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男人来说,40岁和60岁是两大关键点,这是我的体会和观察。
男人通常会在四十岁后迎来生理上的“下坡路”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比如出现两鬓斑白、气质大变等情况。
而据我观察,男人在60岁左右的时候会真正感觉到自己“变老”的事实,我听一个长辈感叹,他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没有长大,一眨眼就是六十岁的人了,真正是岁月不饶人。
那么,年龄增长给人带来的还有什么变化呢?
其中之一就是交际范围的狭隘化,换句话说就是朋友渐少,比如我提到的这个长辈,他原来光是结拜兄弟就几十个,最后还在维系的人际关系也就是亲戚和周围邻居而已。
人到中年,朋友渐少,真是因为“忙和有用、无用”吗?提到中年后朋友变少的事,很多人会说是因为大家都忙,再就是功利思维,要么是看清楚了彼此的成色,知道“朋友无用”,要么是明白了哪怕别人有用也不会给你什么,终于认清了现实,放下了幻想。
这样的说法有道理,中年人一旦走向成熟,就会理性,而理性的一大表现就是“因利而动”,所以那些无所谓的饭局,以及没有用处的应酬,他们自然就回避了。
人际关系都是筛选出来的,靠什么筛选呢?首先当然是利益,人性趋利,所以“互相利用”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共同的利益基础是人际关系牢固的最大因素。
社会上有大量热衷交际的人,他们会耗费时间来搭建自己的人脉网络,而这种网络也会给他们带来各种方便和益处。
但除了利益之外,人际关系还有另外的因素。
中年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顾不上太多人!“交朋友浪费时间”,在一个前辈办公室里,他告诉我们:人生苦短,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剩下的时间容不得继续浪费了。
当时有人打电话邀请他去参加什么活动,他果断回绝了,“我这个岁数就不想去认识人、交朋友了,意义不大。”
确实,人在年轻时候精力旺盛,以为自己有大把的时间,所以对其他人很慷慨,认为别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乐意彼此占用时间。
后来经过现实的毒打后就会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每个人都不容易,大家都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奋斗,没有太多时间去应付对自己无关的人和事。
只是工作和家庭就让人筋疲力尽了,还有多少精力顾及其他呢?另外,我们看李叔同的词,“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由此可见世事无常,人生聚散往往是身不由己。
你不付出成本,又岂能期望别人对你好?如我们所知,这个世道都是斤斤计较的,大多数人都是吝啬自己的善意和友情,认为身边人配不上自己的好,他们只想跟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一起玩。
李小龙在跟朋友的信里就提到过这回事:
我亲爱的朋友——近来“朋友”一词也成了稀缺品,成了一种令人作呕的游戏,双方都小心翼翼地吝啬着友谊——我甚是想念你,想念我们过去一起简简单单吃午餐的纯粹时光,想念我们曾有过的无数愉快的交流。
所以,朋友就意味着时间、生命的占用,你陪朋友度过的一切或欢喜或无聊的时光都是有价值的,这些都是“成本”,有这样的交情,在人生的后半段,才会有人愿意陪伴你。
这就是那些自诩聪明、精明的人到最后倍感凄凉的缘故,他们之前是利用人的逻辑,没有真心把别人当朋友,那别人自然不会搭理你。
利益是物质世界,情感是精神世界!利益很重要,但唯利是图的话很不值得。一个终其一生都活在物质世界的人是可悲的,毕竟人的价值、意义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维系在精神世界。
我见过生命走向尽头的老人渴望亲人的陪伴,寻找亲情的慰藉,而在这之前,他(她)不会想到自己会有这一天,甚至在别人提醒的时候他(她)还不以为然,“我才不在乎这些呢……”
朋友也是如此,很多人交朋友都是看表面看眼前,事易时移,他们的感情和关系就变了,如此一来,友情就成了廉价的物品。
其实交朋友需要有共同语言,要能够交心,一定是有利益之上的感情参与才行。
这也是一些人费尽心机爬上去后“寂寞如雪”的原因,只是利益关系的话,就缺乏情感的交流,而情感才是人的底层逻辑。记住,“情”这个东西是越往后就越贵重,越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