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亮精讲《传习录》(28)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09-26 14:43:34

原文:一日论为学工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 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 精 讲 \

学生受他的影响,也是抓这个功夫。心学就得实修,就得功夫上身。不是口耳之学,也不是词章训诂之学。

学生们总是要问他为学的功夫,王阳明回答问题也是针对性的,他总结了一下,说反正不能一根筋,不可执一偏,就是对治,就是克己省察。

初学者容易心猿意马,缺乏基本功,坐不住,就是“猴子教书不像先生”。这是拴缚不定,思虑多在人欲里面。想的就是官能感觉所构建的物质世界。这种情况你要教他干什么,教他静坐,教他把思虑停息下来。

王阳明从龙场往回走,在常德开始教学生静坐,到了滁州也还教静坐,那一段时间是以教静坐为主。到了南京以后以教“存天理、去人欲”为主,到了立功以后的江西,在老家赋闲的时候讲良知。

《传习录》上卷是王阳明早期的话头多一点,好在王阳明是一以贯之的。无非是常用的口头语不一样。让他静坐,停息思虑,这个过程完成以后,等他心意稍定,这时候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另一个东西就冒出来了,这时候心已定了,尝到甜头了,就悬空静守,悬空静守就跑到佛禅那里去了。“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

什么有用呢?教他省察克治。刚才我说治就是对治,心猿意马我就教你静坐,悬空静守我就让你事上磨,让你下来溜达溜达,让你在实践中去做,反正逆才能觉悟,顺流于庸俗。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不能停顿,不能打断,要有间隔,就像呼吸一样时刻配合着它,上面这个例子是禅宗的,这是王阳明早期最爱打的比方。

王门后学有的还嘲笑老师,说老师这个太笨了,太麻烦了,我就根本不用这么费劲,我在良知的“良”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这算是各有心得吧。

你要去扫除盗贼,你必须把贼窝、老巢都给打扫干净,彻底剿平才行。无事时存养,存养贯穿着克己省察,克己省察的内容是将你的好色、好货、好名,这些追逐外物的东西,私心杂念,逐一地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除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下面这是禅宗有名的比方,慎独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耗子从洞里一露头,一爪就抓过去。

这一念萌动就好比那老鼠从洞里往外探头似的,“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这是真实的用功,就是自己对自己下手狠一点,不能够姑息,不能手下留情。

这个精神是什么精神,是仁义的义, 仁是爱,义是杀,仁是柔,义是刚,无刚,柔就瘫软了,譬如斩钉截铁就是一股刚劲儿,刚劲来自义德,仁义的义就是这个德。

到了最后“无私可克”,天天打扫卫生,没有灰尘了,这时候就可以端拱,端拱说的是皇上,这是《论语》里面的,舜像北辰一样,往那儿一坐,端拱而治。

就像我在这椅子上一坐,你们该干什么干什么,我这就是端拱而治。到无私可克的时候,就获得了自由,获得了一种君临天下的成就,这时候就成功了。

何思何虑,《大学》《中庸》都出现过这个词,意思是有什么好琢 磨的,有什么好发愁的?何思何虑不是初学的事,这是讽刺程朱,尤其是朱熹。

朱熹总拿最后的结果来要求学生,比如朱熹自己修炼成了,让高中生怎么做?高中生就得像猫之捕鼠那样,耳朵听着,眼睛看着, 你让他不思不虑那就成了自暴自弃。

王阳明说何思何虑不是初学时候的事,初学的时候必须要思,省察克治,不主动的来思,怎么能够把 剩下的灰尘打扫干净呢?这个思克服的是私欲,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

《传习录》下卷记的比较杂,学生说老师整天让存天理,但从来不说天理是什么。天理就是中,只思一个中,让你的心保持一种中的状态,长期保持就叫天理纯全。

天理纯全,才能到达“何思何虑” 的境界和程度。这叫为学次第,不能不会走就跑,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上走。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