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高士的两首七律,毫无雕琢,却让人爱不忍释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2-17 05:52:36

尘世里充满了喧嚣,生活中也有很多无奈,身心疲惫时便希望逃离凡尘。或者寻一处静谧的山林,聆听潺潺流水奏出一曲美妙乐章。

或者觅一方净土,清晨时,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一地细碎光影;傍晚时,在暮色和晚霞的交互映衬下,整个山林都被染成一片金黄。

古代一位诗人不愿在仕途沉浮,宁愿过着清贫的日子,只为不受羁绊,更能惬意悠然地感受天人合一的自在。下面一起欣赏他的诗作:

次赵篷窗岁莫

宋末元初 · 杨公远

人间历日又天颁,造化推移岂暂闲。

春到却添诗思好,年高何惜鬓毛斑。

非干己事慵开口,不受人情免厚颜。

试问近来知我者,梅花之外只青山。

杨公远出生于安徽歙县,宋末元初的画家、诗人。他擅长画梅,并有诗集流传后世。这首七律乃是酬答之作,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诗的大意是:尘世的日历和节候均由上天颁布,大自然不停运转,不曾有片刻停歇。春天的到来,增添了许多美好的诗思;年岁渐高,何必怜惜鬓发斑白。

与己无关之事,懒得开口管顾;不愿接受他人好意,免得之后有所亏欠,只能厚着脸皮。近来谁能真正懂我?除了迎风傲放的梅花,就只有巍然耸立的青山。

作者首先从自然规律落笔。“历日天颁”体现了古人对天地间运行规律的敬畏,“造化推移”则强调了自然永恒的基调,没有一时一刻停息。

接下来诗人又将春天到来引发的诗兴,与自身年纪渐长、鬓发斑白相对照,并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客观规律,表达出诗人对美好诗思的珍视。

颈联表明作者的处世态度,他不想随意掺和闲事,也不轻易接受人情,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不受羁绊的个性特点。全诗以设问收束,梅花象征高洁品质,青山代表永恒宁静,诗人借物自况,彰显出自身的孤高和恬淡。

隐居杂 兴

蓬松两鬓欲成丝,又是桃红李白时。

百岁光阴须藉酒,一生志趣莫过诗。

世情因向贫中识,画思方知老后宜。

却喜半犁新雨过,旋分菊本莳东篱。

作者在文中如此叙说:两鬓蓬松,毛发渐渐斑白如丝。又到了桃红李白、娇艳盛开的时节。百年时光匆匆而过,只有借酒才能消愁;平生最大志趣,莫过于悠闲地吟诗。

贫困之中,才能真切地体味世态人情;年老之后,才有适宜的绘画情思。令人欣喜的是,一场春雨之后,犁锄翻好了土地,随即又分出了菊苗,然后再栽种在东篱之下。

起首两句介绍时节特征,并描绘诗人自身形象。“蓬松两鬓欲成丝”,直言不讳地坦言年华老去;“又是桃红李白时”,则以烂漫春景进行对照,形成巨大的反差,诗人以此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却半截入土。

颔联进一步抒写人生感怀,“须藉酒”三字,既反映出诗人借酒品味人生,又抒发了时不我待的无奈;“一生志趣莫过诗”,则表明作者的精神寄托,他经常以诗抒怀,展现了一种脱俗的高雅志趣。

“世情因向贫中识,画思方知老后宜”,这一联充满哲理。作者认为,只有在贫困交加的状态中,才能清晰地看清世态炎凉;随着年岁渐高,心境变得平和、坦然,反而更适宜理解绘画技巧,展现出诗人对人情冷暖和艺术创作的感悟。

最后两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描绘作者在田间劳作的生动场景,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欣喜和满足,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宋末高士的两首七律,毫无雕琢,却让人爱不忍释。诗人在忙碌之余,时常落座于林间,一边沐浴暖阳,一边随意地翻阅古籍。微风轻撩,墨香四散,仿佛是在诉说悠悠往事。诗人抛却尘嚣纷扰,沉浸于一方静谧天地,尽享悠然时光,如此快意生活,着实令人羡慕。

1 阅读:53
墨有云水心语

墨有云水心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