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时,东野有12个步兵纵队,为何步兵师却有50多个?

战史风云 2025-02-19 16:39:04

在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我军就有过“某某纵队”的番号,不过此时的纵队并非是固定编制,而是临时编成或者执行某个战略方向任务的单位。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陆续编成各大野战军,在野战军之下的纵队编制便成为了师、旅级之上的固定编制。

此时一个纵队辖若干个师旅,后来以“三三制”编制确立后,以一个纵队辖3个旅或师为标准(后来均改称为师);当然有时候也会有多辖或者少辖的情况,但这是特殊和例外。

之后随着兵种建设的发展,又有了特种兵纵队、炮兵纵队、铁道纵队等。

不过相较于野战步兵纵队来说,此类的纵队数量过少,因此我们一般所说的纵队都是前者,而且在“三三制”编制下,一个纵队所辖步兵师数就是3个。

在1948年辽沈战役前,东北我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其中野战主力约70万人。

而当时东野建成的步兵纵队总计有12个,即第1纵队到第12纵队;值得注意的是,东野有第5纵队,这在各大野战军是唯一的。

可按照一个纵队辖3个师的情况,12个步兵纵队也就是36个步兵师。

东野的主力步兵师编制虽然都是1万多人,但36个步兵师的兵力,加上纵队直属队,以及炮兵、铁道纵队,再加上骑兵部队,似乎也到不了70万人。

那其余的兵力哪去了呢?

——答案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独立师”。

在东北我军的发展过程中,曾存在过大量的独立师,有些独立师陆续编成了野战纵队,升格成了正规军。

而在较老批次的独立师升格后,东北我军还在不断编成新的独立师。

在1948年8月辽沈战役前,东北我军当时存在的独立师就有15个之多。

其番号分别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师至第11师,以及冀察热辽军区所属的独立第4、第6、第7、第8师,以上总计是15个独立师。

而在辽沈战役进行中,又以地方独立团编成了独立第12师、第13师和第14师。

原先的15个独立师,再加上这3个独立师,总计就是18个独立师。这些独立师,加上东野当时的正规师36个,总数就是54个步兵师。

当然,独立师相较于正规纵队的步兵师而言,在炮兵等技术兵种的配置上要差些,武器装备也要差些,另外总兵力也少些。

但这只是跟东野的主力步兵师相比,实际上这些独立师普遍有大几千人,甚至万人左右,无论兵力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不弱于关内的野战步兵师。

因此这些师只是缺乏大规模野战、正规战的锻炼,但依照其实力数和训练基础,仍然是可以执行作战任务的。

在辽沈战役中,这些独立师同样积极参战,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比如在围困长春的作战中,东野原有第6纵队第18师和第12纵队带着几个独立师围城。

随后第18师和第12纵队又其他任务,东野再增加几个独立师,加上原先的围城部队,总计11个独立师,再加1个骑兵师,来对付长春之敌。

这样既能够看住长春的这一个集团的敌军,又可释放我野战主力。而长春解放后,第12纵队又带着几个独立师执行南下作战任务。

再如独立第2师,直接配合主力参与针对廖耀湘兵团的作战,随后又协同主力解放营口,并立有大功。

另外在冀察热辽军区所属独立师方面,早在战役初期,独立第4、第6、第8师就参与进攻北宁线锦州以南诸点;塔山阻击战期间,独立第6师、第8师负责南边战线的牵制任务,令敌第54军主力无法全力投入进攻。

所以在辽沈战役中,18个独立师中的大部分都是执行过任务的,如独立第2师等还立功不小。

这18个师虽然没有单独编成纵队,但实际上也相当于6个关内野战纵队的体量,总兵力也有10多万人。

而辽沈战役结束后,这18个独立师中有1个师并入了第11纵队第33师,其余的17个独立师则分别授予正规番号。其中12个师分别加强给12个主力纵队/军,使得其成为四个师的编制。

另外的5个师也有数字番号,另有自己的任务。

所以我们在谈辽沈战役东野的实力状况时,这些为数不少的独立师所作出的贡献,也应当注意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