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传教士帕莱福在其《鞑靼征服中国史》中这样写道——
南方诸省的中国人,他们在亚洲居民中是最软弱的无力的,这些省份长期享有和平安宁,百姓骄气,很少习武,所以灭亡。这对其他国家也是一个警示。在有关这几个省的历史记载中,几个世纪没有提到战争。这些人毫不操练,歌舞升平,他们干尽坏事,不知廉耻,不知悔改,无能防止骚乱,因为他们只顾生活享受,不敬神,无信仰,无节制地纵情于声色。……男人总是手不离扇,像别国的妇女。无论他们在家里,还是在出访,他们都带扇子,甚至老百姓也如此。
春秋战国至秦汉,吾华还是一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热土。天苍苍,野茫茫,到处都是仗剑四顾、慷慨捐生的死士。太史公二千年前笔下的易水之歌,至今击人耳鼓,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男人崇尚的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不惮江河之险,不畏斧钺之诛,仰啸弹铗而去,四海为家而行。当年的豪言:“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绝非今天小白脸政治家哗众取宠的空话,而是一诺千金的玉石之言。 那年月,中国男人都为保家卫国献身而感到无限荣光。
帕莱福又说:
不过可信的是,造成中华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还不是这种太平思想和百姓的软弱,而是这个民族重文轻武。中国人着重的是只是文学与学问。而所谓学问,也不过是在古人的著作里摘章寻句胡写一通而已。一个被认为有学问的人,可以看不起二十员将军。……军事操练被轻视,人们不屑参与,只有找不到工作的可怜的农民才参军。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成了这样呢,《世说新语》记载,潘岳、卫玠、何叔平之辈,花娇粉嫩,疏眉朗目,唇红齿白,不男不女。特别是宋代以来,祖上的英风侠骨更是雪狮子向火般的迅速蜕化,秦淮风月,西子湖光,“江南妩媚,雌了男儿”。“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类的壮语消失殆尽,即使有也是光说不练,成仁取义的热血汉子很少出现,贪生怕死的降士贰臣层出不穷,这样一来,让我们的国土一而再,再而三外沦陷于外族之手,众不敌寡,城郭堕,社稷墟,饱尝亡耻。
其实,明朝末年的时候如此,元朝末年、晚清何尝不是这样呢。看当年蒙古的大漠的铮铮铁骑,满八旗的辫子兵的纵横驰骋,然而,没有过三代,便细皮嫩肉,满口娘娘腔,提笼架鸟,斗着蟋蟀,揣着蝈蝈笼,哼上青衣花旦清丽温婉的戏词儿。见到一帮农民起事的朱元璋、拿着棍棒刀钗的洪秀全等人,便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最后丢盔卸甲。就是因为一过上安稳日子,就崇尚阴柔之美,再糙再蛮的夷族,一旦闯进这暗香浮动的温柔乡里,鲜不目迷心醉,最终个个酥软了身子,也成了“温良”的一群。
还有这日本帝国主义这么弹丸之国,野蛮地侵略我们大国家,他们正是看准我们国民好这口,他们的所谓武士道精神,比起你们的男人喜欢装扮女人更强大,你看看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中日开战,国难当头。我们这些男人大老爷们在干什么呢,当红的京剧大师荀慧生,裙衩之下尚存须眉之气,冒死赴前线慰问29军,阵地上弹喉奏嗓,婉约一曲《荀灌娘》,“改男装只觉得威风浩荡,哪一个识得我美貌红妆”,令浴血奋战的官兵热血沸腾。
帕莱福的观点是说,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没有了一个国家应有的魂,也就是精神阳萎。这也是有人分析的,金朝的灭亡,是因极度沾染了汉文化中的奢迷成份,他们失去了马上民族的战斗意志。其实清朝又何尝不是呢,自从迷上了唱戏、琴棋书画等乐子事,金戈铁马的精神也就消失了。
要不挨打,只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人,才能显示出这种强大的气魄,我最敬佩的是1952年,朝鲜上甘岭一役,战争史上著名的绞肉机之战,区区弹丸之地,杀的血肉横飞,亡魂枕藉,弹指四十余日,竟有四万余众死伤于此。有黄继光邱少云这等烈士组成的15军,视死如归,甘蹈白刃,前赴后继,一战成名,重拾中国军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尊严。
帕莱福说明朝灭亡,就是全体国家缺少民族之魂,是有道理的,因此,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该出手时就出手,这种正义、正气、正当的阳光之气任何时候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