏金铜椁之中,安放着一个更小的银制棺椁。这银椁体型虽小,却比外部的铜椁更为精致,每一处都透着巧夺天工的设计。银椁的整体造型精巧,尺寸仅为铜椁的一半左右,约13厘米长、6厘米宽、7厘米高,其表面雕刻着许多精美的图案和花纹,与外部的铜椁装饰风格相呼应。

这件银椁的表面被一条绸带严密地包裹住,绸带从底部一直缠绕到表面,固定得非常紧密。绸带的纹路已然模糊,但能看出它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缠绕。这让考古人员犯了难,因为直接打开银椁的话,势必会损害到绸带,而这条绸带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连续的惊喜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考古团队在绸带上找到了一个小小的腐蚀点。这个腐蚀点成为解开绸带的突破口。考古队员缓慢地沿着这个点逐步揭开绸带,将它小心地从银椁表面一点一点地解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考古人员时刻保持专注,小心调整手中的工具和绳索角度,确保绸带在移除时不会受到任何损伤。最终,绸带被完整地取下。

当绸带被妥善保存后,银椁的盖子便被缓缓打开。盖子刚一移开,大家便被银椁内部的景象震撼住了:在银椁之中,安放着一个更为小巧的金椁。这个金椁仅有银椁的一半大小,做工更显得精致而细腻。金椁的外表装饰和雕刻设计与银椁相呼应,似乎是这层层棺椁的终极保护者。然而,与银椁不同的是,金椁的表面也被一条精致的绸带缠绕着,这条绸带略带光泽,上面打着一个美观的蝴蝶结。考古队员仔细观察蝴蝶结的形状和绸带的材质,发现金椁上的绸带更为紧密地贴合在椁身表面。

由于金椁上的绸带与椁身之间的缝隙极小,考古人员尝试沿用银椁上的处理方法,却发现并不可行。相比银椁,金椁的绸带没有任何明显的腐蚀点可以入手。加之技术条件有限,任何贸然的操作都可能对这条珍贵的绸带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团队经过讨论,决定暂时搁置对金椁的进一步开封,将其整体封存,并将相关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以便后续能够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再进行处理。

2020年的突破

2020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太原的文保机构联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决定重新开启十二年前封存的金棺。此次操作前,团队对金棺的各项数据进行详细采集,包括外观尺寸、绸带的材质特征等。考古人员运用了非接触式扫描、高清成像等技术,详细记录金棺外部的所有细节。在一切准备工作妥当后,他们采用先进的显微操控设备,小心翼翼地尝试揭开金棺表面的绸带。

在显微技术的辅助下,考古人员成功地解开了绸带上的蝴蝶结,逐层将缠绕在金棺上的绸带解开,并缓慢地移除。整个过程持续了几个小时,绸带被取下后立即被放入特制的保存装置中。随着绸带的移除,金棺的盖子被缓缓推开,盖子的每一次移动都经过谨慎操作,确保不会影响内部的物品。

金棺的盖子揭开后,众人目光集中在金棺内部,只见一对精美的双重锦囊静静地躺在其中。这对锦囊色彩艳丽,织工精美,锦囊表面的花纹和图案依旧清晰。考古团队借助显微技术对锦囊进行表面检测,确认其安全后,缓缓将其取出,放置在干净的工作台上。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双重锦囊被逐层打开。锦囊的第一层内,呈现出更加精细的纹理和花纹,甚至能清晰辨认出几何图案和花卉图案,显示出丰富的装饰细节。继续深入清理后,第二层锦囊被缓缓打开,团队终于见到了其中最珍贵的物品——23粒佛舍利。

专家们随即对这些舍利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其中一些舍利有着细小的裂纹和磨损,可能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舍利的材质与质地同样引起了考古团队的注意,部分舍利带有微微的透明感,颜色从乳白到浅褐不一,显示出不同的成分和年代。

接下来,文保机构安排了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对舍利进行了无损检测和成分分析,试图进一步了解这些佛舍利的来源和成分构成。舍利的检测结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些舍利的成分表明,它们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印证了龙泉寺与佛教早期传播路线的关联。

在武周时期,佛教文化经历了一次空前的繁荣。在那个时代,全国范围内寺庙林立,佛教艺术如雕刻和建筑达到了顶峰,龙门石窟等地成为流传千古的佛教圣地。特别是在山西,这种宗教热潮尤为显著,不仅因为这里信仰浓厚,还因为这里是武则天的故乡,并州。

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武则天在她的统治下极力推广佛教。她本人也多次回到家乡山西,进行宗教朝拜。她特别钟爱的两个朝圣地点是蒙山大佛和龙山童子寺,这两处都位于龙泉寺附近。蒙山大佛闻名遐迩,雕塑壮观,吸引了无数朝圣者。而龙山童子寺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备受推崇。

太原,作为这一地区的中心,自然成为佛教活动的热点。寺庙里的法会不断,香火鼎盛,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信徒和僧侣。正是在这样一个佛教盛行的背景下,太原地区的一些寺庙中便有了珍贵的文物被密封保存,如金棺和银椁,内中多半安放的是佛舍利。

参考资料:龙泉寺塔基金棺银椁:罕见的唐代佛道交融例证|访古

0 阅读:14

历史海大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