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登顶珠峰的3位英雄,因冻伤导致肢体残损,如今他们怎么样

拐蚂拐 2022-05-18 21:47:27

八八四八米,手可摘星辰!

1960年5月28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发布这么一条消息:我登山队登上世界最高峰!

英雄为国登顶,国人欢欣雀跃。

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当这条消息发布之时,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们,有的仍在珠峰海拔6400米之上,有的正躺在医院的病房里,有的已经永远醒不过来。

此次攀登珠峰的行动,在214人组成的中国登山队里,超过110例不同程度的冻伤,有的是耳朵冻掉了,有的是鼻子冻没了,有的是手指头......

成功登顶的几位英雄,历尽了千难万险,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肢体残损。

贡布的右手,被冻伤。

王富洲的多个手指头,自此之后就比正常人短了一截。

屈银华在下山之后,不得不接受手术,截掉了自己的10个脚趾头。

60多年过去,再次回望此次人类壮举,仍会使人由衷感慨:他们都是英雄!

可以说,当时的我们是被“逼上珠峰”。

上世纪50年代,时逢中国与尼泊尔在划分国界线。

我们提出“珠峰一分为二,南北各有所属”,而尼泊尔认为“贵国从未爬上去过”,意在独自占有。

尼泊尔之所以这么说,也难怪他们有底气。

因为在1953年的时候,尼泊尔人丹增·诺盖作为登山向导,与新西兰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一起,第一次从南坡登顶珠峰,创造了人类首次珠峰登顶的壮举。

因此,我们必须也要完成登顶,还要从更为凶险的北坡上去。

我们的英雄,势必要为国之领土、国之荣誉、国之尊严而攀登。

1956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开办了第一个登山训练班,面向全国各产业工会招收运动员,为日后的珠峰登顶作准备。

各地工会选送出来的年轻人齐聚北京,而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几人,却都是在1958年之后才加入的登山队。

当时也没有人会料到,短短两年之后,携手站上世界之巅的,竟是这3个小伙子。

在登顶珠峰最后阶段,临危受命担任“登顶突击小队”队长的,是25岁的王富洲。

而他,也是电影《攀登者》里,方五洲的原型。

1935年,王富洲出生于河南西华。

1954年,王富洲从河南淮阳中学毕业,考入了北京地质大学,就读于石油地质勘查系。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为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正在大力发展全民体育。

由于登山既是新兴体育运动,又代表着一种攀登精神,同时与自己所学的专业颇为相关,因此在1958年大学毕业之后,王富洲选择了登山运动。

很快,王富洲的登山天赋就被挖掘了出来,他被调入了国家登山队,并于当年成功登上苏联境内海拔7134米的列宁峰。

1959年,王富洲又登上了新疆境内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荣获“运动健将”的称号。

1960年3月,王富洲随队去到了珠峰大本营。

英雄气概山河,敢笑珠峰不高!

王富洲曾说,在得知要登珠峰之后,这就是当时登山队的一个共同口号。

经过前期的适应性行军(3月27日推进至海拔6400米处并运送物资)、路线勘查并打通攀登路线(4月11日推进至海拔7007米处建立营地)、建立突击营地(4月29日于海拔8500米建立营地以备冲顶),登山队损失惨重,数十人不同程度冻伤,包括登山队队长史占春在内的多名主力队员被迫退出。

1960年5月17日,登山队在大本营宣誓,再次向顶峰发起冲锋,王富洲成为“登顶突击小队”的成员之一。

5月23日,王富洲与许竞、刘连满、贡布、屈银华等人到达海拔8500米的突击营地。

5月24日,王富洲与许竞、刘连满、贡布向着顶峰进发。

然而没有走出多远,队长许竞就已连续两次倒下。

众人知道,由于多日来一直负责开辟道路,许竞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没法再前行了。

因此,王富洲临危受命,成为了队长。

5月25日,登顶之后的王富洲颤颤巍巍拿出笔,在纸上写着:“王富洲等三人征服了珠峰,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

这张纸条,也与一面国旗、一尊20厘米高的毛主席塑像一起,被他们放在了珠峰之顶,作为中国人登顶珠峰之证明。

此次登顶珠峰,王富洲的手被冻伤,导致多个手指都比正常人短了一截。

尽管身体受到了伤损,但王富洲依然坚持着高山登山运动。

1964年,在攀登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时,王富洲与许竞等人成功登顶。

1975年,王富洲再征珠峰,以后援的身份参与组织领导工作,他本人并未登顶。

然而一直到了1982年,王富洲仍是中国唯一一个,登上了两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登山运动员。

1979年,王富洲担任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此后也一直从事着登山运动相关工作。

1984年,王富洲与马燕红、许海峰、郎平、李宁等人一起,40人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年来杰出运动员”。

1995年,60岁的王富洲退休。

长期的登山运动,也给王富洲的身体落下了病根。他的听力、视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并且时常都要受到脑血栓的折磨。

2015年7月,80岁的王富洲逝世。

与王富洲一样,屈银华也是1935年生人,他出生于四川云阳(今属重庆)。

浓重的四川口音,魁梧壮硕的身形,在没有加入登山队之前,屈银华是一个在四川林区长大的伐木工。

由于体格健壮,年轻时的屈银华可以“左右开弓”,两手自如地挥舞着斧头伐木。

1958年,得知中国登山队在选拔攀登珠峰的队员,还在伐木场上班的屈银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后来谈到父亲的时候,屈银华的女儿屈虹回忆道:“那代人的情感成分简单,父亲一是想着为国争光,二是想去北京见一见毛主席。”

由于上山时需要凿冰,需要登山者拥有足够的臂力,双手满是力气的屈银华,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优势入选了登山队。

进入登山队之前,屈银华对于登山没有任何经验,只能日夜恶补各类高山知识、登山技巧、碎石坡行走等技术。

进步神速的屈银华与王富洲一样,也攀登过列宁峰与慕士塔格峰。

除此之外,在登顶珠峰之前,屈银华还登上了念青唐古拉峰。

如果按照原计划,在最后的冲顶过程中,屈银华将跟随王富洲等人抵达海拔8700米处的“第二阶梯”,负责拍摄任务。

然而运输出现问题,氧气筒不够,屈银华又被安排在海拔8500米处的突击营地留守接应。

之所以能够最终登顶,是因为许竞的突然倒下,他代替许竞参与了最后的冲锋。

5月24日中午,屈银华与王富洲、贡布、刘连满抵达“第二阶梯”,这是位于海拔8680米至8700米处的一处峭壁,是登顶必经之路,也是一道“鬼门关”。

岩壁底端,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裂缝,从裂缝中间爬上去之后,还有一段高达5米、几乎垂直的峭壁。

如何攀上这道天险?刘连满提出了“搭人梯”的办法,由屈银华借助着刘连满的托举,先在岩石上打进钢锥,再借着安全绳爬上峭壁顶端。

为了不让满是冰爪的登山靴踩伤队友,屈银华在零下几十度的酷寒中,毅然脱掉了靴子。

然而,脚上穿着的鸭绒袜子实在太滑,无法着力。

为了不浪费时间,屈银华咬咬牙又将鸭绒袜子脱掉,就那么攀爬上去。

短短几分钟,屈银华的十个脚趾已经完全没了知觉,他的两个脚后跟也被冻裂。

登顶过后,在下撤的途中,屈银华与王富洲走在一起,两人又遭遇了滚坠,幸亏一块大石头将两人之间的安全绳挂住。

为了打出信号枪,屈银华将右手手套摘下,在扣动扳机的短短时间里,他的右手食指被枪连住,也被冻伤。

下山之后,屈银华不得不接受了截肢手术,他的十只脚趾、右手食指都被截去。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屈银华说:“我这一双脚不值得什么,用一双脚来换取珠峰的胜利,那是太值了!”

尽管从此之后走路总会出现左右摇晃的步态,但屈银华毫无怨言,他有时候甚至还会开玩笑说,自己变成了一个“小脚老太”。

自1958年离开老家之后,屈银华几乎就没有时间再回去过。

1965年,国家号召登山者走出北京,去大山里组建登山队,曾荣获“列宁银质奖章”、“体育运动银质奖章”的屈银华便拖家带口前往乌鲁木齐,先是担任登山营教练,后又被派往新疆体委工作。

在体委,屈银华常年带着乒乓球队、篮球队前往南方训练,很少回家。

1979年,屈银华调回北京,担任国家体委登山队的中层干部。

退休之后,屈银华最大的爱好便是钓鱼。

他家附近的所有鱼塘,有坑的,没坑的,都想去。

甚至在坐上了轮椅、身上插着胃管的时候,屈银华还是静静地拿着鱼竿垂钓。

与王富洲一样,由于爬山时落下的病根,肺病一直伴随着屈银华。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屈银华每天只能靠着呼吸机维持生命。

但直至临终前几天,屈银华都还在问身边的人:“什么时候能够出院?我要去钓鱼。”

2016年9月,81岁的屈银华于北京逝世。

比起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要比他们年长两岁。

贡布出生于1933年,藏族,是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所卓乡人。

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贡布在10岁的时候就开始为农奴主放羊、烧茶做饭、喂养牛马。

中国登山队成立的那一年,23岁的贡布也约了两个好友,步行5天走到日喀则,参加了解放军,成为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独立营的一名战士。

1958年底,体委到了西藏,在招募攀登珠峰队员的时候,一眼就相中了身体素质极佳的贡布。

也可以说,相比起其他的登山队员,贡布有着天生优势,因为他算是在珠峰脚下长大的人。

经过了一年多的艰苦训练之后,贡布与其他队员们一起,开始了“步步为营”。

在珠峰登顶的前期准备中,贡布与队员们多次往返于大本营与各个营地之间,在适应珠峰气候的同时,也将一包包的物资运送往各个营地。

这一阶段的“适应性行军”,贡布的表现极为优异,尤其是在体能上。

对于最为艰险的“第二台阶”,被冻伤了右手手指的贡布曾经回忆道:“我们进退两难,但都下定了决心,就算是死,也要死在顶峰上。”

为了纪念胜利,贡布在峰顶特意拣了9块岩石标本,作为献给毛主席的礼物。

下山之后,贡布获得“体育运动荣誉奖章”、“破全国纪录奖章”,被评为“国家级运动健将”。

1961年,贡布随中国登山代表团访问苏联。

1962年,贡布调回西藏,担任登山营的教员。

之后两年,贡布又被选送到中央民族学院深造,并于1964年出席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中央民族学院毕业之后,贡布加入国家登山集训队,担任大队副队长。

自1972年起,贡布调任西藏体委工作。

贡布说,他不仅热爱登山运动,他还要做一个“珠峰守望者”,既守望着西藏的同胞,也要守望着西藏的雪山、湖泊、河流与动物。

1990年,在贡布的多次倡议下,“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贡布为此四处奔走,大力宣传禁止捕杀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

1993年,贡布提出组建“攀登14座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的西藏探险队。

至2007年,这支队伍终于完成攀登14座世界高峰的壮举,这是其他国家均未能完成的集体攀登。

在家乡聂拉木县,贡布经过多方筹措,办起了一座拥有40个床位的医院,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

贡布的晚年生活,除了散步之外,就是以藏文撰写一本有关雪山的书。

在贡布的书中,他写下了数十座山,记载着山的高度、纬度、民间传说、山边湖泊等等。

贡布说:“是山给了我一生的幸福,每一座雪山都在我的心中。”

首次登顶珠峰虽是三人,但他们的身后,还有许多英雄。

这是一支英雄的队伍,有人不畏牺牲地攀登,也有人甘做人梯地奉献。

最终的“登顶突击小队”,是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刘连满4人。

刘连满1933年出生于河北宁河(今属天津),入选中国登山队之前,他在消防队工作。

1956年,他登上了秦岭主峰太白山、“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斯峰、新疆慕士塔格峰。

1957年,他登上了四川境内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于当年被授予“国家级运动健将”。

1958年起,他就担任着国家登山队的教练员。

可以说,他具备着绝对的实力。

在最终的登顶过程中,刘连满甘做“人梯”,连续托举3名队友攀登“第二台阶”。

在海拔8700米、自身已经负重15公斤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举动,无疑是要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

因为这样的高度已属“生命的禁区”,若是在这种情况下严重透支体力,或将永远地倒在珠峰上。

然而为了登顶,刘连满是真的豁出去了。

在通过“第二台阶”之后,刘连满已经无力前行,很快摔倒在路上。

为了顾全大局,刘连满让三名队员将他安置在一块背风的大石后边,并催促他们继续前行。

刘连满意识到,自己或将牺牲在海拔8700米的地方,又担心王富洲他们所携带的氧气不够,便艰难地写下一封遗书:“任务交给你们去完成,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胜利回来时用。”

好在吉人天相,刘连满奇迹般地撑了下来,并等到了王富洲等人的返程。

亦凭借着刘连满留下的半筒氧气,使得四人最终得以安全返回突击营地。

下山之后的3个月,恢复以后的刘连满又赶往拉萨,参加了组建西藏登山营的工作,之后也从事着登山运动相关工作。

1973年,为了照顾家庭,刘连满调回电机厂工作,干起了消防的老本行。

2016年,83岁的刘连满病逝。

每一个时期,都会有英雄。

每一个英雄,都会有信仰。

他们共同的信仰,是为了国家不惧牺牲。

可以说,1960年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队,就是这样一支名副其实的英雄队伍。

史占春、许竞、随队医生翁庆章、运输队长张俊岩、牺牲的兰州大学教师汪玑、牺牲的北京大学教师郭子庆......

所有为国攀登者,都是英雄!

1 阅读:66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