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开大学的讲台上,有位教授掷地有声,言辞如利剑,直刺人心。
“中华民族要富强,首要任务是灭掉日本!”
“对美国别抱幻想,它只想搞垮你!”
短短几句,激起万千涟漪。
学生称他“魅力演说家”,舆论封他“鹰派旗手”。
讲台上,他用事实点燃思考的火种;讲台下,他的犀利观点引发无尽热议。
褒贬不一,但无人能忽视他的存在。
当年骂日本丧心病狂的艾跃进教授为何早逝?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
1958年出生的艾跃进,毕业于南开大学。
留校后,他先在校团委工作,后组建军事教研室,迈出了他与国防教育深度结缘的第一步。
2006年,他成功申报全国非军事院校唯一的军事学硕士点,开创了南开大学军事学科的先河,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学术领军者。
当年,南开新开了一门名为“军事思想”的选修课。
课程理论性强,难免枯燥,教授们多不愿接手,学生们更少有兴趣选修。
就在此时,艾跃进主动请缨,毅然担下了这门课程。
他对军事和国防的热爱超越了功利考量,他深知,要让学生爱上这门课,单靠理论灌输绝非良策。
为此,他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口才,将复杂的军事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观点。
他或是慷慨激昂,或是幽默风趣,时而手势飞扬,时而字字铿锵。
他的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填鸭场”,而是思维碰撞的“激荡室”。
学生们被他的讲解深深吸引,目光炯炯,掌声此起彼伏。
他的许多观点,也因大胆且犀利,在学生中迅速流传开来。
“大炮是用来丈量国土面积的。”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这些掷地有声的言论,让艾跃进成了“军事思想课”的代名词,也让这门课成了学生们争相选修的热门课程。
除了军事思想课,他的研究领域还涵盖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口才学、礼仪学、成功学、领袖学、素质拓展与职业道德等。
他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全国大专辩论会和国际大学辩论赛北京总决赛的评委,其学术和实践经验相得益彰。
自2016年起,南开大学将原“军事学军事思想”专业调整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方向为毛泽东军事思想。
艾跃进继续担任该专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每年培养4名硕士生及若干名博士生。
他用自己的学术成果和教学风格,将军事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完美结合。
艾跃进的课堪称现象级,尤其是口才艺术、社交礼仪等公共课,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旁听者更是络绎不绝。
然而,赞誉与质疑并存,有学生在论坛上提出他的某些观点过于随意,甚至指出部分史实存在问题,论据来源于小报之类的非权威渠道。
2009年,《每日新报》在采访艾跃进时,直接抛出了尖锐问题:“有些人认为您的观点有随意之嫌,论据也不够扎实,甚至怀疑您是从小道消息中获取材料。”
对此,艾跃进毫不避讳,他认为自己的观点不需要所有人认同或接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是他人无法干涉的。
艾跃进从不追求做万金油,而成为博学杂家对艾跃进而言又太过高远。
但只专注一门也不是艾跃进的理念,这不是他的性格。
在他的课程和演讲中,国家的强盛与社会的稳定始终是核心议题。
他呼吁人们以战略眼光审视国际国内形势,关注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他更希望学生能肩负起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责任,将宏大的理想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
“假如回到百年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或者身处当下的战乱地区如伊拉克,大家便不会质疑为何关注这些问题。”
艾跃进语重心长地说,“但为何要等到危机临头才觉醒?”
他还反复强调,爱国从来不是空谈,而是具体的行动。
对于学生而言,爱国的最好体现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而眼下的本职工作就是好好学习,储备知识与能力,为将来的报效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他的每一堂课、每一场讲座,都是为了点燃青年心中的责任之火。
在课上狂骂日本
随着时间推移,艾跃进的课堂逐渐被录制并传到网上,一时间引发轰动,吸粉无数。然而,随着关注度的增加,争议也随之而来。
“这算讲课?分明是赤裸裸的洗脑!”
“全靠信口开河,毫无根据!”
为何会有如此激烈的批评?
原因无他,他的言辞过于锋利,观点大胆且直接,尤其是那些揭开“公知”伤疤的言论,直戳痛点,让不少人坐立难安。
在课堂上,艾跃进的表达常常带着一种火辣辣的情感,直击现实。
他目睹部分年轻人对美国、日本甚至韩国的盲目崇拜,却对本国文化历史嗤之以鼻,不禁感到愤怒与无奈。于是,他毫不留情地质问:
“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都早已成为历史尘埃,中华文明却五千年未曾断绝。你身为中国人,竟以此为耻?”
提及美国,他更是毫不掩饰地开麦:“美国才200多年历史,和咱们比起来不过是个小年轻。它如今玩的这一套,不过是咱们春秋战国时期的‘剩饭’罢了!”
更让学生记忆深刻的,是他对抗战历史的那番话。
他神采飞扬地说道:“八年抗战,咱们打赢了日本。即便当年战败了,也不必急,历史早已证明,外来民族最终都会被我们同化。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底气!”
台下掌声雷动,笑声此起彼伏,艾跃进满意地端起水杯,轻抿一口。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些话在网上传播开后,竟有人为日本辩护,试图为侵略者开脱。
这种态度让他气愤难平。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无法想象其惨烈。当年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残杀无辜百姓,这些血淋淋的事实难道还能抹去?”
对于那些为日本辩解的声音,艾跃进毫不掩饰自己的不解与愤怒:“这样一个犯了错却死不认账的国家,有什么可为他们辩护的?”
艾跃进在课堂上再次深入剖析中日关系,从历史到现实,从战争到和平。
他循序渐进地分析了两国关系的演变,话题渐渐切入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可能走向。
就在学生们屏息聆听之际,他抛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
“中华民族要想富强,首要之事是灭掉日本!”
全场震惊,教室里瞬间寂静无声,紧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
没有人敢反驳,也许是因为措手不及,更可能是因为这句话击中了他们的情感深处。
然而,大家心里都在嘀咕:这个教授胆子怎么这么大?
要知道,当时中日关系总体处于友好状态,双方在经贸、文化等领域多有合作。
尽管南京大屠杀的惨痛记忆还铭刻于心,许多人心中隐隐存在反日情绪,却无人敢如此直白地表达。
艾跃进作为公众人物,毫不掩饰地喊出了许多人内心的声音。
这一言论引发的轰动和批评接踵而至,反对者甚嚣尘上。
面对舆论风暴,艾跃进不得不作出解释:“我所谓的‘消灭日本’,是指摧毁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潮。这不仅是中国的敌人,也是日本和平发展的绊脚石。”
这一解释堪称肺腑之言。
虽然中日表面关系友好,但军国主义的残余始终如暗流潜伏。
至2023年,日本政府依然拒绝为侵华战争正式道歉,每年都有政客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刺激着邻国人民的神经。
军国主义的幽灵不除,真正的和平便无从谈起。
然而,他的言论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歪曲为“鼓吹战争”。
某些“公知”急于撇清,恶意将他塑造成偏激的民族主义者。
他们对艾跃进恨之入骨,似乎他的每一句话都在揭露自己的虚伪。
尤其当他毫不留情地批评美国和日本时,这些人更是坐立不安,慌忙跳出来进行所谓的“批判”。
但艾跃进并不退缩。
他在课堂上直接点名批评一些所谓的“学者专家”,直指其言行不符。
而面对挑战,他从不畏惧,堂堂正正地迎战。
那些试图诋毁他的人却一个个保持沉默,无人敢正面回应。
患胃癌离世
艾跃进教授的许多言论,纵观当下,早已被现实印证。
他对国际形势的洞察力敏锐异常,总能以独到的视角预测未来。
而他对日本的评价,更是让人深思。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开始向海洋排放核废水。
这一决定不仅背离了科学与道义,更以全球生态环境为代价,暴露出其冷漠和自私的本质。
当天下午一点,日本正式启动排海计划,许多人想起了艾跃进教授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不灭军国主义的日本,必然殃及中国与全世界。”
他的预言,竟在这一刻成为不容辩驳的现实。
然而,艾教授的影响力远不仅限于国内。他的见解常常引发国际关注,许多外国专家对其独特观点表示认同。
一些人称他为“掌握全套军事奥秘钥匙的人”,并将他视为中国“鹰派人物”的代表。
“鹰派”与“鸽派”,向来是国际关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前者主张强硬,后者倡导温和。
无论立场如何分歧,他们的最终目标始终一致:守护国家安全,捍卫和平大局。
艾跃进虽被冠以“鹰派”的标签,却从未执着于此。
他对这些名头的回应简单而坚定:“无所谓,只要我的学生能听懂课,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这番话,饱含赤子情怀,也道出他一生的坚守。
他将全部精力奉献给讲台,从未动摇。他最在意的不是外界的赞誉,而是课堂的回响;他最想看到的,不是个人名声,而是学生成才、国家富强。
他以行动书写了“师者”二字的深意,也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注入了无尽的信心与希望。
可叹的是,强硬了一生的艾跃进教授,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病魔的侵袭。
2014年,他被确诊为胃癌。医生再三叮嘱,让他静心修养。
术后的艾跃进仅稍作调整,便毅然返回讲台,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即便身体早已发出警告,他依旧选择坚守。那熟悉的讲台,那满怀期待的学生,似乎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直到2015年,他的身体终于无法承受,病情恶化,不得不住进医院。
躺在病床上的艾跃进,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学生。
为不耽误教学,他用视频方式给学生们上课,声音虽有些虚弱,思路却一如既往的清晰。
他的目光中,始终透露出一份坚定,那是一位师者对教育的无尽热爱。
2016年,他的几位学生怀着崇敬之情,带着党旗走进病房,请求艾跃进教授见证他们的入党仪式。
那一刻,病房中庄严肃穆,艾教授与学生们一同举起右拳,铿锵的誓言回荡在空气中。
他的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似乎这比任何药物都更能抚慰他的内心。
几个月后,艾跃进教授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讣告发出时,消息并未广泛传开,葬礼显得简单而低调,出席的人并不多。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这一消息,自发赶赴天津,深切悼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艾跃进教授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诚之心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在这几年,每当国际局势波云诡谲,人们总会回想起他曾经的预言,那些振聋发聩的话语仿佛还在耳畔回响。
参考资料:艾跃进:“只钻一门”不是我的理念 每日新报 59岁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逝世,系南开军事学科创始人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