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越来越近了。街上的年味更浓了起来,火红的灯笼、春联。
村子里,在外辛苦了一年的打工人也陆陆续续的回家了。对于农村,我心里充满了亲切。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以后也在农村学校。只是农村的年味,只有看到偶尔出现的小车和那些大箱小袋提着东西回家的人出现的时候,才会有那么一点感觉。要不然,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刚工作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很深的体会。像我们读小学的时候,一个班级的教室里,三十多个人、四十多个人很常见。而到我工作的时候,教室里稀稀拉拉十几个人。而这种情况到这几年更加明显,宽敞的教室里,基本没有超过十人的班级,而且很多村委会的学校更是出现某一个级甚至几个级没有的情况,一大个学校课间也就稀稀拉拉一二十、二三十个学生。在农村工作的这么些年,我们时常因为工作的事情去村子里。但是很多村子里却见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哪怕四五十岁的都很少。所以我们接触最多的词语就是留守儿童。而这样的名词也许不需要几年就会在农村消失。
九零后、零零后这些出生在农村的人现在基本上都已经二三十岁,而他们很多就是农村长大的留守儿童。并且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他们基本没干过是什么农活,更别说种田种地。而他们成家后,大多都工作在城里,家也搬到了城里。那么他们的孩子也将成为城里的孩子。可能他们的父母有一部分还会因为眷恋农村,眷恋农村的家,过年的时候会选择回去走一走,看一看。但是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因为常年生活在城里,会一次老家的成本和精力太大了。光购置生活用品和打扫卫生就需要忙活两三天,而这个时间,都又到了要出门上班的时间了。特别对于偏远的小村子来说,很多自然条件加上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后会回到农村生活和发展更是让很多年轻人想都不敢想。以我生活的村子为例。我们村是一个小村子,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田地都很少。小时候我最有印象的就是每年因为村子里老人去世都需要重新分一次田地。而因为栽秧防水引发的矛盾更是数不胜数。整个村子挤成一团,村间道路很窄。而每一家的房子也都很小。盖一间房子的地皮成本就很大,很多家里三四个成年男人的家庭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才山脚上挖出一两间房子所需的地基。而又有多少家庭能有这样多的壮劳力呢?都很少。而现在回到村子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更挤了。很多儿时经常走的村间道路早就消失了,都被改成了很小的厨房、厕所。特别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家庭,因为孩子多。成年成家后,每家都要分家,本来就不大的房子,经过几个儿子分了以后,更是小的没法说。现在每次回到村子里,见到的基本都是父母辈的那些大爷叔伯。见不到年轻人,偶尔还能看见一两次的小孩子。记得小时候村里办喜事,那是红火热闹。各种事情被安排后,清一色青壮年忙前忙后出工出力,满场子的小孩子跑啊闹啊哭啊。现在的农村,基本还是当年那些青壮年佝偻这身体忙前忙后,三两个小孩子在扎堆玩着手机。这几年一来,其实我很多次听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家哪怕只有一个老人在家,那也是家,猪、鸡该养的还得养不然会被人看不起的,只是现在难的是杀年猪的时候一个村跑下来都请不到人,都老了。”这是这些老年人何其雄心暮年的一句话。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我国每天有二十个村子在消失。其实看看我身边的这些村子,大多又还能存在几年?五年?十年?......到时候这些村子恐怕也会成为一个荒芜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