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2岁担任国务院副总理,69岁官至正国级,子女都是国家栋梁

墨寒雪 2025-01-14 11:11:19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2015年,一位老人在北京安然离世,享年91岁,全国各级党委政府、中国驻外使馆都降半旗来表示哀悼。

他62岁担任国务院副总理,69岁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官至正国级;而他的子女却未因此受到“特权庇佑”,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联合国、医学等领域成为栋梁之才。

那么,他是谁?他为何能在基层艰难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早年生活】

1924年,乔石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一名码头搬运工,母亲则在纺织厂做女工,他们每天辛勤劳作,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但即便如此,他们省吃俭用也要送乔石上学,因为在父母看来,读书是孩子未来唯一的出路。

家里虽贫寒,但他从不缺课,总是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籍,他开始明白,为什么穷人会受压迫,为什么像父亲那样辛苦的人依然无法改变命运。

1935年,乔石11岁,那年冬天,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威胁到中国大地的每一寸土地,蒋介石政府却步步退让,妥协求和。

全国上下民愤沸腾,特别是在北平,一场爱国学生的游行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后来被称为“一二·九运动”的学生抗议活动震惊全国,也通过报纸和口口相传的消息传到了上海。

年幼的乔石在街头看到学生们高举的抗日标语,听到他们嘶哑的呐喊声,内心深受触动。

到了初中,他结识了一群富有爱国思想的同学,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秘密抗日活动,他们经常在下课后聚集在一起,用仅有的一些纸张偷偷印制传单,上面写着“抵制日货”“唤醒国民”等口号。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传单藏在书包里,分发到街头巷尾,尽管每一次行动都有被抓捕的危险,但乔石毫不畏惧。

1937年,13岁的乔石考入上海南方中学,这是一所思想开放的学校,也是许多进步学生的聚集地,乔石在这里如鱼得水。

他不仅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抗日救亡活动,还主动向同学们宣传进步思想,他总是善于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革命理念讲得通俗易懂,因此很快成为学校抗日救亡团体的核心人物。

同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拉开序幕,乔石的抗日宣传活动愈发频繁,他和同学们冒着日伪军的搜捕,深入工厂、码头,向工人和贫民分发抗日宣传单,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加入抗日队伍。

到了1940年,乔石已经成为上海学生运动中小有名气的“积极分子”,同年8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

当时,他只有16岁,党的组织安排他担任学区委干事,负责领导和协调南方中学的秘密党支部工作。

乔石在一次行动中发现,自己所在的地下组织因叛徒出卖被日伪军盯上,许多同志先后被捕。

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组织的秘密文件转移到安全地点,同时还要设法营救几名关押在牢中的同志,面对这样复杂而危险的局面,乔石会如何应对?

【革命青年】

1943年秋,乔石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在组织被叛徒出卖后,他需要在敌人破获据点之前,将秘密文件转移到安全地点。

这些文件涉及上海地区地下党多名核心成员的身份与行动计划,一旦落入敌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乔石临危受命,将文件藏在自己身上,在混乱的上海街头与敌人周旋。

那天晚上,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昏暗的街巷中,街道上,日伪军的巡逻队正在逐一盘查过往行人。

他没有多余的时间犹豫,假装成普通学生,低头推车向前,果然,他被拦了下来,一名伪军用手电筒指着他的书包,要求检查。

乔石镇定自若,打开书包让对方查看,书包里装的是几本普通课本,但真正的重要文件被他用一条布带系在腰间,伪军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挥手让他离开。

乔石松了一口气,但没有丝毫放松警惕,直到成功将文件转移到安全的接头地点。

1945年,他考入华东联合大学,在学校里,他一边继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一边投身到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

他经常组织集会,带领学生高呼口号,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同时宣传共产党的进步思想,他还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许多学生摆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捕,将他们转移到解放区,加入到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

1949年,当全国解放的曙光逐渐显现时,乔石接到组织的调任,前往上海开展最后一阶段的地下工作。

他负责联络各方力量,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解放做好准备,在他的组织和调配下,多名地下党员被安全转移,上海的局势也逐渐稳定。

这一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听到天安门城楼上宣布开国大典的广播时,乔石的眼眶湿润了,他和无数革命同志多年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

更重要的是,这也标志着他将从地下转为地上,正式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他的第一站,便是被调任到杭州市委青委宣传部,担任部长一职。

初到杭州,乔石面临的任务异常繁重,战争刚刚结束,城市满目疮痍,社会秩序尚未恢复,作为宣传部长,他需要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群众,同时帮助地方经济复苏。

他每天早出晚归,走访工厂、学校、农村,与各行各业的群众面对面交流,他发现,很多人对新政府充满期待,但也有不少人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甚至恐惧,于是,他通过各种方式,组织群众学习党的政策,帮助他们找到新的生活方向。

1954年,他主动请缨,调任到中国东北的工业重地,鞍山钢铁公司,开始接触工业建设工作,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业化是新中国发展的基石。

鞍钢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对全国的经济复苏与发展至关重要,在这里,乔石学会了从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与一线工人同吃同住,了解生产流程,改进技术细节,最终使鞍钢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这些经历,为他日后担任更重要的领导职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乔石的道路真的会就此平坦吗?随着历史的车轮滚动,他将如何塑造他的未来?

【信念的坚守】

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治运动风起云涌,不少无辜的人被牵连其中,乔石也未能幸免。

他因为“与蒋介石同乡”的荒谬指控成为攻击目标,中联部大院的墙上贴满了针对他的“大字报”,内容充斥着无端的批评和指责。

过去的成绩和努力一夜之间被抹杀,他被下放接受“审查”,对于一个一生以党和国家为重的革命者来说,这样的境遇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在那段时间,乔石没有任何申辩的机会,他只能默默承受,他被安排到工厂最基础的岗位上,每天与普通工人一起劳作,尽管环境艰苦,他依然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1978年,党的工作会议上,乔石正式被平反,一纸决定将他从沉冤中解救出来,也将他重新推回到党的核心工作岗位上。

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并很快升任部长,负责党的对外交往事务,在对外联络部期间,乔石提出了一项重要主张:对外交流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进行,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条条框框。

他坚决反对故步自封,主张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在他的推动下,中国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改革开放的大局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然而他是如何在高位上继续保持初心,为人民谋福祉的呢?

【不忘初心,鞠躬尽】

1986年,62岁的乔石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进入国家领导层,他的职责范围更广,肩上的责任更重。

这是一个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百废待兴的时代,经济体制改革、法治建设、党风治理等问题纷至沓来。

乔经济的快速发展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法治和干部作风建设,改革成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于是,他提出了一项关键的工作目标: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他认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有完善的法治体系,法律既是发展的保障,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立法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乔石提出,法律的制定不能只是一个形式,而必须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他多次亲自带队深入基层,走访农民、工人和企业主,听取他们的意见。

在全国人大的监督下,一系列关系到民生的法律相继出台,包括土地承包法、环境保护法等,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不仅如此,乔石还开创性地推动人大执法检查工作,这项工作旨在监督“一府两院”依法履行职责,确保法律得到切实执行。

乔石始终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不能让法律条文沦为摆设,他亲自参与了多次执法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毫不避讳,敢于直言批评。

1993年,乔石69岁,这一年,他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正式跻身正国级领导人之列。

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作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主持了多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立法工作,包括对宪法的修订。

这些修订内容紧扣时代发展的需求,例如增加对私营经济的保护、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等,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

工作之外,乔石也始终保持低调谦逊的作风,他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浪费和特权,也要求子女不能因为他的身份获得特殊照顾。

长子蒋小明后来成为联合国退休金投资部的副主管,为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争光;小女儿乔晓溪在医学领域深耕多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1998年,乔石圆满完成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五年任期,选择从一线领导岗位上退休,2015年6月14日,乔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结语】

乔石的一生经历了战火中的地下工作、基层岗位的磨砺、高位上的鞠躬尽瘁,他是党和国家的栋梁,也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普通人。

他离世的消息传来,各级党委政府、中国驻外使馆都降半旗来表示哀悼。

乔石在政治生涯中始终保持清廉、务实的作风,他的工作方式,他的理念,他的家风,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参考信源】

中国人大网《乔石同志生平》

1 阅读:2876
墨寒雪

墨寒雪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