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妈
小林的儿子4岁女儿5岁,在同一个幼儿园上学,每次去接两个孩子的时候,孩子都会像乳燕归林一样扑到妈妈的怀里叫妈妈!
这一天小林依然是如常去接自己的孩子,没有想到儿子先出来的时候,却正正经经地走到妈妈的车子边上,叫了一声“妈”,然后就坐到车上等姐姐了,而女儿出来的时候依然是娇滴滴的叫“妈妈”。
回到家之后,她发现儿子叫她的时候也都是只叫一个“妈”字了,这时候小林想起自己看过的一篇文章,就说孩子在叫“妈妈”到“妈”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独立的过程。

她的儿子估计因为是男孩子,在班上跟其他的小朋友们讨论的时候,有可能是班上的小朋友叫自己的妈妈叫“妈”,他也跟着叫了,希望能够跟其他小朋友是一样的,这也意味着孩子慢慢走向了独立。小林虽然有点失落,但是也能接受孩子的变化。
而再看看自己5岁的女儿,依然还是奶里奶气的总是叫“妈妈”,看来女儿的独立性还是差一点点,毕竟女儿在小的时候,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可以说是千娇百宠长大的,儿子出生之后,爸爸就有意识地锻炼让儿子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果然现在儿子从称呼上就能看得出来,似乎真的是长大了一点点。
当然孩子叫妈妈还是妈,不仅仅跟年龄有关,也跟很多场景是有关系的。

第一个阶段:孩子在6岁之前
妈妈是孩子的安全感来源,心理学家鲍尔比就提到的依恋理论,孩子通过重复“妈妈”这个叠字的发音,和妈妈建立非常紧密的安全链接,孩子在叫妈妈的时候,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安抚!
比如说孩子本来很慌乱,看到妈妈来了,叫了一声“妈妈”,这个孩子瞬间就感觉自己勇气来了,其实妈妈能够给他一种安抚。
有些孩子可能到4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走向独立了,可能偶尔会叫“妈妈”偶尔会叫“妈”,比如说在自己比较独立的时候会叫“妈”,但是当自己不小心摔倒的时候会叫“妈妈”,这其实是吸引妈妈地注意力或者说是跟妈妈撒娇,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会叫“妈妈”,这其实就是一种撒娇,希望妈妈能够陪伴自己。

第二个阶段:孩子7~12岁
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大部分的孩子都不会再叫叠字“妈妈”了,都会叫“妈”了,因为他也会跟同学们去讨论自己去怎么称呼爸妈的,发现同学们都叫的是“妈”,孩子就开始意识到要慢慢的长大了。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是自我认同。也就是孩子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了,而把“妈妈”改到“妈”,其实就是独立的一个信号,意思是孩子觉得我能自己处理问题。
特别是在同学面前都会叫妈,而不是叫妈妈,就担心会被同学们嘲笑这么大了还那么黏人。
在叫妈妈帮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也会只叫“妈”,背后的心理语言是:我有什么需求会直接向妈妈提,不用依赖不用撒娇。

第三个阶段:孩子13岁之后
就是青春期到成年,这个称呼背后其实是有一定的情感博弈的,这个时候的孩子,如果还能称呼你做“妈”,那一定是说明你的亲子关系是非常好的。
有更多的孩子这个时候,因为叛逆急需离开自己的父母,甚至长久以来父母对他的掌控,让他觉得非常反感妈妈的唠叨,也让他非常的厌烦,甚至不会喊“妈”,只是用“喂”来称呼妈妈,“喂”什么时候送我去学校?“喂”我的零花钱呢?
而青春期孩子叛逆,如果遭受一些挫折的话,可能也会退回婴儿期间,比如说平时都自己睡的,突然一个周末回来孩子跟妈妈说:妈,我今天想跟你睡,妈妈,你陪我睡吧。这时候其实孩子是压力比较大,想重回婴儿期间,在妈妈的怀抱里面能够稳定一些。
这时候的妈妈就不要取笑孩子,千万不要说:哎呀,这么大了还跟妈妈睡,羞不羞。其实孩子有需求,妈妈及时回应就好。

第一个:对妈妈的依赖
孩子在叫妈妈的时候,其实是对妈妈非常的依赖的,独立性还不够,说明孩子还是比较渴望被妈妈所呵护的。
第二个:权力关系的变化
孩子在小的时候叫“妈妈”,就是所有的都依赖到妈妈,但当他叫“妈”的时候,可能就希望能够跟妈妈是平等的,希望妈妈能够给他选择权,也让他能够自主。

第三个:情绪表达的隐形开关
比如说孩子平时都叫“妈”突然叫“妈妈”了,可能孩子是受挫折了,寻求安慰或者是潜意识害怕失去父母的关注,比如说二胎家庭,本来老大已经是非常的乖巧独立了,但是妈妈怀孕之后就突然变得很娇气。
所以孩子叫“妈”还是“妈妈”,父母要搞清楚背后的心理原因,允许孩子自己选择称呼,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这才是为人父母应该做的。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