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初,我在百花争艳华南植物园中游览,景观园路的绿地中,出现一片一人多高的灌木丛,绿叶中悬挂着许多的红色的花苞,样子非常像朱槿(扶桑)的花苞,只是朱槿的花苞伸向多个方向,并不像眼前的植物全部吊挂如铃。而且,朱槿的花苞往往与盛开的花夹杂在一起,而眼前的诺多花苞中,竟然没有一朵展开花瓣。




看着枝头吊挂的这些花瓣紧裹的红色花苞,不由让人想起紧身红裙的害羞少女。这是什么植物?我用手机软件识别了一下,原来是锦葵科悬铃花属垂花悬铃花Malvaviscus penduliflorus。


我在华南植物园的官网查了一下关于垂花悬铃花的介绍,2015年、2016年、2017年该网都刊登了标题相同的文章《“永不开放的花”——垂花悬铃花》,各篇内容差不多,只是后边比前边的更准确一些。


2017年文章的内容为:垂花悬铃花(Malvaviscus penduliflorus Candolle),锦葵科(Malvaceae)常绿灌木,高可达2米。叶卵形至近圆形,全缘或浅裂。花单生于叶腋,花枝下垂;花冠漏斗形,仅上部略微展开,鲜红色。在热带地区,几乎全年开花,盛花期在9-12月。垂花悬铃花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其花瓣不打开,故被称为“永不开放的花”。鲜红的花瓣螺旋包卷,只有细长的雄蕊和雌蕊突出花瓣外,犹如含羞少女紧裹红袍,故又名“大红袍”或“卷瓣朱槿”。雌蕊花柱顶部分裂成10个小分枝,柱头上面有黏液,起风时雄蕊上的花粉被吹到柱头上,完成授粉过程。它原产墨西哥至秘鲁及巴西,现广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药用有拔毒、消肿的功能。



2015年的文章还提到,垂花悬铃花的别名有南美朱槿、灯笼扶桑等。其花冠呈漏斗形,五枚花瓣略左旋作卷筒状。事实上,与其说它不会开花,不如说它的花瓣不会张开。判断是否正在开花,只要看看花蕊有无伸出花冠之外。


关于垂花悬铃花何时引入中国,没有找到确切的记载。不过1952年出版的《广州常见经济植物》收载了本植物,收载时的中文名称是“悬铃花”,学名是其异名Malvaviscus arboreus。还提到“悬铃花”这个名字是“新拟”。说明本植物在收入本书之前,还没有正规的名字。这样看来,它引进的时间还不长。书中还提到“广州各公园多有栽培”。1956年出版的《广州植物志》则提到“本植物在广州栽培的历史不久,现仅于花卉业的花圃中及中山大学校园中有栽培”,进一步证实,本植物大约于1952年之前的不久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