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张钦礼葬礼: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十万兰考百姓沿街哭祭

热情的小狐狸 2025-01-13 02:59:27

焦裕禄逝世后的兰考

1964年5月14日,兰考县笼罩在一片沉痛的氛围中,焦裕禄的逝世如同晴天霹雳,震撼了整个地区。他在任期间推行的许多改革措施,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增加了农业产出,使得兰考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焦裕禄逝世消息传出后,无数的村民自发地涌向县城,他们中许多人带着沉重的心情,脸上挂着泪水。在兰考县委会大楼前,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群,他们中有的人手持焦裕禄生前的照片,有的则默默地献上花圈。

面对焦裕禄去世后形势的急剧变化,张钦礼从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跃升为县委主要负责人。就在焦裕禄丧礼的前一天,张钦礼召集了县委的核心成员开会,讨论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他具体提到了焦裕禄生前关注的几个重点项目,包括水利改造和农田整理,强调这些都是关系到兰考长远发展的大事。张钦礼要求,各乡镇的负责人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当年的粮食生产不会受到影响。

接下来的几周,张钦礼几乎没有休息,他深入到各个乡镇,查看工作进展,并与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交流。他走遍了焦裕禄曾经踏足的每一片土地,与农民们一起检查水渠的疏通情况,讨论如何改进农田水利设施。

新的领导与四清运动

1965年,周化民到任兰考县委书记后,兰考的政治工作迎来新一轮调整。四清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兰考也不例外。这场运动的核心是对农村基层组织、经济管理、思想作风等进行整顿和清理,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教育和规范,以求实现彻底的整顿和纯洁。

张钦礼作为县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承担起了生产和工作的具体管理。他没有被四清运动的繁琐工作完全牵制住,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推进各项基础生产和日常工作的落实上。

在县内的农业生产中,张钦礼持续推动焦裕禄时期提出的治理盐碱地、改良沙地和完善水利设施的工作。他常常召集基层干部,要求按照规划逐步落实田间工程。为保证工程进度,他安排人员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后立即督促改正。同时,他还与技术人员商讨治理沙地的新方法,通过实践积累经验,逐步在县内推广。

在粮食生产方面,张钦礼始终关注每一季农作物的产量。他根据天气变化和生产情况,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他还协调县里的农机设备,尽量保障主要农时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在他的努力下,兰考的粮食产量得以保持稳定。

四清运动的推进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基层干部的检查和整顿。张钦礼也参与其中,但他始终坚持以平稳方式展开工作。他协调基层组织的检查工作,尽量减少对生产和民生的干扰。他与周化民等领导班子成员讨论后决定,对农民反映的问题分类处理,避免因四清运动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为让干部和群众配合四清运动的开展,他还强调以教育为主,尽量减少过激的做法。

焦裕禄精神的传播

1965年底,新华社派遣穆青、冯健和周原前往豫东地区,准备进行一项关于灾区面貌的综合报道。他们的目的是了解豫东在经历自然灾害后的恢复情况,为全国提供一个反映基层现实的典型案例。兰考作为焦裕禄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自然成为记者们的关注点之一。然而,当他们走访兰考时,听到了很多关于焦裕禄的故事,这引发了他们的兴趣。

到达兰考后,他们与时任兰考负责日常工作的张钦礼接触。在当时的座谈会上,张钦礼从头至尾梳理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经历。他提到焦裕禄面对连年灾害和百姓疾苦时的种种努力,比如走遍兰考的沙地和盐碱地,查看每一片受灾的农田,寻找治理办法的场景。张钦礼还讲到焦裕禄为了改善兰考的环境,与干部和群众一同研究治沙治水的措施,无数次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病重卧床也不愿放弃。

张钦礼讲到焦裕禄生前对农民生产的关切,比如为了改善田地的盐碱化情况,亲自带人试验种植适应性作物的场景;也提到焦裕禄面对村干部的思想问题时,如何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劝导的过程。这些内容使得记者们对焦裕禄的形象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

在整理资料后,穆青等人决定将报道的重心转向焦裕禄的事迹,而非最初计划中的豫东灾区全貌。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转变。他们在随后数天里进一步深入挖掘细节,与更多的兰考干部和群众交谈,核实张钦礼所讲的每一件事。他们还找到了许多焦裕禄生前工作时的记录和文档,将其作为补充材料。

几个月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长篇通讯文章,全面讲述了焦裕禄在兰考的工作经历和精神风貌。文章中,张钦礼被称为焦裕禄的亲密战友。

兰考的建设与发展

1971年,张钦礼被选为开封地委书记兼兰考第一书记。在他领导下,兰考的各项事业逐渐走上正轨。1973年至1977年,这四年被称为兰考大规模建设的黄金时期。兰考的自然条件一直以来十分恶劣,盐碱地、沙荒和排水不畅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三大难题。在张钦礼的带领下,兰考县委制定了一系列系统性的治理方案,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全力推进建设。

在这段时间里,兰考的治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首先是针对多年来困扰农田的排水问题,张钦礼决定以排水河道的挖掘为突破口。全县规划挖掘大小排水河道125条,并配套修建支渠154条。各乡镇的干部和群众被分配到具体任务,按照规划逐步推进。张钦礼组织技术人员反复勘测地势,制定了详细的施工图,并在工程中随时调整方案。

治理沙荒是另一项艰巨的任务。张钦礼带领兰考的干部群众展开了规模空前的造林工作。针对沙荒地面积大、风沙侵蚀严重的问题,张钦礼从治沙经验丰富的地区引进树种,尝试在沙地种植适应性强的防护林带。在县委的组织下,全县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动员群众挖坑种树、修建防风屏障。到1977年,兰考共治理沙荒地19万亩,占全县沙荒总面积的80%。

与此同时,张钦礼对盐碱地的治理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兰考的盐碱化土地一度占耕地总面积的大部分,导致粮食产量始终无法提升。在张钦礼的领导下,县委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研究改良盐碱地的方法。他们尝试通过排碱水、施用有机肥以及种植耐盐作物等措施改善土壤条件。各乡镇在县委的指导下,逐片治理盐碱地。1977年,全县共改良盐碱地22.7万亩,占盐碱地总面积的86.3%,使得许多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高产田。

张钦礼的逝世与群众哀悼

2004年5月7日,张钦礼与世长辞的消息在兰考传开后,整个县城迅速被一种悲痛的氛围笼罩。无数群众自发前来吊唁,他们手中捧着白花,脸上写满哀伤。很多人从农村步行赶到县城,有的甚至走了十几公里,只为向他表达最后的敬意。

灵车出发的那天,县城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原本规划的送行路线预计只需三十分钟就能走完,但由于沿途群众过多,灵车的速度几乎寸步难行。人们手持横幅、白花,一路追随,低头默默肃立,许多人眼中噙满泪水。路边的店铺、单位、学校都关了门,师生和员工整齐地站在路边,送别这位他们尊敬的书记。

在灵车经过的地方,群众一声声呼喊“张书记走好”。有些村民甚至提前几天就在路边搭起了简陋的帐篷,就为了能目送灵车经过。人群中很多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前排,他们一边抹泪,一边向灵车的方向鞠躬。

在路边,不少人直接跪在地上,双手合十,一动不动地凝视灵车。灵车经过时,几百人同时跪下,场面十分震撼。有些人甚至带来了自家种的粮食和水果,摆放在路边,以一种质朴的方式向张钦礼致敬。沿途的国道上,等待送行的人群延绵数里,队伍之长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由于前来送行的群众实在太多,原定直线送行的计划被迫临时更改,改为从小路绕行。即便如此,灵车所经之处仍是人头攒动,很多村民带着孩子站在田埂旁守候,挥手送别张钦礼的最后一程。有的村民通宵赶路,只为能更靠近张钦礼的家乡,参与他的下葬仪式。

张钦礼的家乡本是一个仅有千余人口的小村庄,但那几天却涌入了成千上万的群众。村里的街道挤满了人,农民们挨家挨户张罗茶水,尽力接待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送行者。下葬当天,县城和乡村都聚集了大量群众,如果按照原定时间举行下葬,人数预计将超过十五万。为了避免因人员过多导致的安全事故,葬礼不得不提前举行。张钦礼的棺木最终被安葬在村里的墓地,整个过程庄严肃穆。

参考资料:[1]兰亭叙.活在民心便永生——追记“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张钦礼[J].雷锋,2023(14):31-34

0 阅读:0
热情的小狐狸

热情的小狐狸

感谢大家的关注