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人品德如何,不看他做得多好,而是看这一点

泄天机 2022-01-03 19:07:44

欢迎大家来千面略懂先生的《道德经解密81讲》课堂!

我之前组织过很多有关《道德经》零散的文章,而这次,将会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做一个思想上的提升,系统地谈《道德经》。能让大家全面、系统地学习它。

希望你能有所收获,今天这一讲很重要,请您阅读。

我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说明很难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那我们又凭借什么去判断这个人值不值得深交。

对于这个判断,老子在《道德经》中就阐明了。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意思是说,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这种人就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失“道”的行为,实际是没有“德”。“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老子在此区分“上德”与“下德”,我们也可以用“上德”与“下德”去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品德,到底值不值得深交。具体来说,“上德”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01重质轻文,不求光鲜的外表‍

老子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说,大丈夫为人敦厚,而不浅薄;朴实,而不虚华。所以要舍弃虚华而追求朴实敦厚。老子在这强调内在的朴实的重要性,警示人们不要去追求外在的虚华的事物。

古代中国人大多更重视内在而轻视外在,具有重质轻文的倾向,质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性,文指的是一个人外在的装饰,认为内在的道德和品性是一个人的根本。

一个过分追求外表的人必定是一个内在虚浮的人。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应该避免过多的去追求外在的事物,而应该注重内在。

比如,很多人会把金钱用在外在的吃、穿、住、行这些方面,无可厚非,在这几个方面的投入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是追求外在的享受而不注重内在的精神建设,那么一个人将会粗野。

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很多家庭教育孩子还停留在形式主义,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报了某个兴趣班,马上就给自己家的孩子报这个班,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感兴趣不感兴趣,反正报兴趣班就是为了孩子好。

其实,这种做法就是明显的追求外表的光鲜,认为只要帮孩子报了班,孩子就能学到东西,殊不知,如果孩子不喜欢,逼迫他去学习,先不说能否学到东西,学习兴趣肯定是会被扼杀掉的。

与其盲目跟风报兴趣班,不如问问孩子到底喜欢什么,看孩子还有什么缺点,然后再让孩子去学习以此来弥补他的缺点,或发展他的兴趣,如此做法才具有实质性的作用,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

一个过分注重外在形式而不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的人,大有可能是“下德”的人。而一个平常不是十分注重外表,却侧重内在精神的建设的人,会谨慎的去挑选书籍阅读,会谨慎的选择朋友交往,其大有可能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02无为而为,不求明确回报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具有“上德”的人,从不主动炫耀自己有德行,而道德低下的人却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认为他有道德。

比如,在企业中,领导的某项决策出现了问题,有个员工发现问题之后,向领导汇报,领导也很感谢这位员工,打算在某次会议上,公开的表扬这位员工,并且在提升岗位的人员中也优先考虑这位员工。

但是,这位员工事后却得意忘形,逢人就说自己指出了领导的错误,恨不得所有的人都欣赏他。领导知道后,表面什么也没说,内心却对这位员工的好感降低,甚至觉得这位员工品行有待考量。

其实,这种但凡做了一件好事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的人,就是老子所说的“下德”之人。故事中的员工,在他四处炫耀希望获得所有赞赏的过程中,他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德行,他做好事所产生的效果也在他寻求别人的赞赏时消磨殆尽。

这位员工做错了什么呢?错就错在他的目的性太强,太渴望得到回报,希望能得到“德”的评价,殊不知,想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

所以,判断一个人品德如何,不看他做得多好,而是看他做事情是否刻意,如果不求明确回报,自然而然的去完成一件事情,就说明他的德行是高尚的,是具有“上德”的人。

03遵循本心,不做伪善之事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追求“无为而无不为”。意思就是,一切听其自然,天下就没有什么事办不成。

“无为”表面上是退,其实是进,是“无不为”。只有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人做事,人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事才可能成功。

这种“无为”也体现在不为外物所干扰,追求自己的本心。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为外物所困扰,遵从自己内心的最真实感觉去安排。

佛说:“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只要心不动,外面不管是狂风还是暴雨都与我无关,只要心不动,不管现实是善良还是邪恶我都坚持本心,这样的话,我始终是一个有品德的人。

然而,在生活中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伪善”的人,这种伪善的人就是不遵循本心的人,这些人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是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有可能就是“小人”。那我们如何区分“伪善”和“真善”呢?

一个重要的区分标准在于:伪善的人要求别人,真善的人规范自己。道德不是用来律人的而是用来律己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借用道德的标准去教训他人,但是当自己触犯道德底线的时候又寻求逃脱,这种人就是典型的伪善。

比如,某位妈妈因别人家的小孩子调皮而侵犯到自己时就会说:“这小孩子这么没教养!”但是当自己家的小孩子犯错而伤害到别人的时候却说:“小孩子还小,不懂事!”,希望以此来逃脱道德的谴责,这种人就是明显的“伪善”。

那么一个人如何做到“真善”,成为“上德”的人呢?

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遵从自己的本心,让自己的本心成为道德的标尺,让本心自觉地向往着高尚品德。

这就需要我们平常不断去学习品德教育理论知识,去学习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的行为,理论结合实践,不知不觉中,就会自发的去追求高尚的品德,鄙夷低劣的行为。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常年和地痞流氓混在一起的人,其德行必然是走向败坏的;而一个常年与品德高尚的人打交道的人,可能会耳濡目染变成品德良好的人。

所以,使本心向往着高尚品德,再遵从本心,那么这个人大有可能是“真善”,成为“上德”之人。

总之,我们凭借以上所说的“追求内在、无为而为、遵循本心”这三个特征,就大致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是否值得深交。如果自己想要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也应该往这三个方向努力。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7 阅读: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