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的一天下午,邓公在接受香港的一名女记者采访时罕见的动怒,公开批评时任外交部部长黄华在“胡说八道”。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黄华的耳中,他立即询问了身边的工作人员,自己是在什么场合说错了什么话?
经过了解他才知道,前阵子在政协会议上,那名香港女记者问了黄华一个问题,结果她将黄华的回答说给了邓公听。
黄华
邓公得知了黄华的回答后十分生气,所以才当众发火。
黄华在得知事情的严重性后,立马让人找到了女记者的联系方式,并让女记者给他提供当时采访的录音。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一波三折......
一、邓小平批评黄华于1976年出任外交部部长,曾率团出席过5次联合国大会,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
参加外交工作之后,黄华一直以胆大心细,坚持原则著称,多次临危受命,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1968年,由于形势需要,所有驻外大使纷纷被调回国内,但是外交事业离不开外交官,更离不开驻扎在各国的大使们。
没有驻外大使,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将如空中楼阁般可望而不可及,为此主持外交部工作的周恩来总理心急如焚。
周总理顶住了压力,坚持留下了时任驻埃及大使的黄华,为外交事业保住了唯一的火苗。
然而,身在国外的黄华情况也并不乐观。
当时太平洋岛国毛里求斯刚刚独立,向我国发出了出席国庆庆典的邀请,在仅有一位驻外大使的情况下,只有黄华能够代表中国政府如期赴约。
但是当时非洲的情况非常混乱,台湾也一直蠢蠢欲动,意图把手脚伸向非洲,甚至借由美国的西风,拉拢了不少不明真相的国家。
因此,黄华的工作难度非常地大。
果不其然,就在他参加完毛里求斯的庆典之后,刚果共和国突然发生政变。
原本邀请他参加独立日庆典的政府被推翻,面对完全不熟悉的新总统,极其考验黄华作为外交官的职业素养和才能。
但黄华不愧是外交老手,即使面对改朝换代的复杂局面,他依然坚定不移地执行着我国的外交政策,不仅如约而至,更是第一时间和新任总统进行了接触。
在会谈之后,这位军人出身的新总统对黄华大加赞扬。
按理来说,在面对这样的大风大浪时,都能处变不惊,怎么会在记者面前“翻车”呢?而且还遭到了邓公的点名批评。
香港问题1984年,黄华已经被任命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经常以副委员长的身份率领代表团出访各国并出席各种国际会议。
当时就香港回归的问题,我国已强硬的表明了态度。
因此邓公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会谈时,始终保持着非常强硬的姿态,作为新中国外交官,方向一定要跟随邓公的脚步。
香港回归不仅仅是中国与英国的一次博弈,也是其他国家了中国政策的一个重要契机。
因此关于香港的任何话题,都会被有心之人肆意揣测。
1985 年的一次记者会上,一名女记者向邓公提出了中国是否会向香港派遣军队的问题。
这个问题非常地敏感,稍不注意就极其容易落入对方的逻辑陷阱,邓公毫不犹豫的明确态度——回归后,解放军是肯定要驻军香港的。
然而,那名香港女记者却告诉邓公,外交部部长黄华上一次在接受她的采访时,说不一定会在香港驻军。
我国拿回香港不仅仅是取得香港的治权,更是取得香港的主权。
在香港驻军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合法行为,没有任何可以妥协的成分。
邓公因此非常愤怒,当众就反驳了记者,并点名批评黄华是在“胡说八道”!
可此时的黄华却非常委屈,他记得,和记者根本就没讨论过这个问题,而且这种问题,他怎么可能会回答错误呢?
于是,他就让人找到了女记者,并让记者给他当时的采访录音,以此证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证明清白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联系上了那名记者,但记者却告诉他,录音已经被中办拿走了。
于是,黄华又联系了中办,希望能将录音拷贝一份带走,或者现场播放,证明自己没有说过那句话。
结果中办告诉他,没有上级批准,录音任何人也不能听,更不能拷贝拿走。
黄华作为外交部部长,大风大浪见得多了,但却从来没有如此着急过。
没办法,他只能一通电话打进了邓公的办公室。
在电话里,他真诚的向邓公保证,他连“在香港驻军”的话题都没跟记者聊过,更不可能说过“不一定驻军”那样的话。
黄华带着坚定的语气向邓公打包票,愿意以党籍和人格担保。
第二天下午,就有工作人员向黄华传达了一个好消息。
邓公在宴请香港商人时,第一句话便是就昨天批评黄华的事说明了情况,并表达了对黄华的歉意。
黄华听后心情一下子就舒畅了,心里的那个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几天后,中央就黄华的问题发了一个白头文件,并对该事件做了澄清,但文件不久后又被撤回,具体内容无从得知。
不过,之后的连续好几天,邓公都在会见外宾和记者时,都对黄华表达了歉意,说自己错怪了黄华。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邓公等老一代领导人的高尚品格。
中美建交而黄华的能力也得到了邓公的认可,而他在中美建交的过程中,也曾出色的完成了毛主席交代的任务。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1971年,毛主席提出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毛主席把基辛格访华的重要准备工作交给了黄华,在三天的时间内,周恩来总理先后六次与基辛格交换了意见,黄华也经常继续就细节问题进行讨论。
最终经过多次会谈,中美双方各自拿出了一份草案,但由于美方的草案过分美化自身,并强调美国是应中国邀请进行访问,因此黄华觉得无法接受。
由于黄华坚持原则毫不妥协,最终只能将情况汇报给毛主席,请毛主席拿主意,毛主席听了黄华的解释之后,肯定了黄华的想法,并指示美方的措辞一定要改。
随后经过再次磋商,最终双方确定《中美联合公报》中的描述修改为:
获悉,尼克松总统非常希望能够访问中国,因此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在适当的时候访问中国。
结语黄华与邓公之间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经历的波折,更是新中国外交历程中的一个缩影。
邓公的严厉,体现了对国家主权问题的高度敏感与不容置疑的坚定立场,事后的敢于承认失误,也反映了邓公的高尚品格;
而黄华的据理力争与最终澄清,则展现了一位外交家的原则性与职业操守。
这场误会虽然短暂,却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同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1、黄华副委员长二三事《中国人大》 2014年第7期49-50,
2、黄华:外交楷模 风华永驻《今日中国》 2011年第1期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