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到清明节了。你知道吗,清明节可是咱们中国民俗节日中的跨界明星,它既是二十四节气家族的一员,也是一个超级有故事的大节庆。
清明,原本是四时气候变化的八风之一。由于它温暖清爽,在它的吹拂下,天地明净,万物勃发,因此得名“清明”。
汉魏以前,清明就像个朴实的农耕顾问,老天爷派来的"清明风",会在春分小哥出场后15天,大概公历4月5号前后,准时预报天气:"嘿!春天正中间,大地醒过来啦!瓜瓜豆豆快种起来!"
可到了唐朝,清明不甘寂寞,它瞅准了旁边那个有点冷清的寒食节,默默吸收寒食节的各种亮点——比如不吃热乎乎的饭菜、去祖宗坟前拜祭,甚至还有些神秘兮兮的巫术小游戏,就这样,清明成了既能报时令又能过节的双料冠军。
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旧唐书·玄宗纪》)。每至清明,“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
到了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兼并,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的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不仅从寒食中分担了祭墓的功能,同时它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日的游戏娱乐置于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是寒食的著名节俗,这时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从此清明节,就成了一场年度大型户外互动活动。
清明祭祖扫墓,也渐渐变成了老百姓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只不过地点在先人们的"老家"。那时候,不管是皇宫贵族还是寻常百姓,都赶着趟儿地带着家伙什儿上山头祭扫。
考虑到祭祀聚会光清明节一天时间可能不够,所以民间有"清明朝祖,前三后四"的说法,就是说祭拜日期不局限于清明节一天,清明前三天、后四天都是可以的,不至于像双十一抢购那样扎堆——这个安排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比那个什么假日办的安排人性化多了。
扫墓的时候,不仅要给先人们烧纸钱、修房子(墓地),还有一项"柳枝装饰大赛",家家户户门口插柳,脑袋上也戴着柳,好像在说:"清明戴柳,青春不老哦!"这柳树枝呢,不仅是春姑娘的使者,还是传说中的"鬼见愁",能帮我们挡掉不干净的东西,妥妥的安全符一枚。
拜祭完事后,就是踏青活动了。在那个没有朋友圈晒照片的年代,清明踏青就是古人们的"晒生活"时刻。大家伙儿一边怀念祖先,一边沐浴春光,蹴鞠踢起来,秋千荡起来,风筝飞起来,拔河赛起来,那叫一个欢乐无比。
清明完全可以说是古代的黄金周,唐宋时期清明节官吏放假七天(唐玄宗于开元十七年将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同时学校也会放假,让一家人也有空出去嗨皮一下。
《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中记载:
“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就更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宋代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
清明节啊,就是这么一个既传统又有趣的节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死轮回、家庭亲情、自然和谐的独特理解和深情厚谊,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所以,大家不要总把清明节看得那么沉重,放松点,让这个节日变得更加有意义和难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