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敛一生——曹丕,在太子之争中脱颖而出,篡汉建立魏朝

雁玉历史 2024-10-24 04:49:42
曹魏太子之争

曹操南征北战多年,在治理国家大事方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成功者。但是,在选择接班人方面,曹操可就没有那么游刃有余了。曹操的原配丁夫人没有为他生下一男半女,所以他就将妾室刘夫人生的大儿子曹昂养在了自己的名下。就这样,曹昂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了嫡长子,按照中国古代的惯例,嫡长子是最合法的继承者,换句话说,曹昂是曹操最合法的接班人。

曹昂从小就十分孝顺,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公元197年,曹昂在南征张绣的时候战死。后来,因为当时的局势不太明朗,所以曹操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立储。公元208年,曹操打败了袁氏,扫平了乌桓,平定了燕地。放眼整个中原,再也找不到一个强劲的对手了。

于是,曹操将三公制废除,自领了丞相之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时候的曹操,手中的权力和当时的地位已经与真正的皇帝没有什么差别了,于是他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

自从曹昂战死之后,丁夫人十分悲痛,经常跑到曹操的面前哭诉,埋怨曹操害死了她的儿子。刚开始,曹操还能体谅她,时间长了曹操就受不了了。后来曹操休了丁夫人而将卞夫人扶正。

卞夫人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小儿子曹熊由于体弱多病,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曹彰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想的仅仅是一个将军之位,早就绝了当太子的欲望。于是,曹操的储君人选就集中在曹丕与曹植身上了。

曹丕与曹植两个人相比,可以说是各有自己的优势。曹植非常有才华,各类文章信手拈来,曹操对他偏爱有加。但是曹植的诗情与才华也滋长了他浪漫不羁、纵情于诗酒的个性,导致他在为人处世方面表现得十分张扬。

再说曹丕,自从兄长曹昂死了之后,曹丕就成了长子,在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下已经算是占了先机。但是,曹丕文比不上曹植武比不上曹彰,一直担心储君之位会被自己的弟弟夺走。不过,曹丕的城府很深,非常善于伪装。在父亲曹操面前,他总是表现出一副乖巧质朴、孝顺憨厚的样子。与此同时,曹丕还竭尽所能地巴结曹操身边的谋士,比如贾诩、荀或等人,对他们非常尊敬。他还主动询问贾诩所谓的“自固之术”,贾诩给他的建议是:老老实实、安分守己地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即可,曹丕对此心领神会。

于是,在曹丕与曹植之间各自形成了一批党羽。曹丕的重要党羽,比如吴质、朱铄、陈群、司马懿等做事风格与曹丕一样善于掩饰,平日十分低调。

而曹植的重要党羽,比如杨修、丁仪等,则经常表现出一副势在必得、咄咄逼人的样子。丁仪曾在曹操的面前大肆褒扬曹植,而杨修则为曹植预作了 “答教十条”。

有一次,曹丕邀请吴质商量事情,为了避开父亲曹操的注意,就让吴质躲到了大簏当中,对外声称里面装的都是绢丝。但是,这事恰巧被杨修发现了。于是,他就马上向曹操汇报。吴质急急忙忙地让人再用大簏去装绢,等到曹操派来的人进行搜查的时候,里面已经没有人只有丝绸了。这件事情引起了曹操的狐疑与警觉,认为杨修是在对曹丕进行陷害,于是就开始厌恶并疏远他了。

曹植本人也是恃才傲物,任性而不自励,饮酒不知节制。在赤壁之战之后,关羽率军包围了驻守在襄阳的曹仁军队,曹操任命曹植为中郎将,带领兵士前去救援,但是,这个时候,曹植却因为喝得酩酊大醉,不能执行曹操分配的任务。曹操对此很是不满,对曹植的宠爱也慢慢地减少了。

后来,杨修惹怒了曹操被杀掉,曹植也彻底地失去了做太子的机会。太子之位理所当然地落入了曹丕的手中。

公元217年,曹操将曹丕封为世子,曹植则开始了自己苦闷的下半生。曹操去世后,曹魏的政局随之改变。

曹丕代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对汉献帝监视十分严密。汉献帝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是整个国家的实际指挥者却是曹操。公元208年,曹操担任丞相一职,一手掌握军政大权。公元211年,汉献帝允许曹操剑履上殿,也就是允许曹操佩剑,穿着鞋上殿——“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并加九锡,相当于允许曹操建立一个国中之国,东汉皇帝和朝廷完全成了摆设。

多年来,曹操苦心经营,不仅军功赫赫,而且在朝野上下拥有了十分庞大的势力,位列于诸侯王之上,甚至享有同皇帝相同的仪仗,因而他也很少朝觐汉献帝。实际上,这时的曹操已经具备了称帝的条件,并且有不少人劝曹操代替汉献帝的位置。

曹操最终没有称帝代汉​。简单来说这是因为这时的曹操对外要提防孙权、刘备势力的崛起,对内要面对一些文人和舆论压力。汉献帝多次想要借助朝中官吏和文人的力量扳倒曹操,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曹操对于一些拥护汉室甚至密谋政变的人毫不留情,不少人因此牵连家族导致灭族。曹操的得力谋士荀彧因为对曹操谋取魏公等事持怀疑态度,最后被逼自尽。

魏讽(口才出众,极具号召力,颇有智谋,钟繇荐其为相府西曹橼。但其忠于汉室)政变(其实,该事件存疑很多,或许只是曹操当时为排除异己,打压反对政治势力的一种冠冕堂皇“借口”而已。但魏讽确实如荀或等人一样忠于汉室,反对曹操专权或代汉),祸及一千余家。虽然曹操的强硬手段使拥汉势力的活动减少,但是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消灭的。居于长远考虑,曹操决定继续利用汉献帝以巩固曹氏势力,同时牵制孙权和刘备。

公元220年,曹操离世,由其子曹丕继承魏王爵位。汉献帝以为曹操一死就可以摆脱束缚重整汉室,没有想到曹丕狼子野心,而且厉害程度不在曹操之下。继任王位没多久,曹丕就开始着手逼迫汉献帝禅位。

曹丕知道,虽然自己手握实权,但是名义上的禅位还要经过一番周折才能实现。禅位必须遵循现有的传统制度和礼仪,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程序一步步实行。

首先,曹丕在理论上利用了五德终始说和谶纬思潮。

曹丕与大批值得信任的属下唱起双簧,让幕僚利用当时人民迷信的天象等学说掀起舆论狂潮,群臣联名力荐曹丕代汉,而曹丕则以多种理由多次拒绝其请求。

汉献帝虽然心中明白曹丕和大臣们这样做是在做戏给世人看,但是也无可奈何。毫无实权的汉献帝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当舆论方面准备得差不多了,曹丕就开始实施他的代汉计划。

一天,曹魏忠臣华歆等人突然出现在汉献帝面前,质问他是否已经决心让位。汉献帝被华歆等人的气势吓到,一时间竟说不出话。这时曹丕的妹妹曹皇后闻讯赶来,才帮汉献帝解了围。

几天后,在华歆等人的不断逼迫下,汉献帝万般无奈地答应了禅位。这时候的曹丕正行至曲蠡(即繁阳亭,汉时称“曲蠡”,今为河南许昌),华歆在得到诏书之后立刻派人给曹丕送了过去。曹丕拿到禅让诏书,心里万分开心,但是为了大局,他的脸上不能表现出喜悦。曹丕假意推辞,华歆等人则在第二次献上禅让诏书的同时逼迫汉献帝交出玉玺。

懦弱的汉献帝泪流满面,不得不说出实情。华歆等人一听说玉玺被保管在皇后处,即刻跑到曹皇后那里。没想到,曹皇后根本不理会华歆等人的威逼引诱。碍于曹丕与曹皇后的关系,众人无法做更加强硬的举动。无奈之下,华歆只能向曹丕报告这一情况。曹丕听闻曹皇后在背后阻挠其大计,便命令曹洪、曹休带兵讨要玉玺,不必顾及兄妹之情。

曹皇后也不傻,当她看到曹兵前来就知道这次她也保不住汉献帝了,于是他将包着的玉玺扔出了窗外。曹兵随即全部跑出寻找玉玺。当曹丕看到玉玺的时候,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又经过几番假意推让,曹丕终于将玉玺接入手中。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在许都举行了盛大的禅让加冕仪式,曹丕终于登上了期盼已久的皇帝宝座。曹丕改国号为魏,建都洛阳,该国号为黄初元年。曹丕的父亲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汉献帝刘协被废,被封为山阳公。

至此,汉朝气数已尽,曹丕正式建魏代汉。曹丕这出禅让闹剧也成为后世不少野心家所谓“改革”的手段。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蜀国定都成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这种政治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三国鼎立”。

曹操死后,实权掌握在曹丕的手中,曹丕有实力直接废掉汉献帝称帝,却偏偏选择在世人面前上演一出“禅让闹剧”。自然,曹丕并不是真心推辞登基称帝,也急切地希望早一天登上皇位,并非真心想要做这种费神费力的事情。实际上,曹丕选择逼迫汉献帝禅让是有必要性的。

所谓禅让,是指帝王不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嗣,而是让位给不同姓氏的,有才能的人。这是一种和平传承权力的政治制度。

禅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尧舜禹。传说中,在尧年迈之时,众人举行了会议,一致推举舜作为新的首领,在尧对舜进行了几年观察考验后,舜成为新的部落首领。同样,在舜年迈之时,采用了相同的方法选拔了禹作为接班人。这种民主推举的方式可以有效控制不同的政见和舆论所带来的压力。

曹丕深知,想要代替汉室家族建立新的朝代,必须有一个理由,而汉献帝“自愿”让位于贤德之人,无异于为曹丕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称帝理由,堵住了众人的悠悠之口。

曹丕之后,不少人仿效了他的这一做法,比如司马炎的“以晋代魏”。后来的南北朝、隋、唐、后梁、北宋等各个朝代也都有帝王效仿。

禅让十分符合中国古代儒家的仁政和礼治精神,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和伤亡,有利于政权的平稳过渡。曹丕在胁迫汉献帝禅让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功夫,但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是十分值得的。

徐盛吓退曹丕

徐盛,字文向,琅琊莒县(今山东莒县)人,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在汉末时期因为战乱客居江东,由孙权所设的“招贤馆”而登用,从此开始辅佐孙权。

曹丕登基之后,率领大小战舰几十艘,从蔡水和颍水两条河进入淮河,很快大军就顺利到达广陵。消息传到武昌,孙权大吃一惊。安插在前方的密探接连报告说魏文帝拜曹真为大将,自己乘着龙船已经到达了寿春,接着又向东面进发了。

吴王孙权召集重臣商议如何对抗曹军,而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派哪位大将率军应敌。有人提出建议若要大败魏国军队,一定要陆逊挂帅出马。

孙权是知道陆逊的实力的,关羽、刘备都败在他手里,一个曹真是不能抵挡他的。但是太常顾雍赶忙说:“不行,不行!陆伯言现在正在镇守荆州,荆州是我东吴的边塞之地,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轻易调动的。”

孙权点点头,接着又提出问题:“那你们认为谁去比较合适呢?”大伙你瞧瞧我、我瞧瞧你,一时并不能找出合适的人选。

安东将军徐盛说:“陛下,如果可以,我愿意带兵应战曹军!”

孙权很高兴地说“有你去守江南,我自然是不必担心了。”

安东将军徐盛暗地里布置兵马驻守南岸,他命人将所有的战舰都秘密地停靠在港口里。

魏文帝上了龙船上层,远远地瞭望广阔的江面,并没有见到一只船,一面战旗,甚至是一个人影。他不由得纳闷说:“奇怪了,这是怎么回事?”

谋士们说:“兵法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东吴知道大军过来,一定做了最为充分的准备。我们刚到这儿,对这里的情况并不熟悉,遇事千万不可 马虎大意。”

魏文帝知道孙权的厉害,所以在下每一道命令之前都十分谨慎,害怕中了孙权的圈套。他就说:“且等一两天看看动静。”所以曹丕下令将所有的战舰都停靠在江北安扎水寨,准备第二天一早派人到江南去仔细侦查一番再做定夺。

当天晚上,江面上大雾弥漫,尽管曹军的大小船只上都点上了火把,燃起蜡烛,可是一闪一闪的火光就像萤火虫那样只照着自己的后面,江面上依然是模模糊糊,什么都看不清。

第二天,江水高涨,还伴着呼啸的大风。太阳从云端里“硬”钻出来,渐渐地将弥漫的大雾冲散了。

魏文帝站在龙船上刚一抬头,就是一阵狂风,差点将他的帽子掀翻。他整了整帽子,拉紧衣袍,又蜷缩着向对面望去,不禁一惊,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对面江上出现了一座“长城”,城上旗子飘扬,船上的士兵们拿着锃光瓦亮的兵器在水光映衬中光闪摇曳。龙船上的将军和谋士见了,也不由得瞠目结舌、大惊失色。

探子一个个连着上来报告说:“对面接连几里的水域上都是营寨,营寨上到处都是插满的战旗以及数不清的士兵。”

魏文帝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魏国虽有1000队骑兵,可是到了这水面上也派不上用场啊。江南的人物竟然有这么大的本事,唉,可能这次南征是难以将东吴拿下啊!”

他哪儿知道这是东吴大将徐盛趁着晚上起雾,命令把事先安排好的大小船只都划了出来,在江面上一字排开并在船上临时搭建假的城门和城墙。城上的士兵全用芦苇扎成,穿上军衣,拿着刀枪。接连几百里的假的城池都是在一个晚上完成的,连城外江面上都是大战船。

曹丕见到江南是如此的雄伟有气势,不由得泄了气,心想是无法将这江南拿下来了。思绪未定,忽然江面狂风大作,翻卷着看似浑浊的浪头越掀越高,太阳又躲到云端里去了。不一会工夫,只见对面江面上白茫茫的一片,大战船后面隐隐约约还露出城头和大旗,好像泼墨山水画一样,远处的景物似乎已经不见了。

魏文帝坐的龙船比一般的战舰大得多,并不怕大风,可是因为船体太高,一阵暴风刮来,差点就将大船刮翻了。

大臣们慌忙扶着魏文帝下了船舱,接着又是一个大浪,一下子灌得船舱里满是水。龙船在大风的吹动下在江面上摇摇晃晃,好像快要停下来的陀螺似的。将士们赶忙将魏文帝护驾到小船只上撤兵返城。

这一次,东吴并没有与魏国大军发生正面的交战就将曹军吓退。

第二年,不甘心的魏文帝再次率领大量水军攻打东吴,刚到江南又赶上江上狂风大作。他只好叹息着说:“唉!这是天把南北分隔开来呀!”于是他从陆地上回了国,几十只战舰沿着弯弯曲曲的水道费尽周折才成功地退出江面。

0 阅读:12
雁玉历史

雁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