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犹太复国运动,中国方面到底是认同还是反对?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3-10-26 09:18:00

自19世纪犹太复国运动开始以来,犹太人就不断移民巴勒斯坦,为复国做艰苦的斗争。终于在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以分治”的决议。第二年,以色列就宣告成立。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在巴以问题上自然有很高的话语权。那么中国对犹太复国运动到底是如何看待的呢?

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当时就已经有成批成批的犹太人逃离俄国,移民巴勒斯坦。中国的境内的犹太人也在1903年成立了犹太主义复国组织,号召大家向巴勒斯坦移民。1917年,英国发布了《贝尔福宣言》,表示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随后中国北洋政府就向上海犹太复国主义提交了一份公函,表示支持犹太复国运动。

当时,正在准备护法运动的孙中山也在上海犹太报纸《以色列信使报》上写了一封信,以表达支持犹太复国运动的心情。孙中山认为犹太复国运动是一项伟大的行动,“这一国家,在世界文明方面具有重大的贡献,也应该在国际上赢得一个光荣的地位。”

1947年,联合国发布了巴以分治的方案,中国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表示对犹太复国主义有同情态度,但是又不愿意得罪阿拉伯国家,因此直接投了弃权票。这张弃权票让中国成为了是当时七个亚洲国家中唯一没有投反对票的国家。1948年以色列建国,中国政府于1949年3月表示承认。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当时,承认新中国合法地位的国家基本是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则寥寥无几。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认新中国,以色列成为了第七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中东地区的唯一一个。要知道,当时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承认新中国是合法的。以色列的态度很快得到了中国方面的回应,周恩来表示感谢,并希望早日建交。

当有西方国家询问以色列承认新中国的理由时,以色列相关人员解释道:只要一个国家事实上存在,其政府能有效地控制着其体育运动和人民,就应予以承认。实际上背后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以色列刚刚成立,也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同,自然也需要和新中国互相认同。

第一次中东战争

在意识形态方面,以色列的执政党为工党,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色彩。当时的以色列接受了苏联的援助,和苏联的关系亲密。而中国也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因此以色列选择承认新中国成立。不过,以色列又受到美国方面的压力,迟迟未能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4年以后,中国非常重视和亚非国家的外交。当时亚非的阿拉伯国家基本取得了独立,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中方便选择暂时抛弃以色列,选择和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过,周恩来表示“同以色列缓建交,但可保持贸易关系”。中国外交部也曾发电报:“我虽准备同以色列建交,但目前我国同阿拉伯国家开展关系,时机上应稍缓。”

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

随后的30年中,中国和阿拉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自然也会在舆论上对以色列进行谴责。作为反击,以色列也在联合国的多次投票中反对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不过,关键时刻以色列的领导人还是非常理智的。当时很多阿拉伯国家和台湾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1971年之前,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科威特都和台湾地区保持“外交关系”,而沙特阿拉伯直到1998年才和台湾地区“断交”。而以色列则认为长远之计,还是应该认同中国,因此以色列始终没有同台湾“建交”,这和当时西方国家的做法基本相反。

在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关于驱逐台湾、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关键性表决中,以色列投了赞成票。整个亚洲国家有四个投了反对票,分别是日本、沙特阿拉伯、菲律宾和柬埔寨。

1977年,埃及总统为了缓和和以色列的关系,要回西奈半岛,便主动访问了以色列。当时,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反对埃及的做法,不过中国却表达了肯定和支持。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大门已经重新打开,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以色列则利用各种渠道和中国接触,以打破两国关系的僵局。1985年,以色列出资重开了香港总领事馆,以作为“通向中国的窗口”。随后,中国和以色列的交往越来越多,不过都是以民间交往的方式进行。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当年,以色列的代表团就访问了中国,1992年,双方就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以色列总统赫尔佐克在访问中国时说:“中国人民在犹太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帮助了我们,以色列人民对此是不会忘记的。……我本人和全体以色列人民对中国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滴灌农业

中以建交后,双方的贸易迅速发展了起来。中国向以色列出口轻工业品,进口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如农业技术与设备、通讯系统、医疗仪器、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中国的农业技术人员多次到以色列取经,学习以色列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沙漠农业技术等。中国的沙漠农业技术进步后,就能够对大西北的环境进行一定的改造,提高中国的粮食、蔬菜产量,为整个西北地区的稳定做出贡献。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中国和以色列的关系,也正好说明的这一点。中国和以色列在建国早期都相互承认,那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在中期,双方关系冷淡,这是在冷战环境下,不得不从自己的阵营出发思考问题。而到了后来,中以建交,这也是符合两国利益和时代潮流的。

如今的国际关系是多边的,并非过去的单边外交。当他国之间爆发冲突之时,我们则尽量选择“中立”的态度,不要轻易选择站队,如此才能在保持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0 阅读:2

北斗维斟酌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