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螳螂也必须和青蛙死磕,因为发型不能乱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4-10-05 13:54:45

现在清宫剧中的帅哥们,都有一条乌黑油亮、又粗又长的辫子,夸张的还有拿辫子当软兵器往外甩的。

其实,史实中清朝男人的发型,有一个混号叫“金钱鼠尾”,那是相当的难看。就是在头顶上仅留金钱大小的一撮,然后头发垂下来结成一根辫子,其他的头发则全部剃个精光。

这根丑陋的“金钱鼠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甚至一度被很多外国人误认为是汉文化的形象标识,令人颇感惭愧。

一、“剃头令”羞羞答答地出场

1644年,多尔衮领清军入关,颁布了 “剃头令”:

“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

讲真,满清统治者刚入关时,对是否强制推行“剃发易服”,还是比较谨慎的。多尔衮刚颁布完法令后,没过一个月就因反对声音太多,而被迫取消了强制令。豫亲王多铎还专门发了公告:

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但在1645年6月,剃头令再次被颁布,而这次的剃头就不是开玩笑了,史载:

“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那刚入关的满清为何突然又下定决心要剃光几千万汉人的头呢?

二、是一个汉人建议必须推行“剃头令”的

顺治当朝时,满汉大臣分为两列,满族一拨,汉族一拨。在多尔衮第一次颁布剃头令时,汉臣孙之獬第一个带头,剃成了“金钱鼠尾”,然后在上朝禀奏完事情后,主动加入了满族大臣的队列。结果满臣并不接受他,孙之獬只好又退回了汉臣的队列中。

没成想,这边汉臣也不认可新发型的孙之獬了,于是他进退两难,就这么独自一人尬在朝堂上。

孙之獬恼羞成怒,干脆直接上书,请求严格推行剃头令: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摄政王多尔衮认为此时清军在剿灭明朝余党和起义军的作战中总体顺利,又有汉族大臣孙之獬带头推动,于是下定决心,严格执行剃头令。

所以,“金钱鼠尾”得以推广,孙之獬要立首功。

而剃头令的严厉推行,瞬间在全国刮起了腥风血雨,无数汉族人不惜以死抗争。孙之獬则在1647年被愤怒的山东谢迁起义军捉住砍了头。

三、即使是螳臂当车,也要血战到底

古人在成年之后,头发就不能再剃了,因为儒家经典《孝经》定义了“孝”的开头和结尾: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所以,古人的座右铭就是:头可断,发型不能改。

孙之獬的无耻行径,让江南的百万平头百姓举起弱小的“螳臂”,也要和强大的“青蛙”清军拼死一斗。史称:

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

因反对剃头而发生的最著名的一次抗清斗争,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四、江阴八十一日

1645年夏天,江阴百姓在“江阴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的领导下,与24万正规清军加200多门大炮,整整硬刚了81天。

江阴人民很朴实,大明都亡了,江阴也归顺了满清。所以,在满清官员来接管江阴时,大家就问:“我们已经归顺大清,应该没什么事了吧?”

清朝官员回答:“还有一件事,你们没剃头。”

“能不剃吗?”

“不能,违者斩!”

江阴百姓听到这,就说:“噢,知道啦。那我只能和你拼啦!”

清军根本没把这群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当回儿事,江阴人则用勇气和生命告诉清军:为了头发,我会玩命。

这场纸面实力完全不在一个水准上的战斗,让清军付出了死亡75000人的代价,才拿下一个正规兵都没有的小小江阴。

而能上阵杀敌的江阴人充其量只有10万人,他们全部牺牲。城破后,又有7万多平民被屠杀,整个江阴仅幸存下来53人!

江阴城的那些老人和女人们,宁可抱着孩子投水、自焚、上吊,也没有一个人投降!

阎应元被俘后,被清军扎透小腿,也决不下跪,英勇就义。

陈明遇死时仍手持大刀,倚在墙边,屹立不倒。

冯厚敦平静地穿戴好明朝的冠服,自缢于家中。

因为一个发型,宁死,也绝不苟活。

1667年,朝鲜使者来华朝拜康熙。当使者走在北京的街道上时,只见路人都神情悲切,指着使者的发型与服装,跟身边的孩子说:

“孩子,这就是咱们以前的造型啊,别忘了。”

0 阅读:3
南松聊过去历史

南松聊过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