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五十载:记朱德元帅唯一一次回故里

党史博览 2021-12-13 15:41:30
朱德一篇忆母文,让世人永怀母亲之伟大

1960年3月9日 ,朱德回到阔别52年的故乡。图为他到仪陇县马鞍公社琳琅大队社员家访问

元帅们多为少小离家,母亲往往是他们人生最早的导师。在当时,多数家庭都是父主外母主内,孩子们的童年都是在母亲的身边度过的。中国母亲勤劳智慧的品德,深深影响着儿时的元帅们。

朱德元帅曾写过一篇著名的 《回忆我的母亲》(原题目为《母亲的回忆》,1983年收入《朱德选集》时改为《回忆我的母亲》)的文章,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爱。

朱德的生母钟氏(1858~1944),从小生长在极端贫困、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的流浪艺人家里。钟氏19岁嫁到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生朱德的前几分钟,她还在灶前煮饭。朱德呱呱落地之后,她又起身接着做饭。

钟氏生有13个子女,由于生活艰难,有5个刚刚生下来就被溺死。朱德在两岁时被过继给大伯父。这样,朱德又多了一双养父母。钟氏晚年知道自己的儿子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仍不辍劳作,自食其力。她唯一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儿子一面,但因处于抗战时期,朱德担任八路军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要职,未能如愿。1944年2月15日,她以86岁高龄辞世。

朱德母亲去世之后,延安各界10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母亲去世,朱德十分悲痛,于百忙中写下了《母亲的回忆》一文。几十年之后,一名外国记者问朱德:“您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连一杯水都没倒。”朱德在文中回忆道:

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朱德自1909年离开家乡,直到母亲去世,多年未见母亲,为中国革命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朱德在文中写道:“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文章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朱德自1909年离开家乡,50多年没有回去过。1960年,他唯一一次回到了自己的故里。

在家乡,朱德一边热情地和亲友们叙家常,一边走走看看。他缓步走到院坝右边那盘大石磨前,深情地说:“小时候我在家点着桐油灯读书,母亲就在月光下推豌豆粉为我们做凉粉,推麦面为我们做面条。母亲一生辛劳、慈爱,我没尽到孝心啊!”

出了院坝,朱德到屋后祖坟前默立了两分钟,又摸了摸当年曾被他当做单杠架而今已挺拔入云的双柏树。随后,他来到母亲的墓碑前祭拜。

钟氏的墓地,就在琳琅山下柏林嘴朱德父母故居西南不远处的一片柏树林里。墓地很宽,有专门的祭拜台。在祭拜台的前面,有一大理石碑座,背面刻有当年《解放日报》刊发的中共中央悼念钟氏逝世活动的消息,正面刻的是朱德写的悼文《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问:“这两窝黄连树中间还有一窝黄桷树呢?”

1960年3月9日,朱德回到故乡仪陇县。在故乡期间,他执意要去看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他的记性很好,哪里原来有棵树,哪里原来没有,全都记得清清楚楚。第二天早饭后,朱德自己认路,来到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席家。这里原是席聘三办的私塾学堂,朱德在这里生活了10年。他白天读书,晚上掌灯复习,还抽空帮老师挑水、煮饭。

因为那里有个很高的陡坡,不好走,陪同的中共四川省委负责人廖志高说:“总司令,别去了吧,路不好走。”朱德说:“不要紧,我小时候走惯了。一定要去。我的古文就是在这里学的。”朱德爬了上去。他看到晨雾炊烟里的席家,五间草房依旧,院子里静悄悄的。

朱德轻步进院,探问:“席白谷先生在这里住吗?”

“是。”屋里走出一位中年人,应声说,“在这里住,我是他孙儿。”他主动向来客介绍:“这座房子是朱总司令读过书的地方。我伯父跟他同过学,经常给我们说朱总司令读书很得行,文章做得最好。有人多次要拆这座房子,我说是朱总司令读过书的学堂,才没有让他们拆掉……”

朱德站在院坝里四处观望,问:“这两窝黄连树中间还有一窝黄桷树呢?”中年人回答说:“下暴雨打雷,遭雷公抓了。”

朱德一听也笑了,说:“再种两窝嘛!”

主人望着来人似曾相识的脸庞和熟悉的乡音,不觉好奇地问:“您老是从哪儿转来的?这么熟!”旁边有人低声插话:“朱总司令,你还不认得?”主人一听,顿时红了脸,又惊又喜地拉着朱德的手,叫道:“哎呀,我的天啦!朱总司令啊!”

朱德、康克清和席家亲属合影留念后,席家人热情地挽留说:“转来了就莫忙走,在这里多耍几天嘛!”朱德哈哈一笑,说:“我们一块儿照了相,就等于在你家住下了。”临别,已走到院坝边的朱德,又回头凝视良久,才缓步离开。

之后,朱德又来到马鞍小学。全校1500多名师生已站成两列,热烈鼓掌欢迎。朱德见院内坝子里堆放着一大堆青草,便问:“这做啥用场?”学生们回答:“采青支农。”朱德接着问:“读书又劳动,好不好?”“好,锻炼身体,又学习生产本领。”师生们回答。

“就是嘛,我们中国历来是‘耕读传家久’。过去苦水专朝穷人身上泼,学堂只朝富人开,我小时读书就受过地主家小崽子的欺负。你们要把孩子教好。”朱德语重心长地对教师们说。

绕校园走一圈,学校领导边走边向朱德汇报,说这所学校年久失修,墙皮脱落,地基下沉,需要尽快改造。朱德一边听,一边仔细看,然后说:“学校有困难,国家也有困难。我看可以来个‘穿靴戴帽’,加固一个基脚,再翻盖翻盖。”

3月11日,吃过早饭,朱德神采奕奕地回到他曾经任教的仪陇县金城小学 (原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视察。师生们欢天喜地欢迎他的到来。朱德拄着拐杖,看了几间教室和教师的宿舍,详细询问了师生人数、教师工资收入、校舍情况等,勉励教师们要好好教书育人。校长拿出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红绸,请朱德题词。朱德挥毫写下九个大字:“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

欢迎订阅《党史博览》,呈现更多优质好文(微信公众号搜索“党史博览”

https://mmbizurl.cn/s/s391U0jQO)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37 阅读:7221

评论列表

罪与罚

罪与罚

22
2021-12-14 16:15

伟人千古

景宗

景宗

18
2021-12-15 00:58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罪与罚

罪与罚

16
2021-12-14 16:15

伟人千点

幸福滚滚

幸福滚滚

13
2021-12-14 23:45

荣归故里

龙腾虎跃

龙腾虎跃

8
2021-12-14 23:38

平凡的伟人!

胡子大叔

胡子大叔

4
2021-12-17 22:44

一代伟人,为新中国奉献一生!

王全新

王全新

4
2021-12-23 16:19

人民的功臣

天园地方

天园地方

3
2021-12-15 01:32

好人呐!

zzxly2

zzxly2

3
2021-12-20 14:56

仪陇有两德,元帅与士兵

东西南北028

东西南北028

1
2021-12-15 03:12

四川人

说不过你也要说两句

说不过你也要说两句

1
2021-12-17 13:35

吾辈当自强,向那个年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先烈们致敬

云淸風淡

云淸風淡

1
2021-12-18 08:25

朱总一生太富有传奇色彩了,从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不但见证历史还亲自参与了历史改变。

党史博览

党史博览

高层次,大题材,深揭秘,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