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J还是ENTP?这届年轻人正在用人格测试“解码”人生

养生食品 2025-02-20 08:35:41

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咖啡馆里,26岁的设计师小林盯着手机屏幕深呼吸,仿佛在等待高考成绩——她正在参加“MBTI相亲局”,结果将决定今晚的约会对象。当屏幕跳出“INFP”四个字母时,邻座男生立刻举起同款人格胸牌:“好巧,我也是‘调停者’!”两人相视一笑,这种新型相亲方式正在北上广流行:参与者需佩戴人格类型标识入场,连聊天话题都按MBTI分类准备。

这场人格测试狂欢早已席卷社交网络。微博#MBTI#话题阅读量突破120亿次,衍生出“ENFJ适合当领导”“和ISTP恋爱须知”等细分攻略。大学生用“INTJ”代替星座填简历,职场新人靠“ESFP”解释自己的拖延症,甚至某综艺直接把嘉宾MBTI类型打上字幕。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发现,仅2023年上半年,全网MBTI测试量就超过4亿次,相当于每分钟有1523人正在给自己贴人格标签。

这股狂热背后是Z世代的身份焦虑。24岁的程序员阿杰坦言:“每次面试都被问‘用三个词形容自己’,测试结果至少让我有话可说。”他在半年内测过27次MBTI,类型从“逻辑严密的ISTJ”变到“感性浪漫的INFP”,全取决于“那段时间暗恋的女生类型”。这种流动性在B站UP主“人格观察家”的跟踪实验中得到印证:35%的测试者半年后类型改变,某网友更创下两周切换五种人格的纪录。

心理学教授们却对此忧心忡忡。北师大王教授指出:“当测试结果变成人生说明书,就会引发自我预言实现——有个女孩因测试显示‘不擅社交’,拒绝所有团建导致被辞退。”更荒诞的是,某公司招聘要求“ENFJ优先”,引发求职者连夜重测人格;成都女孩甚至因男友从“ENFP”变成“ISTJ”而分手,理由是“灵魂共鸣消失了”。

但年轻人正在将这种标签游戏玩出新境界。上海某剧本杀店推出“人格对抗本”,玩家需按MBTI类型组队解密;豆瓣小组“今天装成ENTJ”教人用特定话术通过面试;抖音最火的变装视频,是博主根据十六型人格切换穿搭风格。最绝的是某电商平台算法——当你搜索“INFP礼物”,推荐列表会出现小众诗集、情绪香薰和《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日剧周边。

在这股浪潮中,也有人开始觉醒。27岁的媒体人苏苏在社交平台晒出“人格脱敏计划”:撕掉MBTI标签三十天。她发现不再用“INFJ”当借口后,反而能坦然拒绝不想参加的饭局。“测试说我不适合公开演讲,可我昨天主持了百人论坛。”她在日记里写道。这种反思逐渐形成新趋势,知乎“MBTI反叛者联盟”聚集了12万人,他们分享如何从测试惯性中破局,有位高三学生的留言获得高赞:“如果人生能被四个字母定义,那《红楼梦》得少写八十回。”

深夜的北京咖啡馆依然热闹,小林和“INFP”男生的约会进展到第三轮。当被问及是否相信测试结果时,男生突然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其实我今早测的是ESTP,但那个类型今晚没有女生选项。”两人笑作一团,这个场景或许就是MBTI狂欢的最佳注脚——我们渴望通过标签快速理解彼此,又随时准备撕下标签拥抱更多可能。就像心理学界那句老话:“所有测试都是望远镜,能帮你聚焦星空,但别用它当遮住眼睛的眼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