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娱乐圈一则噩耗震惊众人,中国台湾知名艺人徐熙媛,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大 S,在日本因流感引发肺炎,最终遗憾离世,年仅 48 岁。后续消息显示,她的死因是败血症。大 S 的骤然离世,引发了大众诸多思考,尤其是关于医疗体系以及重视身体健康的问题。
回顾事件过程,在大 S 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之际,家人心急如焚,三次将她送往医院寻求帮助。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尽管家人全力争取,医生全力救治,大 S 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因并发症离开了人世。这不禁让人心中充满疑惑:日本的医疗体系究竟怎么了?
从在日本生活和工作的华人分享的经历中,我们或许能窥见日本医疗体系的冰山一角。有人曾在高烧 41 度时,被救护车送到医院后,却只能在救护车上苦苦等待一个小时,之后医院并未给予任何救治,甚至将其送到药房门口,让其等到第二天药房开门,自行买药回家;还有人因智齿发炎引发高烧,仅仅是预约 CT 就等待了一个月,拔牙更是又等了漫长的一个月,在这三个月里,反复高烧,每日都在疼痛中煎熬;更有甚者,心脏不舒服前往医院,医生却以忙碌为由,让其回家睡一觉,检查结果要一周后才能发到邮箱,若不是患者坚持,恐怕当天连缓解症状的药物都拿不到。这些事例都直观地反映出日本医疗体系中存在的消极治疗现象。
反观我国的医疗体系,一直以来都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存在一些争议。其中,过度治疗问题较为突出,比如常见的生小病就打吊水现象。但大 S 的不幸遭遇,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关键问题:当面对紧急且严重的病症时,消极保守的医疗体系真的能够挽救生命吗?在日本,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十分明显。小诊所通常只能提供最基础的医疗服务,像简单的伤口处理和消毒等;而能够处理各类病症的大医院,不仅床位极度紧张,费用也相当高昂。这就导致患者往往陷入两难境地,要么选择靠自身免疫力硬扛,等待身体自愈;要么等到病情严重到危及生命的程度,才有可能获得有效的医疗救治。
这无疑是将患者的生死交由命运安排,实在令人唏嘘。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大 S 发病时身处国内,以国内积极的医疗救治态度,即便不能断言她一定能脱离危险,但至少会得到全力以赴的抢救,医生也会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
这次大 S 事件,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流感的巨大危害。2024 年 12 月下旬,日本流感疫情暴发,病例数创下历史新高,多地药店用于治疗感冒发烧的药物库存几乎清零。流感作为一种由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发病极为突然。感染后,患者可能在短短一小时内就出现剧烈腹泻、高烧头疼、全身肌肉酸痛以及极度疲劳等症状。对于本身就患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感染流感后引发严重后果的风险更高。就像大 S,她生前就曾多次向媒体透露自己的体质较为虚弱,生孩子时还因麻醉剂量问题出现过癫痫发作。感染病毒后,她的免疫系统不堪一击,迅速崩溃,又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医疗干预。更为糟糕的是,她还和家人多次泡温泉,而在患病期间泡温泉,无疑会加速血氧下降,进而导致多器官衰竭,最终无力回天。
据统计,春节期间日本已有超过 900 万人感染流感,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其死亡率却极低,住院人数仅 1308 人。这或许与日本紧张的医疗床位资源有关,很多本应住院治疗的患者,因没有床位,只能无奈回家自行调养。大 S 之所以成为这场流感中的死亡病例,一方面是她自身身体底子较差,另一方面,家人和她自己对病情的不够重视,存在 “小病小灾扛一扛就过去了” 的错误观念。
其实,这种想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我自己以前也是如此,生病后常常抱着侥幸心理,不吃药也不去医院。但经过大 S 这件事,我深刻反思,意识到这种想法的危险性。就在昨天,我为身患重病的自己重金购买了特效药,服用后目前身体有所好转,不过嗓子还是不太舒服,毕竟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突然恶化。所以,在这里我真诚地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哪怕是小病小痛,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就医治疗。
大 S 去世后,她的前夫汪小菲的一系列举动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他将社交媒体平台的头像换成黑色,在和大 S 共同参加过的综艺节目的视频评论区,不断留言表达思念之情,如 “老婆我好想你”,甚至还发出 “死的人应该是我” 这样悲痛的感慨,同时清空了自己所有的带货橱窗。有人质疑他是在博眼球,为后续直播带货做准备,但直播带货本就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悲痛时刻,他的这些举动更多地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大 S 深深的缅怀。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大 S 的猝然离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悼念,反而沦为了一场全民狂欢和被流量操控的闹剧。一些人毫无底线,在网上肆意传播她的电子病历和个人隐私,利用 AI 合成她的临终语音,以此骗取播放量;还有人编造所谓的大 S 朋友圈遗物,进行炒作;黄牛更是将她的追思会门票像演唱会门票一样售卖,区分前排后排,高价牟利;个别 18 线网红为了博眼球,竟然在直播中哭丧,喊着 “姐姐带我走吧” 之类的话语;更有甚者,一些曾经给大 S 黑料点赞、说她坏话的人,如今却晒出和她的合照,配上 “永远怀念” 的文字,显得十分虚伪;还有一些人利欲熏心,竟然搞起了原宇宙追悼会,短短十分钟内就疯狂敛财。
面对曾经代表着我们青春记忆的人的离去,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点燃电子蜡烛表达缅怀之情本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关注网络上的虚拟悼念,而忽视了身边真正重要的人。此刻,大家不妨放下手中的手机,用心去关心一下自己的父母、爱人、孩子、朋友,尤其是自己。如果身体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重视起来,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命健康,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生命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网络上那些铺天盖地的词条和信息,而在于我们能够实实在在把握的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