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中国汽车产业“搭便车”感到不满

尖锐热辣说企事 2025-02-02 10:16:41

作者:吴征

2025年1月27日,政客新闻网欧洲版(Politico EU)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如何试图在联网汽车专利上对欧洲施加影响》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西方汽车制造商“悄悄地”对其中国竞争对手的“搭便车”感到不满。

政客新闻网欧洲版(机器翻译)

文章围绕近期欧盟再次向世贸组织WTO在专利问题上投诉中国而展开,这次投诉的焦点是因为中国对专利的估值远低于目前的价格,因此欧盟希望停止这种情况。

虽然这次欧盟的投诉,起因是2023年11月,中国法院在OPPO v 诺基亚案中,对诺基亚的专利裁定了全球许可费率,看似主要针对手机行业。

然而,在这篇文章中,一名欧盟官员的表态,更加真实的还原了此次欧盟投诉中国的真实意图:“我们当然担心这可能会被用于其他行业”。并在随后提到了中国汽车制造商因不支付专利费而享有的不公平优势,目前西方国家的汽车制造商基本都加入了汽车专利池。

政客新闻网欧洲版(机器翻译)

这一点,和我在之前文章《欧盟再次向WTO投诉中国的第二个猜想:剑指汽车?》中的预测相符,就是目前欧盟企业与中国手机企业的专利许可基本已经完成,包括本周诺基亚宣布与传音达成专利许可等。

因此,欧盟选择在这一时点对中国发起投诉,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为了帮助欧盟企业在手机行业的许可提供帮助,更有可能是希望在例如汽车行业对中国进行施压。

而可能引发欧盟这一举动的导火索,在这篇文章中也有提及,中国的一家汽车行业协会和一所大学去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给出汽车5G许可的价格为1.17欧元到2.6欧元,这一价格不到西方汽车制造商支付给Avanci的十分之一。

政客新闻网欧洲版(机器翻译)

或许正是这一点引发了西方的担忧,以及对汽车行业不公平竞争的担忧,并且认为中国汽车制造商此举是在“搭便车”。

而更容易引发WTO规则争议的则是,这篇文章中提到,在西方看来,中国汽车制造商不支付专利费,是因为被政府告知,既不应该与西方科技公司进行单独谈判,也不应该寻求获得任何形式的许可证。

显然,西方这点指责,没有任何依据。不过,或许是中国汽车厂商目前普遍没有支付专利费的状态,让西方认为这背后是有组织的行为。

政客新闻网欧洲版(机器翻译)

然而事实上,诺基亚已经半官方的宣布与两家中国汽车制造商通过单独谈判达成了许可。2025年1月初,行业内就一直在流传已有一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加入了Avanci,不过目前尚未有任何一方证实该消息,Avanci官网被许可人的汽车图标尚未出现中国品牌。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汽车制造商并非是被有组织的来对抗专利收费,更多的是像德国戴姆勒和大众当初加入Avanci之前对其许可模式和费率的质疑。

总体来看,中国研究机构在汽车4G/5G方面提出合理的费率主张,行为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唯一可能会引发质疑的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具有汽车协会身份的组织在价格上的发声,可能会引发西方对于中国汽车制造商可能存在集体定价的担忧。正如西方汽车行业一直谈论的许可谈判小组(LNG)模式,是非常容易引发反垄断的担忧的。

这一事件中另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则是中国研究机构推出主张许可费率的同时,尚缺乏实际达成许可的案例。即使在Avanci中有很多中国通信企业作为专利权人,例如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移动、中国移动、OPPO、TCL等。

成功的市场可接受的许可费率模式,应当是促使至少其中的中国专利权人能够通过双边许可先与中国的汽车制造商达成许可,“生米做成熟饭”才是更为合理的国际专利许可模式,也才是减少中西方在这一点贸易摩擦的关键。

然而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看到一家中国专利权人与中国汽车制造商能够按照中国研究机构给出的许可费率达成许可。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政府实质上并未在背后主导汽车专利许可的价格。否则的话,完全可以“安排”央企/国企身份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唐移动、中兴通讯,按照中国研究机构确定的许可费率与中国的汽车制造商达成双边许可协议。

事实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一直未变,中国汽车产业以国际接轨的姿态参与全球汽车产业的分工和竞争的公平贸易方式未变,专利许可问题也不会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进一步走向全球的“绊脚石”。

0 阅读:48
尖锐热辣说企事

尖锐热辣说企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