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ORID焦点法,迅速累积经验与技能

博文视点说科技 2024-03-07 02:28:20

ORID 焦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快速厘清思路,抓住关键信息。ORID 焦点法本来是引导师(Facilitator)在会议引导中的常用工具,用来 启发参会者根据主题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也是经验萃取的一种形式。通过观察、 提问等方式,捕捉有效信息并保存为卡片。ORID 焦点法可以灵活运用于很多场景。

记录事实

隐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先从记录基本事实开始。记录事实可能并不能马上得到我 们想要的经验,却可以通过记录发现问题,逐渐找到关键信息。

在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中有一个场景,长今在参加医女训练时,发现主管医 师对她非常刻薄,说她举止傲慢,长今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他。教授的考试题目“如何区分药材和毒材”她写得很好,但成绩居然不及格,她自己怎么也想不通。而和她一起参加医女训练的信非却得到了全班最高分。那个医女也没显示出什么优秀的能力。带着郁闷的心情,她和医女信非一起去照顾病患,发现信非一直在拿着本子记录,问病患哪里疼、吃了什么东西等很基础的问题,并记录了一大堆。这个医女看上去不怎么聪明,问了半天记录了半天,也不知道是什么病,更不要提用什么处方给病人看病了。

但是长今看到这些记录后,忽然找到了关键信息,她一直以来的困惑通过信非的这些笔记得到了解答。她忽然明白为什么教授说她傲慢无礼了。她经常觉得自己有点底子,就轻易下结论,清楚地写下了药材和毒材,但其实药材和毒材是没有办法区分清楚的,用对地方和时机就是药,用错了就是毒。看上去不那么聪明的医女信非,并没有给出结论,而是清楚地列出了每一种药可以用在哪里,治什么病,副作用是什么,禁忌是什么。虽然没有列很多,却得到了全班最高分。在治疗过程中,她并没有很快找到病因和处方,但在给病人治疗的过程中,把病人的基本特征、症

状记录了下来,并问了很多非常基础的问题。这些动作看似很不起眼,却是基本功,是重中之重。

单纯地记录现象可能只会收获“冰山一角”,但如果多收获一点“冰山一角”,冰山本来的面貌就会全部呈现在你面前了。

我的第一份企业讲师工作是为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做内部讲师,培训面向的群体主要是内部员工和客户,内部员工主要以销售员为主。刚进公司时,对业务不熟悉,也不知道销售员日常是怎样面对客户的。我的经理让我陪销售员去见客户,有时候会和业绩好的员工一起外出,有时候会和业绩一般的员工或新员工一起外出。拜访回来后,经理会问我有什么收获和体会。部门的其他培训师告诉我,他们刚进公司也是这样的,你要帮不上什么忙就在旁边听着,有需要时就帮忙递个东西。

我跟着销售员一起拜访了一个星期客户,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直到有一天,我跟着一位公司业绩前三的销售员去拜访客户。我发现他和其他人不同,他背着一个挺大的包,里面的东西很多,除了公司的宣传单页,还有一个文件册,里面有复印的合同、客户的感谢信、行业网站对公司的报道,还有很多我跟其他销售员拜访客户时没见过的东西。回程时他告诉我,他的文件夹在他们部门很有名,很多新员工拿着他的夹子去复印。我当时作为一个新讲师,其实还不够敏感,只是把这个点记录了下来,写进了当天的工作心得中。后来我又跟着几个老员工去见客户,我特别留意了他们的文件夹,发现他们的文件夹版本各不相同,而新员工去拜访客户,基本不知道带什么东西。

我在后来和经理汇报时说了我的发现,我只是陈述了事实,说了我看到的,并没有说我的感想和观点。工作经验不足的我其实看不出来我们可以做什么,当我和经理说完后,他立刻给我布置了作业,让我把在销售员文件夹里看到的东西列个目录,还帮我联络其他老员工,让我去看看他们的文件夹里有什么。

我根据观察到的内容列了一份清单,经理立刻根据这份清单做了一本“百宝囊”文件夹。显然,公司在这方面对于销售员的支持是欠缺的,这个“百宝囊”一样的文件夹确实是员工拜访客户的神器。我的经理并没有马上和销售总监说要推广这个文件夹,而是把它当产品“卖”了出去。他做了三份,当作奖励发给了下一期培训中表现优秀的新员工。这个神器很快被各部门的经理发现并大加赞赏,他们到培训部询问是否可以得到几份,并在不久后得到了公司的支持,成为每一位销售员的标配。

这是我工作能力尚浅时的经历。当时我只做对了一件事,将“如何成为优秀的销售员”这个隐性经验中很小的一部分细节挖掘了出来。而且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培训师可以在这里做的事情,但我的经理知道。这些信息让他指导我们完成了后面的工作。

“冰山一角”其实很重要,却很容易被忽略,因为很容易被看作理所当然。记录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即使在当下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变,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为一个小的经验单元,在不久的将来(也可能是很久的将来),它会和其他经验卡片组合在一起,发挥更大的作用。

工作日志

工作日志、学习日志形式的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回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同时也是对工作和学习生活的总结,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借助 ORID 焦点法,可以将工作日志结构化,并能启发更多的思考。

从 2017 年开始,我一直作为志愿者讲师为杉树支教的支教老师进行印象笔记使用方法的培训。在四川大凉山的学校中,老师们为那里的孩子带去了新的理念,也带去了梦想和希望。向维老师是我做志愿者讲师的对接人,她告诉我,杉树支教的所有老师都在使用印象笔记进行教学管理,同时他们也在用印象笔记记录凉山支教的每一天。

向维老师给我看了她的支教日记(见图 9-1),每天一篇,都保存在印象笔记里。里面有当日的教学内容,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她的工作日志记录得很详细,里面很多是当天工作的呈现。上课时学生提了什么问题,自己是怎么回答的。

今天学生出现了什么情况,闹了哪些小情绪,学生是如何说的,自己问了什么问题。 哪些题目学生错得比较多,都错在哪里。基本上很大篇幅都在记录发生的事情(O)。在工作日志的后面,会有自己的一些感想(R),今日的收获和经验的总结(I),未来想要做的尝试和改变(D)。

9-1 向维老师的工作日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日志的内容越来越多。第二年向维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进入凉山,她将日记按日期做了分类。因为学校的时间界限很清晰,所以按日期进行分类对她来说非常方便。

在工作中随时总结回顾并记录自己的收获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积累。如果工作经验不足,或者对某些领域尚不熟悉,我们就很难有敏锐的嗅觉,难以感知需要学习的内容。工作日志给了我们回顾一天工作的机会,在回顾中会挖掘到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即使没有,简单的流水账也可以将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作为原始素材,在未来发挥作用。这些工作日志记录了每个人的成长,是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学会提问

在我进行的个人知识管理培训中,很多培训对象是企业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他们的业务能力很强,却大多不太善于表达。公司层面非常希望他们能在企业里发挥更大的价值,让他们的经验得到复制和传承。

在你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中,应该有很多在某个方面很厉害的人。我们都很好奇,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

使用 ORID 焦点法进行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出更多的细节,帮助我们将“高手究竟做对了什么”这一主题进一步完善。高手都做对了哪些事情和他们成为高手之间不一定有因果关系,但我们获得的信息会给我们带来帮助。有些事情在高手的眼里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让他们自己说,他们可能永远都想不到原因,这都需要我们通过有效提问才能找到答案。

在我做企业培训师时,经常组织新老员工对话。资深销售员的经验最有说服力, 也是对员工最好的培训。和我自己讲课不同,销售高手或销售经理授课时经常会偏离主题,也可能有很多意外发生。毕竟他们在授课上没有太多经验。课前和经理们反复沟通成了每节培训课的必要环节。我在培训后向学员调查培训效果时却得到了让我惊讶的反馈。他们说 :“经理们都太厉害了,我要什么时候才能像他们一样呢?

我好像永远也做不到。”这好像偏离了培训的目标。在后面一系列的反复沟通中,我们决定启用圆桌会谈的方式培训。设计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新员工有什么具体问题都可以向经理提。培训形式改变后的效果非常好。首先是经理们的反馈 :“李老师,我的员工原来卡在了查资料、不会排版这种基础问题上,我简直不敢相信,以后一定要把这一点加在培训中。今天大家一提问,我才发现,自己工作做久了,已经忘了还是新人时遇到的问题了。这些细节都被我忽略了。”

在培训中让员工针对自己的情况提问题是我作为主持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把握提问的方向,描述细节,在经理回答比较笼统时把问题问具体,尽可能地还原场景。

例如 :“您当时问了客户什么问题?”“客户是怎么回答的?”“当时给客户举了哪些案例?”“给客户看了哪份合同?”这些问题都是 ORID 焦点法中 Objective 层面的现象呈现。

在讲话人的发言告一段落后,我们可以问一些总结性的问题。例如 :“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您认为做好这件事情最关键的点在哪里?”这些提问往往是获得关键信息的秘诀。

在提问环节的最后,可以询问我们可以立刻开展的下一步行动。例如 :“如果要在今天培训结束后,给在场学员一些建议,您建议大家可以立刻做的事情是什么?”

通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提问,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有效的信息,让那些隐藏在神秘面纱背后的经验和秘密,逐渐露出庐山真面目。

有时候,我们无须获得全部答案,只能得到几个关键点也很好。抓住一个点, 然后去尝试,去实践,再寻找另外的答案。循序渐进,不断进步。

跟着行动走,感觉自然有

《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妈妈带着四个孩子备考并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故事。我是在“微信读书”App 里读的这本书。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书的正文,还可以看到很多评论和笔记。在书的开头,吉田医生说 :“因为白天要上班,又要带孩子,还要保持身体健康,所以每天 3 点起床开始学习。”(3 点确实有点早,模仿需谨慎,并参考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晚上 9 点她和孩子一起睡觉,睡眠时间在6 个小时左右,然后利用 3 点到 7 点这 4 个小时的时间学习。针对这句话的读者评论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本书看到这儿就够了,能做到这一点就足以做成任何事情了。”

作者轻描淡写的开场白已经写出了问题的关键。对于我们生活中任何想做但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来说,如果每天都有接近 4 个小时来做这件事,那么应该很容易做成。

9 点入睡,睡眠时间 6 个小时,算不上长,但是也不缺觉。

经验太多记不住,那么就这一条,是不是可以拿来试一试?

我想你一定会说,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我和她的生活不一样。但问题是,你不尝试去做,又怎么知道该经验不适合自己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行动后,可能验证了一条真理,但更有可能只是验证了一种可能性。就像托马斯·爱迪生说的 :“我并不是失败了 1000 次,我是验证了这 1000 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而已。”

实践本身就是学习的最佳途径,行动就是获取经验的开始。我们经常说 :“跟着感觉走”,但是感觉哪有那么及时?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等待灵感的到来,等待时机的成熟,结果却发现永远等不来那一天。这时不妨先开始行动,并且不期待最终有一个好的结果,只把这个行动当成经验积累的一部分即可。

有时候,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回报。在这样一个处处充满即时反馈的世界里,做到不求成果确实很难。发了朋友圈会期待有人点赞,给别人发消息也希望对方能很快回复。我们在充满即时反馈的世界里丢掉了耐心,而这份耐心,却是经验的积累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方式很值得工作、学习中的我们学习。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他们会提出一个又一个假设,一个又一个问题。科研人员会设计相应的实验和调查来测试根据假设所得到的结果,而这些调查和实验往往得到的只有实验数据和某些条件下的结论,并没有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甚至没有达到阶段性目标。但正是这些反复的探索构建了最后科研的成功。

所以,有时我们不妨多进行一些尝试、行动,并将行动的结果记录下来。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不是一下子就真相大白了。这中间有很多反复,但所有被行动验证过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个人经验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节选自《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2.0――个人知识管理实践指南》

0 阅读:0

博文视点说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