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笔者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最喜欢去新华书店顶楼的打折书摊淘书——没法,囊中羞涩,只好去故纸堆里挑挑拣拣了。
某一天,书摊上的一本有着古怪名字的书籍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布列斯特要塞》,作者是一个叫做谢·斯米尔诺夫的苏联人。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孩子们对于战争的认知全都来自于电视台播出的有限几部战争电影,布列斯特?!要塞?!还真没有听说过。
封面就长这样
鬼使神差之下,我拿起了那本书,然后就再也放不下了,原来,这本封面毫不起眼的小说讲述的居然是苏联卫国战争初期一群普通士兵英雄般的经历。后来,前苏联的战争大片《莫斯科保卫战》在全国上映了:好家伙,上下两部,观影时间长达6-7个小时,进电影院看部电影还得背着干粮和水壶。
当大屏幕上突然展现出一群衣衫不整的苏联士兵,拿着工兵铲,刺刀和少量步枪,冒着密集的枪火从宿舍的窗户里一跃而出,嘶喊着扑向全副武装的德国士兵时,《布列斯特要塞》这部小说中的某段描写顿时变得如此鲜活:
“突然,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可怕的打击以雷霆万钧之势落到了敌人头上。营房大楼里传出了一种 喑哑的、曳长的吼声,通向大院的许多门扇猛然被拉开,手持武器的苏军战士高喊着震耳欲聋、充满仇恨的“乌拉”,怒潮般地扑向德军进攻支队的中心,展开了肉搏战。
敌人在几分钟之内便被打得落花流水。端着刺刀的战士们像一把尖刀把德军自动枪手的队伍拦腰截 为两段。还没有来得及走近营房门口的那些自动枪手慌忙调转身来,朝俱乐部大楼和他们进入大院时经过的捷列斯波尔大门狼狈溃逃。”
战后,苏联著名军事题材画家克里沃诺戈夫的画作《布列斯特要塞保卫者》(下图)如实的描绘了这一次反冲锋的画面,许多曾经的要塞保卫者们看到这幅画作无不热泪盈眶,激动万分。
随着电影的播放,布列斯特保卫战的片段不时闪现:失败的突围、妇女和儿童们高举白床单从地下室走出来向敌人投降、祖巴乔夫大尉和加夫里洛夫少校指挥官兵顽强抵抗、还有年仅十四岁少年战士彼得·克雷巴和被叛徒出卖而被处决的政委福明少校。
后来,俄罗斯在2010年拍摄了一部战争电影《决战要塞》,再次从全新的角度展现了这次保卫战。不过和偏写实的《莫斯科保卫战》相比,这部电影演绎得过了头,变成了布列斯特保卫战背景下的一个衍生故事,大部分主人公的背景被混杂到了一起,也只讲述了中央岛屿的部分战斗经过,许多有意义的战斗被一笔抹消,整个战役就此变得面目全非。
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的故事在今天已经变得家喻户晓,但谁又知道,如果没有斯米尔诺夫的这部纪实小说,这场发生在卫国战争初期,深陷敌后的决死战斗,就会被深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再也不见天日了呢?
一个18世纪的堡垒的抵抗
布列斯特要塞的传说从何时开始,没有人知道。但是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却像一道闪电一样,在不断退却的黑色岁月中,劈开了不断失利的乌云,被人们交口相传,传遍了从波罗的海沿岸到乌克兰大草原绵延千里的前线。
每个向着东方退却的苏联官兵都在转述这个故事:在被法西斯德国占据的数百公里战线后方,苏德边境上有一个古老的要塞一直在抵抗。有人说,在电台里面听见了不屈的守卫的呼叫;有人说,飞过上空的飞行员看见了地面炮弹的爆炸闪光和机枪曳光弹划过的痕迹;还有人说,是被俘的德国士兵供认了一切——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传闻和口述,苏联官方没有得到任何可信的证明。
直到1942年3月,苏联红军在奥廖尔地区击败德国陆军第45师后,缴获了一份名为《关于占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战报》的文件,苏联人才第一次证实了要塞保卫者们的英雄事迹。
三年后,收复了全部国土的苏联红军再次来到了这个要塞,在清理过程中,遍地的残垣断壁,布满弹坑的墙壁无不证实了这里曾经有过一场恶战。随着清理工作的展开,这些岩石和墙壁开口“说话了”,到处都发现了守卫者用铅笔、刺刀、子弹头或者弹片写下或刻下的话语:
例如,在靠近捷列斯波尔大门附近的外砖墙上刻着:“我们一共五人:谢多夫、格鲁托夫、鲍戈柳勃、米哈伊洛夫、谢利瓦诺夫。我们参加了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的第一次战斗。我们宁愿牺牲也决不后退 !”
在要塞中央某步兵团俱乐部的平台的墙上,被刻下了这样的字句:“我们三个都是莫斯科人—伊凡诺夫、斯捷潘奇科夫和容佳耶夫,我们守卫这座教堂,并立下誓言:宁愿战死也决不撤离。一九四一年七月。”
就在这段文字后面,人们又看到:“现在只剩我一个了,斯捷潘奇科夫和容加耶夫都已经牺牲了。德国人就在教堂里。我只剩下一颗手榴弹。他们别想活捉我。”
而最著名的一段留言在1950年时被考察西部营房科研人员发现:“我就要牺牲了,但决不投降,别了,祖国母亲!”——虽然署名模糊不清,但是日期却清晰可见——1941年7月20日。(下图)
而随着苏军解放这一地区后,许多幸存下来的要塞原保卫者的家属也叙述了这场断断续续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抵抗。至此,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的真实性才得到了最终证实。但是当时各种官方材料仍旧非常匮乏,有关这场战斗的诸多细节和经过,苏联人仍然不甚了解,直到1957年,本书的作者经过长达数年的考证和调研搜集后,出版了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这场战斗才真正被苏联、被全世界所知晓。
战争年代中,许多人都认为,正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要塞,所以驻守的兵力啊、弹药储备啊、永备工事啊、火炮机枪什么的,都是准备充足而且威力巨大的,不然,怎么才能解释守军能够长时间的坚持战斗呢?
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个古老的要塞位于俄国、波兰和立陶宛的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战略要地,所处的城市被三个国家轮流争夺、占领、屠戮,1812年第一次卫国战争之后,当时的沙皇决定将这里打造成俄军西部省份的一个主要据点,于是,布列斯特要塞出现了。
按照当时的标准,这座经过不断扩建后占地大约3.2平方公里的要塞群的确坚不可摧,整个要塞接近圆形,被高达10米的厚重土墙严密守护着,护城河和河道支流环绕在它的四周,要塞内部又被运河和人工水道分为四个小型的岛屿——这也就是后来构成了布列斯特要塞的四个堡垒。
布列斯特要塞布局图
按照18世纪中叶的标准,这个巨大的要塞绝对算得上是坚不可摧,哪怕拿破仑的大军复生,估计也会在这个要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寸步难行。
但是花费了二三十年打造这个巨型战略性要塞的俄国人没有想到,快速发展的军事科技和工业国家的全面动员能力让拿破仑时代的战争形式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历史:
火炮的威力不断增强,再厚实的城墙也会在持续的轰击下化为齑粉;而高达十余公里的射程,这让要塞中心直接暴露在了敌人的打击之下。而更要命的是,列强之间动辄百万、数百万的庞大兵力,可以让敌人轻易地派出一支小部队牵制住要塞守军,而主力部队的进攻却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要塞不过是个大号的火力点罢了。
也正因为如此,一战爆发后,目睹了世界上著名的烈日要塞、纳结尔要塞和英别什要塞纷纷在德军的攻击下迅速沦陷后,俄国人干脆地将这里改成了一个前线预备部队的集结基地。在后面的战斗中,俄军在德军的攻击下一溃千里,这个要塞几乎原封不动地变成了德国人的战利品。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诞生后,也正是在这里,列宁和德国签订了屈辱性的《布列斯特和约》。一战结束后,新生的波兰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风水轮流转,转眼间就来到了1939年9月,古德里安和拜尔莱因将军的装甲师占领了这里。当姗姗来迟的苏联红军抵达后,根据苏德两国的协定,布格河成为了两国的边界,布列斯特要塞的城墙上再次升起了苏联的红旗。
仅仅1年零九个月后,德国人的炮弹就再次砸进了要塞。
当德军横扫西欧后,苏联军方决定在西布格河畔建立宽阔的防御地带,一直被当做兵营和库房的布列斯特要塞恰好位于这条计划中的永固防线的中间,于是,古老的要塞再次开始大兴土木,在要塞外围挖了反坦克壕沟,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了装备有火炮和机枪的永备工事——可惜,大部分工事都在要塞外围,德军进攻时基本上都成了摆设。
在1941年的春季,驻守在要塞地区的是苏联红军的两个精锐步兵师,奥廖尔第六红旗师和陆军第42师(注1),根据苏联的官方宣传,这两个师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其中的水分各位读者自然心里有数。
不过在德军进攻前夕,这两个师的大部分部队已经不在要塞里面驻守了,而是参加每年例行的夏季野战行军训练去了,剩下的只是各团的团部和少量值班部队——加起来大约两个团的人数,但是却分属至少十七八个单位,所以是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作战部队的。
至于坦克、装甲车和火炮,大部分已经被训练的部队带走了,剩下的还基本上都被大卸八块,摊在库房里等着周末进行技术检修呢——德国人炮弹落下来后,守军居然在战斗中冒着炮火抢修好了好几辆。
这些情况,河对岸的德军心知肚明,古德里安将军还亲眼看见要塞的军乐队在奏乐,所以他们都不会对要塞缺乏有组织的抵抗而感到惊讶——但是,苏联人的抵抗却真的让德军大吃一惊了。
德军拍摄的捷列斯波尔大门,已经在炮击和俯冲轰炸攻击下弹痕累累。
6月22日凌晨的火炮轰鸣让要塞的守军大吃一惊,短短半个小时内,就有数千发重磅炮弹带着可怕的呼啸声掠过布格河,落进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城内和要塞里,数小时之后,德军的钢铁洪流就绕过了要塞,侵入到苏联国土深处。
占领这个被孤立的堡垒的任务交给了冯·克卢格元帅强大的第4集团军的第45步兵师。
从整条战线的战况来看,“巴巴罗萨”行动正在按照德军的计划顺利展开,德军的装甲部队似乎正如他们在波兰和西欧做到过的那样,再次复制闪电战的成功。但是对于后面的步兵师来讲,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变得出乎意料了。
别忘了,德国人对这个要塞可谓是了如指掌,他们在1915-1918年和1939年的时候,都曾经驻扎在这里,他们同样熟悉这个要塞的绝大部分建筑和地形。在开战之前,负责进攻的第45步兵师早已在沙盘上仔细地研究了计划,还随时根据航拍的照片进行了修正。
当德国军队的时针指向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15分的刹那,天空、河面和地面都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震颤,火焰和硝烟填满视野,无数火团在要塞中炸开,所有被事先侦测好的目标都遭到了密集的炮火覆盖,每隔四分钟,德军的炮火就会向前推进100码(约90米),那些趴在河边出发阵地的德军士兵,不禁都在想,遭到这样的轰击后,要塞里应该连一块石头都不会剩下吧?
第一次炮击四分钟后,河边的士兵们一跃而起,拖拽着事先准备好的橡皮艇冲入了布格河,河面密布硝烟和晨雾,这些灰绿色的身影在其中若隐若现,又过了四分钟,第二波次的步兵也乘船划向对岸,一切都像演习一样顺利。河对岸巨大的要塞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德军士兵登上了对岸,他们趴在草丛里,步枪和冲锋枪指向斜上方的城墙,没有反击,没有一发子弹向他们射来。后继的步兵们不等连长发出命令,就陆续猫着腰爬上河岸,穿过外围的果园、道路,来到了残破的城堡门前。
密集的德军步兵像洪流一样漫过要塞的各个岛屿堡垒,直指中心岛屿,途中,他们遇到了边防军士兵的零星反抗,还有些目瞪口呆的苏军哨兵扔下了武器,高高地举起了双手。
要塞的南岛没有兵营,只有一些仓库和一所军医院,在炮击中负伤的副院长鲍加捷耶夫试图组织抵抗,但是勉强集合起来的由医生、护士的队伍很快就在德军的密集扫射下尸横遍地,只有少数人逃进了中央营区。
快到中午时,德军仍然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他们毫不费力地就占领了中央岛屿的制高点——步兵团俱乐部,并在高高的窗口上架起了机枪,肆意地向着四周营房的窗口扫射。
这是《决战要塞》的画面,在开阔地冲锋,纯属外行导演的胡乱演绎。
就在德军以为胜利在握之时,雷霆般的打击降临了,在震天的“乌拉”怒吼声中,潮水般的苏军士兵从各扇大门和窗户中涌出,大多数人手里只有一把刺刀或者菜刀——在最初的炮击中,许多营房被炮弹直接命中,放在枪架上的步枪全都被击毁——还有些人手里拿着拆下来的桌腿或者砖头。这也是要塞保卫者们发起的第一次反冲锋。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德军乱了阵脚,立足未稳的他们一下子就被反冲了回去,每当一个敌人倒下,就有好几名士兵冲上去夺走他的武器:
在德军的战史记载中,首批进攻的第135和130步兵团在东岛和中心岛屿的军官食堂和兵营区,没能前进哪怕半寸脚步,就被苏军“狙击手”和“装甲机枪塔”牢牢阻挡住了。因为双方阵线交织在一起,后面的德军炮兵无法支援,德军只好将预备队第133步兵团投入战斗,但仍然寸步难行。自诩为步兵战术天下第一的德军不得不承认,苏联步兵原来也是一流的步兵,而更加让他们震惊的,还是苏联人的不屈精神和异乎寻常的坚强意志。
德国士兵小心翼翼地穿行在布列斯特要塞内部,由随军记者拍摄。
攻击要塞的第一天,德国人损失了21名军官,290名士兵阵亡。其中就包括了率领第一波次攻击的第135步兵团第3营营长普拉夏上尉。
面对10倍于己的强敌,被突然袭击搞得措手不及的要塞保卫者们的兵力微不足道,而且异常分散,也没有足够的重型装备和武器弹药,他们却打得如同史诗一般壮美。
第二天,整个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全部落到了德国人手里。要塞的守卫者们一开始还充满希望地等待着援军,但是市区方向传来的炮声却越来越低,直至彻底消失。显然,要塞已经深陷敌后,更为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
德国人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就胆寒了,照这么打下去,一个步兵师还不够填沟的——作战部队被下令撤出,德军再度用大炮和轰炸机猛烈轰击苏军阵地。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德军就一直重复这一过程:
轰击——步兵进攻——步兵受挫撤退——再轰击。
越来越多的炮兵部队被调到了布格河畔,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炮弹落到要塞的各个角落,为了彻底消灭守军,德军进攻的部队大量使用了火焰喷射器,低空掠过的轰炸机还会向要塞里面投掷油桶和燃料箱,希望可以将躲在角落里面的守军烧死。
除了加大进攻力度,德军在苏军防线四周架起高音喇叭,不是高喊“莫斯科已经被攻占了”,就是要守军“体面的投降”,并保证“优待俘虏,并妥善照顾好伤员”,最后的结束语也毫无变化:“最后一小时内,不投降就把你们碾成粉末”!
敌人的轰炸力度在逐渐加大,为了消灭牢牢把守着北岛的苏联守军,德军先派出斯图卡扔下了1000磅的重型炸弹,发现效果不佳后,6月29日,德军出动数十架轰炸机,并对布列斯特市的居民夸下海口,说今天苏联守军必定会在轰炸后竖起白旗。
当天一大早,许多德国官兵就爬上了市区的房顶,将望远镜对准要塞方向。天空中,盘旋的数十架轰炸机轮番俯冲,将一枚枚4000磅的超级重型炸弹投到苏军坚守的堡垒里,巨大的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接连传到了市区,市区和郊区的房屋被震得咔咔直晃,墙皮都出现了裂缝,如同经历了一场地震一般。
再看要塞里面,烟尘冲天而起,粗大的树木被可怕的爆炸波连根拔起,甩上半空。然而,当烟尘散尽后,落满灰烬的要塞堡垒里又传出了苏联机枪“哒哒哒”的射击声。
被俘的苏军士兵和军属。
在进行了7天的抵抗后,布列斯特要塞的集中抵抗被粉碎了,德军第45步兵师的报告中,声称抓获了7000名苏军士兵,其中有100名军官——但这应该是将布列斯特地区的俘虏也算了进去,因为从始至终,要塞的守卫者就没有超过4000人。
德国人声称,他们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占领了要塞,但是要塞的零星战斗却一直持续到了7月下旬,无论是要塞里不时传来的枪声、爆炸声,还是被市民亲眼看见的不时被抬出来的德军死伤人员,都证明了德军的战报水分颇多。
别的德军部队是什么感受无法得知,至少直接攻击要塞的第45步兵师的傲气已经被打得粉碎,截止到6月30日,攻击要塞的德军部队阵亡482人,其中包括40名军官,负伤人数超过了1000人。如果具体数字不能太说明问题,那么另外一个数字就会令人惊异——“巴巴罗萨”行动以来,德军到6月底的总阵亡人数是8886人——仅仅在一个小小的布列斯特要塞,阵亡人数就占到了5%!
后来被苏军缴获的第45步兵师的作战文件里,德军参谋人员无奈地写道:
“以重兵进攻勇敢保卫者守卫的要塞,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个简单的道理在攻取布列斯特要塞的过程中又一次得到证明。布列斯特卡托夫斯克的俄国人作战勇敢顽强,无与伦比,表现了出高度的步兵素养,显示出极为坚强的抵抗意志。”
这一切,仅仅只是个开始。。。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