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可如今上海的民政局门口,多的是揣着结婚证却像签租房合同的年轻人。房子均价6万/㎡的魔都,一场体面婚礼要烧掉普通白领两年工资,更别提动辄30万起步的彩礼。当"有情饮水饱"变成"没钱别结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干婚"——不办酒席、不买婚戒、不度蜜月,就像两个合租室友顺手领了张结婚证。这不禁让人想问:当婚姻沦为应付KPI的"人生任务",我们到底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制造更大的问题?
见过凌晨两点陆家嘴的写字楼吗?那些刚加完班的年轻人,手机里可能还躺着父母第八次催婚语音。他们不是不想爱,是实在爱不起——约会要时间,恋爱要精力,结婚要钞票,可这些恰恰是当代年轻人最缺的三样东西。于是"干婚"成了最优解:两个被生活压弯腰的人,像超市临期商品般凑单打折,用最短路径完成"结婚"这个人生复选框。
在静安区某相亲角,中介王阿姨的账本算得门儿清:"去年经手的52对,有19对直接'干婚'。有个男孩说得实在:'阿姨,我月薪两万,可每月房贷一万八,实在演不起偶像剧'。"这些新人往往吃顿火锅就敲定终身,领证当天各自回公司加班。婚后生活堪比精算师:房贷按收入比例分摊,家务活排班表贴在冰箱,连避孕套都AA购买。某婚恋平台数据显示,上海"经济型婚姻"咨询量三年涨了370%,其中67%的95后明确表示"可以不要爱情基础"。
更扎心的是,很多"干婚"夫妻活得比合租室友还生分。徐汇区的小夫妻阿杰和晓雯,结婚三年仍分被窝睡,微信聊天记录全是"物业费已转""你妈生日礼物买好了"。有次阿杰急性阑尾炎住院,晓雯在病房外边改PPT边等手术签字,护士还以为她是来代班的同事。这种婚姻就像被掏空的螃蟹壳,看着是个完整家庭,内里早已没了鲜活的滋味。
但你以为"干婚"只是穷人的无奈?陆家嘴投行高管林先生的故事更讽刺。他和妻子住着2000万的豪宅,却要精确计算谁多用了保姆两小时。有次妻子忘关浴缸水龙头,林先生直接发来《房屋使用守则》修订版,新增条款包括"浪费水资源每次罚款500元"。当婚姻变成股份制公司,再多的钱也填不满感情的窟窿。
婚姻本该是深夜加班时留的那盏灯,现在却成了房产证上冷冰冰的名字。我们发明了"干婚"这么聪明的解法,却忘了婚姻从来不是数学题。当年轻人说"先结婚再培养感情"时,像极了买健身卡安慰自己"总会去锻炼"——那些省掉的婚礼流程、跳过的恋爱步骤,最终都会变成婚姻里的高利贷。
或许该听听那个在迪士尼办裸婚的90后姑娘说的话:"我们穷得只买得起爱情,结果发现这才是最贵的奢侈品。"在这个扫码就能买菜的时代,或许真正的叛逆不是不结婚,而是敢像老一辈那样,笨拙地、不计成本地去爱一场。毕竟,AA制能算出生活成本,但永远算不出——当你半夜胃痛时,那个一边骂你贪吃一边煮粥的人,到底该分摊多少钱?
对于“干婚”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